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4年·第12期

《爸爸去哪儿》:一档真人秀的加减法则

李叶子

2014年12月05日12:57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摘 要:2013年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创造出了整年度真人秀节目的一个新高度。随着《爸爸去哪儿》第一季的完美收官,这档节目不仅为受众提供了饭后谈资,更多的是带给受众不一样的内心震撼和更多的思考,关于家庭关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教育相处问题。全新的真人秀节目模式,减去了节目中做作的成份增加了无限的温情元素,如此一档堪称完美的加减法真人秀开创了全新的真人秀时代。

关键词:真人秀;明星亲子互动;加减法

湖南卫视第一季《爸爸去哪儿》用不同以往的节目形态在2013年的年末不仅完美收官而且颠覆了本年度的综艺生态。随着一次又一次被自身刷新的CSM46城收视率不断攀升,首期获得收视率1.423,第二期火速涨到2.588,随之而来的第三期则攀升至3.01,除此之外同步增长的还有翻一倍的广告,微博热门话题与微信朋友圈的话题刷屏。

一、多一点生活,少一点台本

现在不论有多少新媒体的诞生与兴起,电视媒体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电视媒体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当今受众基本的生活方式 [1]。而电视真人秀,作为动态的具有目的性的线形叙事模型,是对自愿参与者在规定情境中,为了预先给定的目的,按照特定的规则所进行的竞争行为的记录和加工[2]。目前电视上播放的真人秀节目大多为益智闯关型、选秀型等真人秀节目。随着受众收视疲倦感增长,此类节目已很难引起受众高关注度。在电视受众都进入收视疲倦的状态时,湖南卫视适时播出了《爸爸去哪儿》这样一档亲子互动类真人秀电视节目,播出的瞬间抓住受众眼球。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就节目编排方式上看是“综艺”,就播出效果来看是“娱乐”,其实质是一样的[3]。而《爸爸去哪儿》这样一档电视综艺娱乐真人秀节目则是在节目编排上有了新的创新,少了刻意人为综艺的效果,增添了父子之间缓缓流动的温情元素,如此新形式真人秀节目在电视综艺娱乐节目中刮起一阵旋风。

《爸爸去哪儿》引进于韩国,播出拍摄模式与韩方一致。《爸爸去哪儿》共40多个机位,其中活动机位20多个,导演、摄像、后勤保障,现场的工作人员共有100余名。真人秀节目中摄像团队一向多,但如《爸爸去哪儿》如此庞大的摄像团队应是真人秀节目中的特例,通过多机位的调动为观众呈现出灵动感,使观者仿若置身现场给予受众一场别样的视觉体验。

真人秀节目中明星参与并非少数,但明星父女参与的却极少数,《爸爸去哪儿》选择明星家庭参与电视节目可谓独辟蹊径。明星都希望孩子能够在相对单纯的环境下成长,能让五对明星家庭参与到节目中且让明星宝宝出现在电视荧幕上也是《爸爸去哪儿》的新突破。节目由父亲和孩子共同参加,不再如其他真人秀节目般,需按照作家编写的台本进行最真实化的表演。《爸爸去哪儿》更多的展现明星生活中的形象,不管父亲从事何种工作,在孩子面前他们只是单纯的父亲,这样多生活表现少台本演出的电视节目更能获得青睐。

二、多一点温情,少一点严厉

在人们成长的过程中,父亲这个词的等价意义就是高大、威严,甚至是不苟言笑的,一切冷厉的词语貌似都与父亲或多或少有着关系,自古都是慈母严父的形象,影视作品中呈现出来的也是如此的状态。而《爸爸去哪儿》中的爸爸们完全推翻了对于父亲形象如此生硬冷酷的定义。参与节目的五位父亲,都是娱乐圈里的名人,他们在电视剧中扮演过不同的人物形象,但在《爸爸去哪儿》中他们有着共同的角色——爸爸。对于孩子充满耐心,温柔的对待孩子出现的每一次错误,在失误过后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悉心照顾着孩子的一餐一食。五位爸爸的出现改观了人们对于父亲传统意义上的定义,整期节目都充斥着温馨情愫。

爸爸的表现是除去孩子表现之外最受观众关注的点,因为爸爸的表现不仅代表了其自身的一种形象,也体现了孩子所受教育的状态,如果父亲是和蔼可亲充满爱的,那么孩子也会成长为充满爱的优秀好少年。所以父亲的形象是最能反映孩子成长状态,父亲一直是孩子成长的标杆。

在五位爸爸里,他们恰好是各种类型父亲形象的一个典型。王岳伦,是一个很少陪伴孩子的父亲,因为工作原因时常不在家,所以女儿的成长他错过了很多。在有一期中女儿王诗龄让爸爸给她梳辫子,可是王岳伦却完全不会只能草草应付了事。即使这样女儿王诗龄也因为这个卡子是爸爸别在自己头上的而喜欢得不行。王诗龄的表现让受众了解到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还是需要父亲的陪伴。张亮,是一个全能的父亲,他在开始就说,我是一个要跟儿子做哥们儿的爸爸,要跟他一起成长。朋友的定位在当代父亲中并不多见,多数的父亲跟孩子总有着角色上的阶级感,一旦阶级形成那么成长状态就会不同。

而林志颖因为出身单亲家庭,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就会给予更多的宠爱,但是他的宠爱并未变为溺爱,他会在长期没有陪在KIMI身边伴随成长的歉疚心情中,慢慢松开KIMI的手使他离开自己的怀抱,尝试着自己展翅飞翔。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再是曾经“大人告诉你怎么做就怎么做”的模式,而是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探索,让孩子按照自身的想法去解决,遇到问题后父亲给予及时正确的引导,用这样先探索再学道理的方法使得孩子领悟成长的过程。

