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整个新闻业带来巨大冲击,移动互联网中的新闻消费已经影响到整个新闻业态。本文在论述移动互联网时代下新闻移动传播发展概况的基础上,考察了移动互联网情景中新闻消费形态的变化,并分析了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移动传播 新闻消费形态 嬗变 影响
引言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新给闻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新闻消费形态的变化是其中最为明显的变化之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闻消费有着便捷、即时、易得等众多优点,受众群体越来越广,移动互联网中的新闻消费已经成为新闻消费的主流之一。那么,移动互联网情景下的新闻消费相比传统媒体时代、传统互联网情景下的新闻消费又有那些变化哪,从这个问题出发,本文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闻消费形态进行了分析,从中总结了新闻消费形态的变化,并分析其对新闻信息传播乃至媒介生态产生的影响。
一、新闻移动传播快速发展
(一)手机网民规模超越传统PC网民规模
在2014年7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调查研究报告(2014年8月)》中显示,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5.27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3.4%,手机网民规模首次超越传统PC网民规模。 在各类手机网络应用中,新闻类应用的用户规模达39087万,使用率高达74.2%,用户规模和使用率仅次于手机即时通讯和手机搜索。 移动互联网新闻应用在网络应用中的地位已十分重要,在移动终端的新闻消费已影响到整个新闻业生态。
(二)媒体机构纷纷布局移动传播
近年来,以纸媒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正在经历转型的阵痛,传统媒体纷纷展 开新媒体传播的探索和实践,移动传播不断发展。纵观中国传统媒体转型新媒体的实践,绝大部分都包含微博、微信、客户端这三种渠道。目前,在新浪、腾讯两个主要微博平台中开通的媒体机构账号已达3.7万余个,主要报刊开通率接近100%,微信的注册用户数已突破6亿人,超过100家媒体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以媒体机构及自媒体为运营主体的公众账号已超过200多万个。 报纸、电台、杂志、电视栏目等传统媒体纷纷在微信开通账号,有针对性的制作适合微信传播的内容,并同用户展开积极的互动交流。手机媒体客户端作为重要的移动传播渠道之一,对新闻媒体的内容、技术要求相对较高,实力较强的媒体大都开通了独立的客户端,如《人民日报》《南方周末》《三联生活周刊》《央视新闻》等,给用户获取新闻带来了全新的体验。众多媒体在开发独立新闻客户端的同时也入驻了搜狐、网易等综合性的新闻客户端,目前这两家新闻客户端在安卓平台的用户数量已过亿,拥有巨大的使用群体。
二、移动互联网情景下新闻消费形态的嬗变
麦克卢汉提出了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的重要论述,强调媒介本身的开创性、功能、性质具有重大价值。他认为技术的进步会使人类更有效地生产和劳动,媒介具有有机的性质。移动互联网情景中的手机媒介等,作为人的延伸,“打破了传统大众传播传播主体的机构性、权威性,呈现出了传受主体的多元交互性及其在新的传播模式中权力的分解与集中”。
(一)打破新闻消费时空限制,随时随地获取新闻
在传统媒体时代,报纸、电视、广播作为主要的新闻载体,受众在获取新闻时,需要到报停购买报纸阅读,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或者要在特定的时间才能收听到广播。在传统互联网时代,主要以PC机作为上网终端,PC机在人们外出时时常需要关机,也不能做到随身携带。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作为最重要的移动上网终端,使我们24小时都处在“在线状态”,网随人走。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吃饭时、睡觉时、工作时手机总在我们伸手能摸到的地方,现在的人们无论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在做什么都已经离不开手机。移动网络覆盖已经做到全覆盖,全天候,真正实现新闻信息传播的5W:任何人(Whoever)、任何地点(Wherever)、任何时间( Whenever)、任何内容(Whatever)、送达对方(Whomever),即任何用户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将任意的信息通达任何人。
(二)新闻消费个性化、社交化倾向明显
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生产和消费已不再按照传统的模式去运行,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家的需求或偏好设定接受不同的新闻。以往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也强调要最大限度的满足受众对新闻的不同需求,但是在实际传播时要受到版面、时间等的限制,不可能做到个性化新闻服务,只能以大众传播的一般形式为受众提供信息。在移动互联网情境下,受众可以依据自己的偏好来选择关注的微博号、微信号,或者下载自己喜欢的新闻客户端。比如搜狐新闻4.0版,在既有的新闻订阅之外加入了根据用户阅读喜好而设定的个性化新闻推荐,并加入了社交关系。个性化新闻定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有史以来的最大满足。在社交应用普及之后,网民收看新闻资讯的渠道转变成以新闻资讯类网站为主,微博、微信、社交网站并存的格局。社交应用的属性决定了关系圈内分享的话题多是社交圈内共同关注、感兴趣的热点,例如微博热点排行等。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显示,62.0%的网民喜欢看大家都在关注的热点新闻,有41.9%的网民喜欢看他人转发的新闻,20.9%的人看到喜欢的新闻后会转发到微博、微信等社交类应用上,20.1%的网民喜欢阅读新闻后写下评论。 新闻消费越来越倾向社交化,新闻在好友的推荐、过滤中传播,媒体的直接影响力减弱,新闻消费的长尾效应增强。
