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今时代,电视这一媒介的触角,伸展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根据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编著的《2009年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到2008年底,我国内地的电视人口覆盖率高达96.95%,从2013年至今以高达98.42%。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电视观众的人数更是高达30亿以上,电视的影响力也早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于电视的研究,其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而电视栏目研究,正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将结合事例分析1978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当代电视栏目的民族性与现代性的碰撞与融合,并对现状提出刍荛之见。
关键词:电视栏目;民族性;世界性
一、引 言
在具体谈电视栏目的民族性与现代性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弄清楚艺术的民族性现代性究竟是什么?世界上对现代性的阐释众说纷纭:波特莱尔经典的说法是“现代性就是过度、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与不变。”这一说法突出表现了现代性极富动力性的特征[1]。除此之外,英国的社会学家霍尔指出现代性是一个复杂的交互作用的进程,至少有四个层面:政治现代性、经济现代性、社会现代性和文化现代性[2]。因为文化的现代性是西方强势文化的一种展现,从某种层面上说,文化的现代性也就是文化的世界性、时代性,与文化艺术的全球化不无关系。
那么,艺术的民族性呢?在此,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在世界的文化格局里,艺术作品散发出的民族自我的独特性是在与其他艺术的对比之中体现出来的。也就是说,艺术的民族性是一种在文化传统的基础之上发生动态的变革而产生的艺术属性,表现为艺术的民族形式或者民族意蕴。艺术的民族性是个性的、是独创的,而艺术的现代性是作为整个世界共同的艺术。在此,我们说电视栏目是一种世界性的艺术,是就电视栏目的构成要素来讲的。它自身有一个完整的系统和体系,是一共性的体现,而说中国的电视艺术,那则打上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性质,中国的电视栏目那就是个性的体现。
二、民族性是现代性的归宿,以《梨园春》为例
要说中国与外国在民族底蕴和内涵上的不同与特点,那么享誉世界的国粹便不可不提。河南电视台的当家栏目《梨园春》在戏曲综艺栏目中可谓是一炮而红,影响深远。《梨园春》以豫剧为主、汇集全国各地不同戏曲剧种,以戏迷打擂的方式展示国粹艺术。可以说已经成为中国电视戏曲栏目的第一品牌,同时也是中国电视戏曲类栏目最早的领航者。以这一栏目为例子来探讨当代电视栏目的民族性与现代性,很有代表性。
1994年开办初期,《梨园春》是以戏曲晚会的形式播出。1999年,《梨园春》改版,除戏迷擂台赛和名家名段欣赏外,还增设了戏曲小品或相声、戏曲MTV等节目形式。全面改版后的《梨园春》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在同一时间段全国同类栏目普遍处于低潮的环境中,经过不断论证和实践,摸索出一条现代电视和中国传统戏曲有机结合的道路,尤其是戏迷擂台赛的设置,在中国大陆最早将“海选”的概念引入文艺节目中,充分调动戏迷观众参与节目的积极性,也使栏目收视率不断攀升,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从2000年开始一直到2006年之间,《梨园春》始终清晰明确地将“戏曲”这一充满民族性的竞争核心放在首位,“全民唱戏,全民爱戏,全民听戏”的氛围从中原扩散到了海峡对岸,甚至飘扬到了其他大洲。
在“收视率”第一位的现代电视竞争压力下,任何固步自封的栏目都会被时代淘汰,更别说以古老的,传统的文化为内容的栏目,不具有娱乐性、观赏性、参与性和教育性,如何能够吸引观众,赢得收视率,如何能够与别的栏目区分开来,独树一帜?这更需要与时俱进的创新,使其更具有时代性和世界性。《梨园春》于2000年开始在新疆的慰问演出、2001年展开为期8天的“梨园春北京戏曲周”、2002年8月在台湾做栏目的现场直播、2004年做了20期的主题晚会、2005年用全国视角来做创新,更进一步的以“擂响中国——首届梨园春杯全国戏迷擂台赛”为切入点拉开了走“全国路线”的序幕,活动办得如火如荼,并联合其他省级卫视做了10期“唱响中华戏曲魂”的主题活动、2006年开始正式进军海外,成为中国与国外文化交流的一座美丽桥梁,影响颇广。这恰恰很好地证明了“民族性”与“现代性”在成就一门艺术之中是相辅相成的,其中民族性永远是现代性的归宿。
三、现代性是民族性的发展依托与必要条件,以海外引进栏目为例
