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最新资讯

青岛早报:对“直播自杀”,我们从不围观做起

赵亚麟

2014年12月04日08:09    来源:青岛早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对“直播自杀”,我们从不围观做起

11月30日,一名四川网友连发多条微博,并配发安眠药、炭火盆图片,疑似正在自杀。后经当地警方证实,该男子因情自杀,经抢救无效死亡。

12月1日晚,又有三个网友先后直播自杀,所幸都被及时救回。

(新华社12月3日报道)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因为区区小事,便选择用“微博直播”的方式自杀,这样的死法不仅是轻于鸿毛,更是极不负责任的。对于死去的青年,我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之后,我们不禁疑问,这样“微博自杀”为什么接二连三?

学者石勇有一句话,“一心求死的人,已对这个世界无话可说,既不希望有人看到,也不想看到别人。他如果‘直播自杀’,说明他即使求死的想法很强烈,仍想和这个世界打交道,也即仍有生的留恋。”“直播自杀”之所以会引起模仿效应,大概恰恰就是因为选择自杀的这些年轻人,在内心深处其实是渴望沟通、渴望被关注、渴望被拯救的。然而在“微博直播”的过程中,一些人的冷漠,却让这些年轻人更加偏激,而另一些人的关注,却也让这些年轻人“骑虎难下”,多方原因最终导致其走向不归路。

在如今这个人人都是传播者的自媒体时代,要避免再次出现类似的“直播自杀”,也许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不关注”。这里所谓的不关注,并不是指对选择自杀的青年视而不见,而是应该在第一时间选择报警等手段对其救助,而不是“转发”、“围观”、“渲染”,甚至“起哄”!同时,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自杀的过度渲染,对一些有自杀倾向的人来说是危险暗示,特别是对有相似处境的人群影响更大。我们的“不关注”,恰恰就是为了避免这种“直播自杀”继续出现模仿效应。

除此之外,刨除了“微博”这一因素,关于年轻人自杀的新闻其实并不鲜见,自杀的原因往往“简单”,因为学业、因为恋情、因为委屈,或仅仅因为一两句争吵……也许,我们并不能把年轻人自杀的原因仅仅归咎于其自身,而更应该反思,是不是我们的社会在某一个环节出现了缺失?首先便是教育,教育归根结底是对人的教育,年轻人不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恰恰表明了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对于年轻人生命教育的缺失。社会、家庭、学校,往往只关注年轻人学业、事业上的成功与否,而忽略了对其精神上的关注,缺乏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也许才是导致时下许多年轻人面对一点挫折,便选择自杀的内因所在。

分享到: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