(三)新闻获取渠道更加多样,新闻传递精准、即时
新闻获取渠道的多样化体现在终端的多样化和新闻入口的多样化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传统的纸媒、广播、电视,网络时代的PC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都可以作为终端来获取新闻,受众从未有过如此多的载体来获取新闻;另一个方面是微博账号、微信公众账号、手机客户端等都成了新闻媒体争抢的入口。终端的多样化和新闻入口的多样化组成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多样的新闻传播渠道,为受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手机客户端都可以收到关注账号或关注栏目推送的信息,此时的新闻好比一条专门针对特定人群制作的短信,新闻推送就如同短信群发,其时效性和精准性不言而喻。
(四)新闻消息碎片化,新闻阅读碎片化
现今处在社会转型期,不同社会阶层的生活方式差距越来越大,在消费方式、价值观念、审美趣味等方面也产生很大的差异。处在不同社会阶层的群体,有着不同的新闻信息需求,社会阶层的碎片化催化了媒介传播的碎片化。移动互联网时代,受众群体细分倾向严重,移动数字技术、移动终端技术、移动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信息的碎片化传播提供了土壤。在移动互联网情境下,新闻消息的碎片化变得更为严重。以往,人们消费新闻的时间、场景相对比较固定,比如在晚饭时观看电视新闻,在早饭时浏览报纸新闻等,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受众新闻消费呈现出高度的离散性,手机等便携移动终端的使用使得新闻受众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新闻,新闻消费的时间变动性比较强,场景也在不停的变化。网络为受众提供了海量的新闻信息,移动互联网及移动终端使受众将海量的信息“随身携带”,受众不可能用传统的阅读模式处理海量的新闻信息,人们消费新闻的方式慢慢发生变化,碎片化阅读是受众应对海量信息时的一种选择,诸如新浪微博这种信息分享及获取工具,在坐车、吃饭、午休时都可以使用,不用花费太多时间与精力。
三、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消费形态变化带来的影响
(一)传统信息传播体系被削弱,依靠人际关系的信息传播体系逐渐形成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变成了新闻信息传播网络的节点。在上文已经提到,62.0%的网民喜欢看大家都在关注的热点新闻,有41.9%的网民喜欢看他人转发的新闻,20.9%的人看到喜欢的新闻后会转发到微博、微信等社交类应用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社交和新闻紧密结合在一起,正在慢慢改写现有的新闻定义,现在的新闻已不再按传统的模式进行生产和消费。现在媒体的直接影响力正在逐渐减弱,受众的新闻消费要受到好友的影响,在现今的生活中,我们几乎每天都要收到好友推荐的新闻消息,我们也已习惯将认为有价值的新闻分享到微博或者朋友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成了激发用户社交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移动互联网使得信息在特定群体的传播变得更加迅速。
(二)信息冗余严重,消费新闻时干扰增多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一方面新闻入口变的越来越多,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新闻客户端等等都在为受众提供新闻信息服务,这些渠道产生的大量对受众没有价值的新闻、数据、观点甚至是谣言在移动互联网中广泛传播,形成信息冗余,使得人们难以快捷、高效的获取到自己需要的信息,造成信息利用效率的低下。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中的信息生产、传播速度大大提高,信息传播的门槛降低,每个人都可以发布信息,使得大量虚假新闻、垃圾新闻出现在受众面前,受众难以判断其真伪,甚至有时会信以为真,这些都成为受众在消费新闻时的干扰因素。
(三)传播者和受众角色的高度融合
学者匡文波在《新媒体概论》一书中讲到,“以手机为主的移动传播终端的出现进一步冲击了传统媒介的中心地位,消除了一般受众进入媒体的障碍,每一个人都能通过手机等移动媒体行使自己的信息发布、意见表达权。在这样的情况下,传播者和受众的角色发生了变化融合。”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博、微信等在作为媒介组织新闻信息传播渠道的同时,也具有提供新闻线索的功能,媒介传播者的受众意识在不断强化,都注重收集整理用户反馈的信息,并及时的做出调整,做用户满意的新闻。如若不然,用户将重新作出选择,投别的媒介平台而去。现今,受众在新闻消费的过程中角色在不断的转换,在阅读新闻时是受众,在跟帖评论时又是传播者;在刷微博时是受众,在发微博时又转换为传播者。现在的手机等移动终端已具备摄影、录像、写作、发布等完善的多媒体功能,每一个使用者都可以随时发布包含图片、视频、文字的新闻消息,受众的传播者角色空前强化。 (作者系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
注释:
① ②CNNIC:《中国移动互联网调查研究报告(2014年8月)》,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201408/P020140826366265178976.pdf。
③官建文,《2014移动互联网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6,第374页。
④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00页。
⑤CNNIC:《2014年中国社交类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2014年7月)》,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201408/P020140822379356612744.pdf。
⑥匡文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