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其精良的制作以及出色的表演,更是因为该剧极为精准地把握住了大众文化时代普通受众的收视心理。剧中对平民英雄形象的塑造、对质朴情感的推崇以及流露出的反智倾向都源于对当下文化背景下电视受众价值取向及审美认知的准确把握,让电视受众在观剧的过程中获得一种心理的替代性满足,投其所好、有的放矢正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士兵突击》;受众心理;反智倾向
2007年,一部电视剧《士兵突击》获得观众的广泛赞誉,许三多这个虚构人物甚至成为许多观众心中的英雄。这当然与电视剧的精心制作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它准确地把握了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主流价值,因此牢牢地抓住了观众的认同感。从这个意义上说,《士兵突击》代表了新一代主旋律影视剧的特征,它是市场经济时代的缩影,是商业社会的寓言。社会环境的更迭以及文化观念的嬗变使得当代电视受众的审美和认知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士兵突击》正是精准地把握住了当下电视受众的心理需求,契合了当代电视受众的心理,才能取得如此成功。
一、平民英雄
《士兵突击》给观众塑造了一个许三多,这个观众不得不为之感动的人物和以往的英雄形象有着很大不同。古往今来,提起英雄,大家都会想起那些高大的,伟岸的,身披光环的,需要被仰视的存在。英雄既非常人,自然要与常人保持距离。老百姓需要这层隔膜,需要这种匍匐在泥土中如供奉神邸般敬畏英雄的虔诚和期待,这种英雄观得益于我国的文化土壤。对于精英文化逻辑的认同使得中国百姓历来盼的都是明君和廉臣。一旦百姓遭遇世道不公,首先想到的是找一个道德完善之人取而代之。在这种文化模式下,百姓是需要英雄救世的,同时又小心翼翼地和英雄保持着距离。
但是二十世纪以来,我国的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人们的文化心理也在经历着重构。《士兵突击》为人们展示了在新的文化心理基础上新英雄观的范例。这部电视剧颠覆了传统的英雄观。英雄不再遥不可及,他就在我们身边,而且是那么平凡普通。许三多刚刚闯入观众视线的时候没有人会把他和英雄联系在一起。但是随着剧情的推演,观众被他“不抛弃,不放弃”的质朴而又顽强的执着所感动,观众不再质疑他是一个英雄,一个平民英雄。许三多身上并没有过人的天赋,但正是这样一个憨厚得有点愚钝的人却取得了很多聪明人没办法取得的成就,并影响了一群聪明人。许三多所做的并非人所不能为,而是聪明人所不愿为。许三多的成功告诉所有观众,我们已经告别了英雄时代,迎来了平民时代。许三多所秉承的无非是“活着就是做有意义的事,做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着。”这种踏踏实实的生活态度使很多将尔虞我诈的精明发挥到极致的现代都市人心虚和感慨。许三多告诉观众,只要踏踏实实、勤奋执着地做自己,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英雄。英雄的身上没有光环,但英雄一定是敢于面对自己本心的人。
二、反智倾向
人类历来都认为自己是所有生物中最具灵性的存在,这种凌驾于所有物种之上的优越感使得人类对于智慧分外重视,这是人类维持这种优越感赖以存在的基础和依据。所有文化和整个文明的核心就是智慧。在智慧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理性更是当代社会的根基,理性是维护社会运行的准则和规范。当恪守理性的准则与秩序时,却发现对理性的过度推崇恰恰将人类带入了死胡同。理性在确立种种规范的同时也犹如一个个枷锁禁锢了人的灵性,被理性价值主导了几千年的人类发现当理性获得推崇的同时也在日益变得僵化和狭隘。自诩为最具灵性和智慧的人类走到今日却发现智慧在解决麻烦的同时也让人类麻烦缠身。“中国人对‘理性’和‘科学’的认识有其文化和思维模式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决定了并反映出显著的‘反智倾向’。[1]”
于是《士兵突击》展示给受众智慧并不能永远让人类保有这种优越感,相反,当精明和算计已经成为这个社会的处世法则的时候,人们更怀恋人之初的那种单纯和简单。《士兵突击》塑造的许三多不聪明,既没有过人的天赋,也没有精明圆融的处世技巧,相反还带着点农村人特有的憨厚与纯朴。这一切都使许三多看起来与周围的世界格格不入,刚进城的许三多被排挤、被边缘化似乎是意料之中。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凭着自己那股执拗劲给战友、给部队带来一个又一个惊喜,成就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许三多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切,是因为在这样一个人心浮动,处处讲技巧、求捷径的社会中,最古老最原始的努力已经被大多数人抛弃了,只有他秉持着“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采用最直接也似乎最愚笨的方法,结果他成功了。
