电影《三体》概念海报
●科幻名著《三体》将拍大电影
●担心成烂片大批粉丝求放过
●原著作者接受本报独家专访
近年来突破科幻迷小圈子,在读者中具有很大影响力(销售至今已达40余万套)的科幻小说《三体》三部曲将被拍成大电影的消息近日发布。游族影业宣布其将拍成六部曲,单片投资将达2亿元,原著作者刘慈欣将担纲影片监制,《密室之不可靠岸》导演张番番执导。对此,大批网友“求别拍”,“求放过”,一大批“神评论”在网上表达着对该电影的担心。对此,北京晨报记者昨日独家专访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他表示,读者的担忧可以理解,但对大成本的科幻电影来说,做实质性的努力已经是时候了。事情总得有个开始,才能积累经验。他表示希望影片“有一种比较厚重的风格,宁愿你拍得像历史片不像科幻片,也不要拍成一种轻飘飘的东西。”
站在巨人肩上拍摄有信心
北京晨报:读者们对该电影的担忧您怎么看?您本人担忧吗?
刘慈欣:读者担忧是可以理解的。国内现在还没有大成本科幻电影的拍摄经验,但事情总得有个开始,才能积累经验。我们现在也不是像美国上个世纪初开始时那样从零开始,我们可以说是站在巨人的肩上。美国科幻电影刚崛起的时候,其实也像游族公司那样,一帮很年轻有创新精神的一些人做起来的。韩国的科幻片,其实也没什么经验,但一起步就有《汉江怪物》这样的电影。所以,我还是有信心的。
北京晨报:您对影片的总体基调、风格有自己的想法吗?
刘慈欣:电影和小说毕竟很不一样,其所受到制约比小说多得多,市场的制约,审查的制约,特效的制约,方方面面因素要平衡它。我愿意看到的风格,是有一种比较厚重的风格,宁愿你拍得像历史片不像科幻片,也不要拍成一种轻飘飘的东西。但是具体拍成什么样,还要看制片方、导演的决定,毕竟电影有自己的规律。
《三体》改编曾经无人问津
北京晨报:电影改编权转让的情况、过程是怎样的?
刘慈欣:我不是直接和游族影业接触,当初转让小说改编权时,国内科幻电影还处于很冷清的状态,那是2009年左右,科幻作品的改编权人们不是特别关注,《三体》这部作品也远没有现在这样的影响力,这都是事实。游族影业是后来才介入的,当时就是张番番导演所在的公司,是他们公司的工作人员、制片人和我接触的。当时除了这家公司,并没有别的公司来问。当时我的其他作品还有人来问,有的还转让出去了,倒是《三体》“无人问津”。具体原因我不清楚,可能影视界有他们自己的想法。
北京晨报:您现在以监制头衔介入,您会做一些什么工作?
刘慈欣:对剧本监督把关,或过程中一些地方提出建议,是监制的工作。大家非常关心这部片子的拍摄,但现在我刚接手,具体情况了解得还不是太多,要看到剧本、特效设计的情况,才能做出决定。剧本应该还在完善之中。现在还没拍出来,我们还不知道结果,具体拍什么样,尽自己的努力做到最好。
是时候开始实质性努力了
北京晨报:您之前也说道,《三体》这部作品的主题,并不像电影市场中常展现出的那样那么主流化,这对于一部具有深度的文学作品来说这其实也是很自然的,但现在改编为电影,如果作品的主题需要一些调整,您能接受吗?
刘慈欣:电影受到的制约因素很复杂,尤其是一些必须要做的改变、不做不行的改变,不做电影就出不来的改变,我完全能接受,我本身是一个现实主义者。
北京晨报:我们现在是否已经有了某种时机?好时候?
刘慈欣:我们现在应该开始做这些努力了,尤其是对大成本的科幻电影来说,做实质性的努力,开始起步了。现在比5年前条件好得多。不光是投资,包括近年来不断进入国内的美国科幻大片,其实培养了一批观众,培养了他们的鉴赏力。受众群体也有了一定成熟。
■刘慈欣谈科幻创作现状
中国没有专业科幻作家
科幻文学这5年来应该说是一个繁荣期,包括读者数量,作品影响力都有大幅度提高。但科幻作家群规模仍然有点小,从事科幻创作的人比较少。有时一些作者发表了一两篇作品之后就消失了,真正长期从事科幻文学创作的作者,也就是30至50人之间。这些人基本是业余作者,真正靠科幻文学创作能生活的人、专业作家,几乎没有。市场小,吸引不了这么多人进行创作。
这中间,出版界其实是重要角色、推手,不能光靠作者与读者之间“鸡生蛋、蛋生鸡”,也不能只靠作品本身,这样永远走不出小圈子。比如郭敬明的最世公司,近两年一下签约了五六个年轻科幻作家,用很大力度来推动他们的长篇小说作品,也希望这样的出版方的举措能够多一些,科幻文学作品与很多类型文学作品一样,也需要推进和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