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4年·第12期

政府网络舆论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

谭威威

2014年12月05日08:35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摘 要:网络舆论已经成为思想化信息的集散地、社会公众生活的放大镜,它以强大的渗透力、独特的互动性、参与性,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本文以网络舆论发展为线索,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研究网络舆论的形成原因,从政府层面具体分析政府运用议程设置、意见领袖等传媒手段应对网络舆论的方式方法,进一步分析未来网络舆论的走向、网络舆论对民众的影响以及网络舆论对政府工作的重要意义,为政府妥善处理网络舆论网络热点问题提供依据和帮助。

关键词:网络舆论;政府;管理措施;议程设置;意见领袖

网络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渠道,与广播、报纸、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体相比网络的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有不可比拟的优势。网络舆论已经成为思想化信息的集散地,社会公众生活的放大镜,以它强大的渗透力,独特的互动性,参与性,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互联网信息量越来越大,承载的信息越来越多,网络开始有自己独立的信息源,经常是网民进行信息发布,然后传统媒体进行跟进,继续报道,对网上舆论进行转载,网上的舆论优势成为传统媒体的报道依据。这种信息形成模式,使网上热点网下焦点,社会信息全流通形成可能。网络舆论通过受众认知上和情感上进行影响,使一些政府官方控制的传统媒体的相关言论影响群众的难度加大,网络舆论是网民可以自由发表意见,传播信息的平台,这是一种变相的话语权的转移由主流媒体到普通民众的转移,我们也可以说这是一个舆论中心的转移。尝试探索运用议程设置,意见领袖这些传媒手段应对网络舆论,为政府妥善处理网络舆论网络热点问题提供依据和帮助。

一、网络舆论的形成

(一)弱势群体的发言渠道

网络舆论的内容涉及全社会各个领域,但舆论的主体为网络民众,网民如今已经习惯用网络表达权利诉求,反映社会问题揭露不良的社会现象,形成的舆论往往是由于弱势群体为主导的反映社会生活存在的问题。一个普遍现象,现在的网络已经成为弱势群体进行发表言论最畅通容易的渠道。

(二)网络热点的形成模式

首先要说的就是互联网的三大特点,覆盖广,传播快,更新及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如今人们除了关心自己的物质生活更关心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的表达,其中主要包括舆论自由权。通过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从网上获得新闻,及各种信息,这些条件导致网络舆论的形成。网民关心公众事务,通过网上匿名发言来参与身边的事物的讨论。心理学家说过,道德,情感,利益,敏感的事件最容易通过人们心理层面获得共鸣,来进行传播。网民大多数从道德,情感,利益,敏感社会事件入手进行讨论,引起大家共鸣,继续扩大网络舆论的影响范围。

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教授石义彬说:“网络热点事件之所以成为热点,是因为它相比与传统舆论,它的匿名性削弱了道德法规的约束力,使人们更大胆更自由地进行表达,它突破了地域限制,具有全球性,局域性的特点,因此它的影响面也更大,也带来诸多的不确定性”。

(三)网络热点危情的形成

湖北省互联网新闻研究中心的谢双林曾说过,网络虽然是一个虚拟空间,但却有很大的动员能力,目前一部分人不仅热衷于在网上发表言论,更热衷于在媒体上进一步表达,从网上到网下的趋势不断扩大,这是一种从虚拟走向现实的过程,很可能将网络的热点演化成为现实的危机。如果网络舆论发展到一定阶段,相关部门并没有在早期进行认真的解决,或解决方法不当。就可能导致网络上怨声载道,事态发酵越来越严重。网上问题网下发展就会形成全民讨论的局面,到时处理起来就变得十分困难。

二、网络舆论调控无法逃避的课题

是否对网络舆论进行调控,已经是不容置疑的问题。中国互联网中心最近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4年上半年我国网民已达到6.18亿继续领先全球其他国家。如此多的网民,那么这些网民的意见就是中国多于1/2人口的意见,如此庞大的数字,不得不加强重视。

