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

赵致真:杨伟光和他的年代

赵致真

2014年12月02日16:12    来源:人民网-科技频道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赵致真:杨伟光和他的年代

  我在美国探亲时,从朋友发来的微信中得知杨伟光老台长去世的噩耗,慌忙上网查询,结果竟是真的。心中顿时承受了巨大的震撼和冲击。我觉得无论如何应该写一点纪念的文字,但身处旅次,未遑握笔,一直拖延到回国之后。

  历数我此生中应该铭感不忘的人,杨伟光无疑是排在前面的。1991年,中央电视台拟调我担任社教中心主任,记得我给杨伟光台长的信中说,“一支蜡烛照亮一张餐桌也许还勉强胜任,现在放到电线杆上照亮一段路程,恐怕就力不从心了”。杨伟光台长勉励我不仅要开创央视的科技宣传大格局,还要让纪录片重振雄风。于广华副台长已经领我看了分在恩济庄的三室一厅住房。但造化弄人,命运无常,我最终没有调进中央电视台。倘若——尽管世界上从来没有倘若——我当年来到杨伟光台长身边工作,不知会是怎样的另一段事业和人生。

  我和杨伟光台长的交往当然不自调动工作始。武汉电视台建台之初,便把中央电视台视为最大的后盾和靠山了。当时主管新闻的杨伟光副台长提出《新闻联播》要荟萃全国的精华,而央视不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各地设有记者站,我们便自然充当起“央视记者站”的角色。那时没有微波传递节目,每天靠38次列车接送磁带。武汉电视台上《新闻联播》的条数多年来名列全国城市台榜首。我们还派记者轮流常驻央视地方组,边协助工作边学习业务,武汉电视台最早的新闻骨干都是央视手把手带出来的。

  杨伟光台长从来把扶植地方电视台当作央视的责任和本分。难忘1987年10月,我国在武汉举办首次高规格的国际拳击邀请赛,草创的武汉电视台拿到了现场直播权,但却一无转播车,二无微波站,三无实战经验,只能向中央电视台求救。杨伟光和洪民生台长闻讯后及时派遣叶双印、冉素霞带领庞大技术队伍和成套设备抵达武汉,帮我们制定方案、调试系统、贯通线路,为武汉电视台揭开了大型现场直播的第一页。事后中央电视台还专门发来贺电,我们的技术建设也从此开始起步。1991年底,武汉电视台直播公审张明高持枪杀人案,我们没有无线摄像机,又多亏杨伟光台长派中央电视台新闻部紧急驰援;1992年武汉国际杂技节连续一周现场直播,央视文艺部主任胡恩率队和我台并肩携手,主持人孙小梅成了武汉市家喻户晓的明星;1994年武汉国际杂技节倪萍出场,立地生辉,让杂技节更加深入人心。武汉电视台早期成长的捷径之一,便是中央电视台的提携与帮衬。

  杨伟光台长最令人感佩和宾服之处,是宣传上对地方台的慷慨和尊重。我们虽然很少提出要求,但凡武汉市中心工作需要央视支持,几乎总能得到合理安排。我们曾经做过一组关于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系列报道,有7集之多,当时从武汉打电话给杨伟光台长希望特别关注,杨台长答应认真研究再做决定,此后便连续一周出现在《新闻联播》中。1992年的一天我到中央电视台找杨伟光台长,请他看看新录制的科普连环画《凯丽阿姨讲科学》,杨台长当时正在开会,问我能不能留下磁带,我说要乘坐当晚火车回汉。记得杨台长面有难色,但还是离开了会场,和我钻进走廊里的一处临时审片间,认真看完两集并听取了汇报。然后便叫来总编室负责人,吩咐中央2套在即将到来的暑假期间完整播出50集。而当时的中央电视台统共只有2个频道。由于我们武汉台缺乏管理,早期的节目基本都无处寻觅了,倒是上了中央台的一批新闻和专题,至今还“幸存”在央视的资料库中。