知识和智慧是社会秩序的基石,但是几千年来为道德和价值的诸多标准束缚的普通百姓也被知识和智慧陷入了另一个圈套。一旦某种真意被诉诸于文字,事实上文字就成了此种真意的影像和复制品,在影像和复制品生成的过程中自然会有歪曲、消弭、不尽之处。因为很多时候万物之性灵的人有很多真意是不可言说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言有尽而意无穷”。这层不可言说往往需要心的体味和情感的融入,但是知识和智慧恰恰可能造成心的蒙蔽和情感的压抑。因此中国人对知识和智慧的排斥虽未成为主流,但历来就有。到了现代,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科技文明的发达使得人们又一次不得不正视这个问题。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但也在不断地摧毁人类生存的根基。当知识和科技被过度倚重,人们也开始发出了另一种声音——难道这些都是我们必须的吗?难道人类不是陷入自己制造的恶性循环的游戏中吗?于是在这种诘问中我们看到许三多的纯粹,看到了他带些傻气的执拗,看到他比起功利更重视过程的本心。
三、情感线索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在逐渐的加快。城市化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在深刻改变着人际关系和人的内心。都市中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丰裕,不再为吃穿发愁,摆脱了禁欲教条的禁锢开始注重感官享乐,强调自我解放和个人价值的都市人从光怪陆离的喜悦和兴奋中偶然抬起头,却发现人和人之间相处的模式也在悄无声息地变化着 。“在一个贫富悬殊越来越大,个体的尊严和价值只能通过金钱、地位、权利等予以体现的社会里,人的理性修养被残酷的竞争所扭曲,人的平稳心态被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所打破。[2]”曾经坚信的道德规范和伦理价值今天我们不得不动摇并质疑其合理性。
经济的车轮滚滚向前碾碎了阻其前进的障碍,同时也碾碎了我们曾经珍视现在依然孜孜以求的东西。生活在信任危机和人情淡漠的社会中,人的欲望被无限放大,既然一切皆不可信,只有牢牢把握住自己的利益才是最可靠的。个人利益的重视更加加剧了情感的淡漠和匮乏。我们生活在一个情感淡漠的社会,于是那些能让我们感动,能深刻温暖我们内心的情感就更容易唤起我们的共鸣。
《士兵突击》牢牢抓住了情感这个链条,在人们最脆弱的地方反复挑逗,直到心有戚戚,直到我们热泪盈眶。情感线索贯穿了全剧始终,这种情感既包括戏剧内部的情感逻辑,同时也包括戏剧外部电视荧幕前面所有电视观众的情感逻辑。在戏剧内部,许三多的平实而又真挚的情感是全剧的主线,同时辅之以战友间的兄弟情、家庭中的父子情、上下属之间超乎级别的自然情感流露等,多条情感线索交织,构成了一个无处不在的情感之网,不仅网罗了每一个剧中人,同时也网罗了每一个电视观众,让观众跟着这种情感的起起伏伏或唏嘘,或微笑,或含泪。当相互提防和相互算计已经成为这个社会的生存准则的时候,无奈之余人们更渴求这种纯粹的、不掺杂任何私利的情感。
四、心理的替代性满足
《士兵突击》之所以受追捧,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在许三多身上,受众获得了一种心理上的替代性满足。以许三多的平凡普通,尚能获得成功,这就给广大观众一个巨大的心理安慰——我也不比许三多差,甚至比他更熟知世道人情,他的成功意味着我也是有机会的。这种心理暗示犹如一剂强心针,打在渴望成功的草根阶层的心坎上,通过许三多的奋斗,他们获得了一种心理上的安慰和替代性满足。
当代年轻人生活在一个转型中的社会,当他们开始接触并了解这个社会之后,发现少年时代的理想在现实的重压下越来越遥不可及,理想日益变成梦想。犹如美国梦的破碎一样,中国的孩子从小就被教育只要勤奋努力,一定会获得成功。但是当孩子长大成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这个社会,用自己的跌倒的痛去体味这个社会时,他们可能会发现事实上并非如此。成功是需要多方因素共同配合才能到达的彼岸,在现实面前人可能会显得非常渺小和脆弱。但是许三多的成长、成功之路再一次证实了只要付出就有回报的梦想的切近与可行。“许多人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理想,在虚构的电视剧中通过卑微的许三多得到了实现,人们的心理在某种程度上也获得极大的满足。[3]”虽然现实要比影视剧当中所展现的复杂得多,也残酷得多,但是另一方面,还是很容易被这些精心制作的温情脉脉又充满希望的影视剧感动。“无论是谁只要努力都能成功”成了好莱坞电影一次又一次重述的主题,也成了“美国梦”、“英国梦”等等身处商业社会的人们共同的梦想。当中国进入市场经济社会以后,这个主题自然也会出现在我们的影视作品中。
《士兵突击》的成功也许不仅仅是单一作品的成功,它反映着社会价值观的转变,它代表着主旋律影视剧的新形态。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一定会出现更多和时代精神相连接的影视作品,与这个时代的人们展开心灵的对话。不知道《士兵突击》是不是第一部关于商业社会的寓言,但它一定不是最后一个。(作者系平顶山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1] 张川平.论王小波对“反智倾向”的文学表现与文化批判[J].南京社会科学,2011(4).
[2] 蔡骐.从传媒特点透视社会文化——以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为例[J].当代传播,2008(7).
[3] 代辉.电视剧类型与受众审美心理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