较之《梨园春》,中央电视台的《正大综艺》更多地反映了改革开放以后,大千世界对于中国人的影响。用中国人的镜头和足迹带领受众看世界,领略珍奇,观赏美景,了解风情,可以说这档节目深深地利用受众的好奇心理将这幅现代感十足的西方美景图在受众眼前缓缓铺开,令人头晕眼花,目不暇接,自然收视率和口碑都让人满意。中央视综艺节目叫停一段时间后,自2010年以来,《正大综艺?墙来了》《正大综艺?谢天谢地你来啦》《正大综艺?吉尼斯中国之夜》三档原汁原味的境外引进栏目,让停播了一段时间的央视综艺又恢复了活力,与更多的地方台本土创作的综艺栏目相比,《正大综艺》的这一系列现代时尚新血液的注入,不得不说无论是形式上还是观赏度上都高出了不止一个层次,此时此刻,受众更关注的不再是“节目是否是原创的”,而关注的是“中国人能否把引进来的节目办出自己的特色”。
包括由湖南卫视引自韩国的大型户外亲子互动真人秀栏目《爸爸去哪儿》、以红遍欧美的节目模式XFactor为范本制作的原创音乐节目《中国最强音》、浙江卫视效仿《荷兰之声》创办的歌唱真人秀节目《中国好声音》、由上海东方卫视联合《美国偶像》(American Idol)制作团队携手共同打造的一档大型歌唱类比赛节目《中国梦之声》都在民族性和现代性的问题上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栏目纯粹模仿毫无创新与改革的生涩拼接不但不会有好的收视率,不会有续集,而且可能在节目还未完满收官就被观众淡忘和抛弃。这些都再次深深地印证了当代电视栏目的生存之道,“以民族性为归宿,以现代性为依托,更好的融合现代元素,以新颖的视觉形式和丰富的民族内涵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共鸣。”
四、民族性与现代性缠绕博弈、对立统一,以春晚为例
艺术的民族性与艺术的现代性对立统一,“不要误以为倡导现代性就等同于西方化,认为其实质就是逐渐在全球范围内推行起源于西方的社会制度,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这在归根结底的意义是持守了一种一元的文化观。”[3]此时强调艺术的民族性就体现出要坚持文化的多元而不是一元,不能用一元化来代替多元化,否则就是用现代性来取代民族性,使得艺术的民族性淹没于现代性的浪涛之中。每一个独立的民族都应该保持各民族艺术的民族性,不应同质化,应保持艺术的多样性与差异性,也就是体现出艺术民族性来。
要说电视栏目中融合力最强,内容量最大的节目应当属每年最丰盛的“年夜饭”——中国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了,是CCTV在每年农历除夕晚上为庆祝农历新年举办的大型综艺性文艺晚会。
春晚入选了世界收视率最高的综艺晚会,也是世界上播出时间最长和世界上演员最多的综艺晚会。中国的春晚于2012年4月荣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证书。2014年1月,中国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首次升格为“国家项目”,与奥运会开幕式等同。这意味着央视春晚的性质更明确了,地位更重要了。明确了央视春晚的这一性质,对春晚之“众口难调”也就能有更深切的理解。作为一个组织全国公众春节大联欢的国家项目,央视春晚首先要吸纳、包容全国各族人民、各地百姓、各个群体对于春节联欢的不同需求,其次要创新多元化、多层次的节目形式,深入反映、整合纷繁芜杂、丰富多彩的现实内容。主办者不只是从举办一台联欢晚会的角度,也不只是单纯服从于艺术的标准,而是要综合考量意识形态、社会教化、文化娱乐、传统与现代、草根与精英、民族性与国际化等多重因素,统筹兼顾,平衡协调,提炼萃取,融会贯通,最终才能制成一台体现“国家项目”意义、弘扬社会主流价值,并尽可能获得观众肯定、支持的综艺节目。
正如2014年春晚的43个节目中,除了冯小刚导演别出心裁的命题作品歌曲《群发的我不回》,内涵与情感兼具的特色公益广告《舌尖上的中国》,直戳心窝的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每年必不可少的国粹大餐《同光十三绝》,将传统的经典剧目搬上舞台的歌舞组合《英雄组歌》以外,创意器乐《野蜂飞舞》、魔术《团圆饭》、歌曲《情非得已》、《玫瑰人生》和创意舞蹈《符号中国》中都体现了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完美融合,中西方音乐的交织唱响,中西方文化的激情碰撞,中国实力派唱将与韩国偶像,法国女神的完美搭配,用匈牙利舞蹈团队的精湛表演演绎中国符号,这一系列的节目创意与安排无不深深印证了越综合的艺术越需要各文化各文明的完美融合,越大众的艺术越渴望多元发展和联合,电视栏目的民族性与现代性要对立统一、缠绕博弈,不断创新。
在中国当代电视栏目的不断发展进程中,受众的要求越来越高,市场的竞争越来越大,栏目的形式多种多样,栏目的档次参差不齐。如何在鱼龙混杂的电视市场求得一席之地,赢得受众口碑,栏目的民族性和现代性依旧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更完整更全面的分析与解读。(作者系山西大学文学院戏剧与影视专业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 周宪.文化现代性与美学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 李翔海.《民族性与现代性》——现代新儒学与后现代主义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