有人说“男人只会变老,不会长大”,这句话并不无道理,爸爸们有时像是另一群孩子,甚至有时会做出比孩子更幼稚的行为。即使《爸爸去哪儿》是综艺明星真人秀节目,在镜头中的交流也许并不能像完全没有镜头时的自然,但当因几个孩子而将几个大男人联系在一起时,比起平时散发光芒的明星更像是普通的父亲们,甚至这种父亲的感觉比单纯将他们当作明星时的光芒还要耀眼。

三、多一些惊喜,少一些刻板

都说小孩和动物是最难进行拍摄的,在《爸爸去哪儿》中印证了这句话,所有的真人秀节目都是有一个大体的节目流程框架,在框架中进行参赛者的自由发挥,并且在拍摄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编导会根据节目需要引导参赛者的走向。在《爸爸去哪儿》中也是有一个大体的故事编剧,其中故事情节的发生节目组几乎是无法预测的。这样的情况就会有两种较为极端的事情发生,一种是孩子的表现出乎意料的好,能够提供剧本上都无法写出的优秀素材,如有一期中在一天结束要睡觉的时候,田亮的女儿田雨橙突然对爸爸说生日快乐,在后期采访中知道孩子是因为今天听到了说是爸爸的生日,就在睡觉前跟爸爸说了生日快乐。这样毫无征兆的反映是让制作组最喜欢的素材。孩子说的一句生日快乐能够引起多大的效应,她的父母首先感动了,其次是在场的所有编导们,再次就是收看电视节目的所有观众。孩子的话语戳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我们的共鸣也让我们反思,我们有多久没有跟自己的父母说过这样的话,我们是否还记得自己父母的生日?另一种极端就是完全不可控的小孩子哭,在第九期中,孩子们与父亲玩了一个换爸爸的游戏,在大人看来这就只是个游戏而已,可孩子们不懂,他们以为这样的交换就是真正的交换。孩子们突然放声大哭,并且完全不配合节目的继续录制,小孩子的不可控性得到了完全的体现,孩子展现出真实的一面,孩子的眼泪和父亲眼中的担心也成功成为收视的一个亮点,能够与受众产生共鸣,我们会联想到自己小时候哭闹时父亲眼中流露出的担心。

情节的戏剧性就在于此,不用编导特意编排。情节的戏剧性就如《阿甘正传》中那句经典台词“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巧克力是什么味道”这也就是真人秀节目的亮点所在,永远存在着戏剧性的转变。

四、多一点教育意义,少一点单纯的娱乐

在综艺娱乐真人秀节目的背后,《爸爸去哪儿》具有更多的教育意义,在节目录制的时候孩子的情绪难以掌控,说哭就哭的情节一直在发生,这时候父亲对于孩子的教育就能充分的体现出来。在爸爸对孩子教育结束后,节目组会单独采访父亲,让他更明确的表述出当时的心情以及为什么这样做和这样做的意义。最后节目组会出现画外音和字幕,用最简单易懂的方式总结关于孩子教育的问题。关键字幕下方会出现拼音文字,这样既能够满足大人观看的需求同时对收看节目的小朋友也起到了学习的效果。使得节目的层次上升到了教育层面,不再是单单地看着乐呵的节目,而是有着教育意义的节目。

除此之外,孩子们天性中善良乐于助人的一面显现出来时,节目组就会适时加上字幕,吸引观众全部的注意力,字幕或者画外音的方式将注意力集中到电视屏幕上,不仅保证了收视率更重要的是让观众注意到孩子们真善美的状态,起到教育的意义。孩子们就是一张白纸,他们拥有最真善美纯真的一面,他们不经意的话语和行为最能够体现出人原始本真的东西,在社会上呆久了原始本真的东西早已失去,看到孩子们的行为能够帮助我们找寻自己的初心。

《爸爸去哪儿》充分体现出明星对于子女的教育方式。当孩子出现在电视荧幕上时,观众都会了解到明星教育孩子的方式,会对明星的教育模式产生共鸣与赞同,这样不仅满足了受众对于明星生活的窥探,又能够拉近明星与受众之间的距离,让受众感受到其实明星跟正常人一样,每天也是柴米油盐的生活,也会有教育孩子的困扰。

父亲与孩子的关系是亘古永恒的,看到五位爸爸在节目中流露出对孩子关切、赞扬、心疼、鼓励的眼神时,受众不难联想到自己的父亲,自己的父亲在自己成长时也一定是这样的状态。通过荧屏中典型父亲形象的呈现,能够唤起被我们封藏在心底的对父亲爱的感谢。《爸爸去哪儿》最成功的应该就是击中人们内心最柔软的点,节目中的父子即为电视机前父子们形象的浓缩。他们的相处方式正是我们与父亲的相处方式,只是随着时间的渐渐逝去被我们淡忘或埋藏,《爸爸去哪儿》唤醒了我们记忆中与父亲在一起的日子,如此温情效果并不是每一档节目都能带给受众的。(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戏剧与影视专业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黄会林,俞虹,靳智伟.影视受众研究丛书——电视受众市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尹鸿,陆虹,冉儒学.电视真人秀的节目元素分析[J].现代传播(双月刊),2005(5).

[3] 史可扬.电视栏目和频道辨析[M].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分享到:
(责编:谢琳(实习生)、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