互联网信息量越来越大,承载的信息越来越多,网民的广泛增加,网络开始有自己独立的信息源,经常是网民进行信息发布,然后传统媒体进行跟进,继续报道,传统媒体越来越依靠网络大量的信息都是从网络得来,传统媒体对网络热点问题进行大规模报道,对网上舆论进行转载,网上的舆论优势成为传统媒体的报道依据。这种信息形成模式,使网上热点网下焦点,社会信息全流通形成可能。当大量的真实信息掺杂着部分虚假信息的网络舆论迅速升温,网民由于对相关政府言论的抵触情绪,更相信网络舆论所传出的爆料新闻。网络舆论通过受众认知上和情感上进行影响,使一些政府官方控制的传统媒体的相关言论影响群众的难度加大,网络舆论是网民可以自由发表意见,传播信息的平台,这是一种变相的话语权的转移由主流媒体到普通民众的转移,我们也可以说这是一个舆论中心的转移。批评理论家如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认为 “只有电话还依然可以使每个人一个主体”。网络的情况和他们所评论的情况类似。比如科长的日记门事件等,一经网络传播,网络舆论很快转化成社会讨论,迅速在社会引起普遍关注,网络舆论的调控已经是政府官员无法逃避的重要课题。

三、传媒视角调控网络舆论

(一)积极回应网络舆论,形成主旋律

1.第一时间进行发布信息,勿拖延时机。政府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经验告诉我们,事件信息发布的越早越主动越好,地方政府如果没有在第一时间出面澄清,一直对网络舆论没有回应,一拖再拖导致网络舆论热点的形成,网上有害政府国家的谣言四起,损害了国家和政府的形象,政府对民众的公信力严重下降。如果当时相关政府没有拖延,在有效的时间里及时报道,那么这件事的结果就会发生改变。

2.信息真实准确跟踪披露信息。在信息可以通过互联网高速传播的今天,封锁任何一条新闻都是不可能的事,及时公布真实信息要掌握审查核实多少内容,就要向相关媒体公布多少。特别是在问题的初期,是否能够科学准确客观的进行事件的阐述是一个关系到网络舆论走向的重大问题。在网络舆论形成的初始阶段,网络舆论组织化程度低,持续时间随着信息公开程度的时间成反比,社会影响的规模与政府信息公开的时间,信息的公开程度,公开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都有非常重大的关系。如果相关当局没有进行准确的回复或含糊不清的回复会延误最佳信息公开时间,使谣言大幅度扩散,网民对政府公开信息不信任等情况发生。所以发布准确、真实的信息对调控网络舆论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议程设置和意见领袖的应用

1.网络舆论中的议程设置理论。网络舆论讨论的内容一般是社会公众生活中的诸多敏感问题,例如体制改革问题,物价问题,下岗再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官员贪污腐败问题等。在这些问题中哪个是最迫切最重要,最应该解决的,公众心中就会产生一个议事日程表,通过重要程度来依次排列,逐一解决。大众传播学角度考虑这个议程设置表主要有主流媒体来进行设置,民众对当前大事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通常来源于大众传播,大众传播即是信息源又是影响源。而网络舆论的传播相当于大众舆论的传播又有不同点,所以它们议程设置的相关内容也有区别,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理论传统的媒体通过新闻报道和评论文章来为读者设置议程,公众只能被动的接受传统媒体所设置的议程,而网络舆论的形成环境是在一个通讯发达的互联网平台,公众可以自由发表言论,对各种事件进行选择参与,公众有一个自主设置议程的权力,公众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自己设置议程对事物的重要性进行依次排列。

在互联网时代政府想调控网络舆论,必须控制网络舆论内容的主导权,也就是说政府应该自己设置议程内容,引发公众进行舆论交流。例如最新发布医改方案,大量主流媒体对新医改方案进行报道,政府征求网民的意见,发现网民对医改方案的落实、医药分开、全民医保、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医务人员待遇等问题比较关心,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媒体根据网民的调查情况对医改问题进行报道和评论,政府相关部门也在拿网民试水观察网民对新医改的意见及评论,并进行调整和改革。这就是一个很明显的通过政府授意媒体为网民设置议程的例子,通过政府授意主流媒体主动设置议题为政府和网民搭建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对网络舆论进行了很好的引导。