  当年央视队伍的清正廉洁也口碑载道,几次到武汉帮助现场直播的技术部门和节目部门都是纪律严明,对我们的“补贴”一文不受,礼品一介不取。多年来我到央视部门联系工作,中午的招待便是拿着缸子一起到食堂打饭。大约直到1992年,我们在中央电视台各办公室都无法往武汉打电话,因为每个部门都不允许随便拨长途,电话机都“锁了0”。但央视对地方台的热情好客却令人印象极深,譬如我们到北京出差的报销标准不够住央视的梅地亚宾馆,杨伟光台长便做了个规定,凡地方台台长到北京住梅地亚,超标部分由中央电视台补贴。办公室主任南玉敏因此多了一项忙碌。每年春节,总能早早收到杨伟光台长寄来的签名贺卡和挂历。有次到北京开会住在万寿路招待所,晚上9点半钟给杨伟光台长打电话想见见面。杨台长说太晚了,明天吧,我们却说明早要回汉,于是不由分说,夜里10点多赶到杨台长家热闹一番。在宽容、厚道、和善的杨台长面前是不怕冒失和造次的。

  受到中央电视台的诸多恩惠和关照,我们也总希望有所回报。1989年中央电视台准备开设《经济半小时》,我们便担纲在武汉承办了全国的经济报道研讨会。 6月份局势动荡,中央电视台新闻来源缺乏,我们克服种种险阻,每天把武汉新闻辗转送到北京,有时一天上几条《新闻联播》。1997年香港回归,央视主力挥师南下确保直播,台内英语新闻节目要唱“空城计”。武汉台作为全国第一个拥有英语频道的电视台,派出邹悦等7名英语记者编辑进京支援中央电视台,维持日常播出。如今回想杨伟光台长主政时期的点滴往事,与其说是老人的思旧,毋宁说对当年电视界生态环境的怀念。

  最令人感慨万千和始料不及的是《科技之光》进入中央电视台。1995年5月,武汉电视台利用中国教育电视台上星的机会,开办了每天1小时的《科技之光》节目。杨伟光台长闻讯后,通过社教中心主任王录捎来口信,希望《科技之光》同时在即将开通的中央电视台卫星频道播出。有天傍晚,当一场联欢会结束后,杨伟光台长在剧场休息室约见我和王录主任,当面敲定了具体操作的细节。《科技之光》日播1小时,放在央视7套黄金时段,每年补助经费360万元。随后中央电视台总编室正式发来书面邀请。武汉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为此专门增批了武汉电视台编制,在我主持下,先后招聘了理工背景的青年才俊30余人,这便是《科技之光》1995年11月登上央视卫星频道的背景。

  1996年5月,中关工委王照华主任和科学界前辈朱光亚、吴阶平等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科技之光》播出一周年座谈会,杨伟光台长也应邀参加。他在发言中表示一定要加强对科技宣传的投入,并勉励我们放开手脚,努力把《科技之光》办好。如果说《科技之光》也曾经有过昔日的辉煌,那便是此后几年间的高飞远举。杨伟光台长对《科技之光》视同己出,我们的足迹遍及祖国南疆北界,转播车从301医院开到西昌卫星基地,从大亚湾核电站开到西双版纳森林,我们奔赴南极和赤道历经寒暑,在各类国际科技电视节迭获奖誉。1996年《科技之光》被评为中国传媒界唯一的科普先进集体,1998年播出三周年座谈会有多位副总理级领导和科学界泰斗参加,中宣部称赞“科技之光是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成功合作的典范”。

  1999年杨伟光台长离开了他如日中天的岗位,2003年我也不再担任武汉电视台台长。先后到杨伟光台长家看望过他两次,对于《科技之光》如何每况愈下和成为“鸡肋”,我们都从来没有提及。看到杨伟光老台长还在孜孜汲汲经营着一摊子事业,让人心中既涌起豪迈也生出苍凉,论能力,论抱负,论韬略,中国电视巨擘杨伟光绝不会稍逊于默多克和邵逸夫的。

  有一年寄给杨伟光台长的贺年片上,我写过“仰视可敬,平视可亲,相视可诉”,如今杨伟光台长永远地走了,面对他的遗容,剩下的只有“凝视可思”。

  (作者于1986年至2003年任武汉电视台台长和武汉广电局副局长、局长)

  1989年4月在武汉与杨伟光台长合影

  1996年5月杨伟光台长在人民大会堂参加《科技之光》播出一周年座谈会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