2.意见领袖与网络发言人。在传播学领域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经常为他人提供观点意见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我们称之为意见领袖。在网络传播中也同样存在这种意见领袖,在论坛,或各大媒体网站中有一些人的观点,看法,特殊的社会经验得到大家的认同,它们经常是在网上积极发言的人,或是论坛的版主。

因为意见领袖发言很可能引导舆论走向,所以政府开始推出的网络发言人概念,希望可以替代意见领袖在的对舆论的主导作用,但网络发言人是否能起作用,备受争议。网络政府发言人的出现凸显了网络民意的重要性,但是我们仍旧怀疑网络发言人是否能替代意见领袖在论坛中的作用,答案是否定的,只能说网络发言人可以引导大多数的舆论走向但不可代替意见领袖在网络舆论中的作用。

政府对网络舆论的管理,从理想走进现实,既然无法制止网络舆论,热点问题的发生,就应该很好的控制引导网络舆论的发展方向。网民通过网络来获得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参与权,对政治经济体制国家改革的知情权,官员从政司法机关办案的监督权,对社会生活各种不公现象的发泄权,因此网民通过发表网络舆论来获得内心的满足感。如果可以通过政府网络发言人来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表达权。就可以很好的引导网络舆论的主体走向。

四、调控网络舆论对政府工作的重要意义

网络舆论的迅速崛起是因为人们越来越关心自己的权利,包括舆论监督权,知情权和参与权。他们关心公共事务,在网上匿名发表对社会生活的评论,客观上对部分因管理方式保守舆论监督自由还受限制的传统媒体造成了巨大的攻击。网络舆论对政府的监督作用,网络舆论很大程度上是针对各种施政的缺失和社会道德的缺陷,政府应该允许批评意见的存在,网络舆论迫使地方政府开始注重网络舆论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从公众的质疑中查找工作的漏洞和缺陷,从而改进工作,政府工作变得更规范化,制度化,透明化。传统媒体报道的政府慰问,抚恤民众的实例,对民众的说服能力改善地方政府公信力效果不是很大。政府对网络舆论进行很好的处理后,可以提高政府的公信力,网络舆论很可能成为政府和民众间交流的权威渠道,不仅可以引导网络舆论的走向,还从侧面体现了政府从政工作的成熟与开放,但是处理好网络舆论使政府和民众的沟通更畅通,更真挚。网络舆论对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应该是不可估量的,民意的畅通无阻可以更好的推进政治民主建设。

五、结 语

网络舆论的发展势不可挡,它已经融入到民众社会生活的血液当中,可以说是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是社会发展的促进剂,是一枚强心针。政府要善用网络舆论,并和网民之间达成良性的互动,网络舆论才能起到推动民主建设、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网络舆论是以把双刃剑,政府要学会和网民沟通,及时处理相关问题,充分发挥群众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调动民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以提高政府公信力,促进社会和谐。知屋漏雨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如果不能正确利用好网络舆论,政府公信力及执政能力将遭到群众质疑,因为舆论即可载舟,亦可覆舟。(作者系煤科集团沈阳研究院有限公司煤矿安全编辑部助理编辑) 

参考文献:

[1] 石义彬,单向度.超真实,内爆—批驳视野中的今世西方流传头脑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2] 王天意.络舆论引导与和谐论坛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 郭庆光.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 刘学义.21世纪媒介理论从说-话语权转移[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5] (德)马克斯·霍克海默.启蒙辩证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6] (美)沃伦·巴菲特.巴菲特智慧全集[M].长春:吉林出版社,2008.

[7] 胡锦涛.政府工作报告[R].新华社,2010.

[8] 彭兰.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9] 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0] 刘京林.大众传播心理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

[11] 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2] 李美娟.网络问政,官员集体开博现象调查[J].半月谈,2008(12).

[13] 朱旭东.互联网提升官员的执政能力[J].半月谈,2008(13).

[14] 单学刚.化解网络危情,让网络成为民主政治重要的推手[J].半月谈,2009(11).

[15] 关杜峰.网络发言人,能否刷新网络民主[J].半月谈,2009(13).

[16] 侯严峰.你怎样面对网上舆情危机[J].半月谈,2009(9).

分享到:
(责编:谢琳(实习生)、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