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4年·第12期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故事”——析《舌尖上的中国》

尹  悦

2014年12月05日13:23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摘 要:自《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开播以来,这部美食题材的纪录片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第51届戛纳电视节上,中国美食香飘海外,《舌尖上的中国》引起海外片商竞相争抢,为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化传播打开了新局面。在文化“走出去”战略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的今天,《舌尖上的中国》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向世界讲好一个“中国故事”。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国际视野;中国故事;“走出去”战略

2012年5月,由央视纪录片频道制作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舌尖》)一经播出便引起广泛关注,观众好评如潮。不同于以往展现美食制作过程的栏目,《舌尖》以美食为切入点,将中国的地理、人文及历史涵盖其中,透过食物讲人生百味、社会变迁。

两年之后,《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回归荧幕,再次创造收视奇迹。在2014年第51届戛纳国际电视节上,《舌尖2》更是高调走出国门,在主场馆最醒目的位置挂出了巨幅海报,海外片商对《舌尖2》反响强烈,部分国家和地区甚至发生了争抢该片的现象,实现了我国纪录片海外销售市场的历史性突破,有望打破之前央视纪录片《故宫》创造的海外单集售价4万美元的记录。

该片导演陈晓卿表示,这部作品是他们向国外纪录片团队学习国际化叙事方式的一次探索和尝试,在文化“走出去”战略倍受推崇但进展缓慢的今天,《舌尖》的成功为如何向世界讲好一个“中国故事”提供了借鉴。

一、选题——人类普遍而永恒的话题

90年代的中国贫穷落后,物质与生活上的乏善可陈使得我们较多的以国家特有的少数民族、偏远村落和自然景观为纪录片的主题,对此,来自国际社会的认可中的猎奇远远多于欣赏[1]。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展现民族题材的宏大叙事成为纪录片导演们较多涉猎的题材。然而,无论是边缘题材还是民族主义题材的中国故事皆在国际市场上反映平平,可见纪录片选题要获得更多观众认可与共鸣还是应从全人类所共同具有的普世感悟与价值观入手。

(一)美食

“民以食为天”,食物作为全人类无门槛的共同话题,极易引起共鸣。《舌尖》从平民角度切入,现身说法的都不是职业厨师,而是普通平民讲述跟烹调有关的故事。当天然的食材在人工的巧妙烹制下成为桌上美味健康的佳品,无论是追求生活质量的精英还是普罗大众,无论是中国受众还是外国朋友,都无法不被其吸引,极大地扩展了传播对象。

(二)自然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全人类永不过时的话题,尤其是近年来备受关注与推崇。《舌尖》第一季第一集的名称即为《自然的馈赠》,全篇传达出对于“自然的馈赠”的感恩与珍惜。如:“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

“冬季捕鱼的渔网是6寸的网眼,这样稀疏的网眼,只能网到5年以上的大鱼,这样,未成年的小鱼就被人为地漏掉了。郭尔罗斯蒙古族有一句话叫做‘猎杀不绝’,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这些细节充分展示了我国人民对于自然的崇敬,在契合中国古代思想家所倡导的“不竭泽而渔”的同时,又与通行全球的准则不谋而合,推动了其国际传播[2]。

(三)家庭

《舌尖》第二季第四篇“家常”中,围绕着四个家庭的生活片段展开对于美食的讲述:望女成凤的母亲渴望给学琴的女儿创造更好的环境,姑姑为远行的导游侄子做泡菜当“护身符”,父亲对于女儿未来丈夫不动声色的考察,来自不同地区的夫妻俩生活中的磨合??????

四个片段作为万千中国家庭的缩影展示出朴实的亲情与爱情,作为全人类共通的情感,极易在国际土壤上得到认同。

二、制作——精品意识,注重审美体验

《舌尖上的中国》作为央视大手笔投资的制作,摄制组邀请美食家蔡澜、沈宏非两位专业人士担当顾问,前期调研员即派出3人,最终由8位导演,15名摄影师,3位剪辑师共同完成。取景历时13个月,横跨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国内70多个拍摄地,展现了我国地大物博的资源,风情迥异的饮食文化。

《舌尖》是国内首次使用高清设备进行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对于食物的展现采用了微距摄影的方式,在近距离的拍摄中,为观众呈现食材本身的纹理与构造,将天然的图案表现得唯美异常。

迥异的民族风情,斑斓的各色食材,构成了美轮美奂的视觉盛宴,精美的制作为其国际化传播增色不少。

三、叙事——故事性的提升

Discovery亚洲电视网制作总监维克兰夏纳先生谈及中国的纪录片时表示,中国纪录片往往思想性强而故事性较弱,节奏慢因而观赏性较差。因此他们若购买进中国纪录片,往往要重新经过剪辑、组接,增强故事性之后才会播出。

与此同时,中国纪录片往往也不甚重视自身的文化消费品属性。然而,纪录片同样应该兼顾娱乐等社会功能[1],这并不是对于观众的讨好,事实上,在本质上观众并不拒绝深度与思想性,纪录片应该在了解观众的基础上信任观众,辅之以具有想象性、故事性的叙事方式,技巧性的展现具有内涵的主题,是中国纪录片走向世界的手段之一。

(一)学BBC讲人物

《舌尖》执行总导演任长箴经常对BBC拍摄的纪录片的水准心生感慨,时常揣摩学习,总结规律。如BBC表现人物多通过展现其人际关系的手法,在《舌尖》中,任长箴就学习了这点:她并不只拍摄采松茸的卓玛,她也讲述卓玛和妈妈的互动与劳作;并不只讲述职业挖藕人圣武和茂荣,而是讲圣武、茂荣和他们的妻子孩子的故事-------当人物关系被一一呈现的时候,故事也就出来了。

“我们中国人写东西,从来不注重人物关系,往往都是一个人克服了所有的困难。但这不可能,你一写人物关系,这事儿就有意思了,”任长箴说[3]。

(二)故事拼接

《舌尖》避免了以往纪录片枯燥的平铺直叙的形式,采用故事拼接的方式,将一道道美食通过一个个家常而独具乡土气息的美食故事展现出来,“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细节画面化”这一冷冶夫概括出的纪录片创作手段成为《舌尖》一以贯之的拍摄准则。

(三)故事讲述形式

针对国内纪录片“节奏慢”的短板,《舌尖》一集包含800多个镜头,场景调度快,时常通过解说词的巧妙转换,在地理上进行大跨度的切换,一下从东北切换到南方,从大陆切换到港澳。

同时片中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镜头间的快速剪切给观众带来了应接不暇的视觉感受,大大提高了片子的信息量。

《舌尖》里大量采用了设置悬念的表现方式,比如说第一集中已经70多岁的“鱼把头”带领大家到冰面上捕鱼,观众都在好奇如此高龄的他到底还能不能打到鱼。正当观众看到在“鱼把头”的指挥下,渔网被慢慢拉上来时,镜头却忽然转到祭湖的活动现场,悬念的设置营造了紧张的气氛,增添了可看性。

(四)解说词的运用

纪录片的受众是不同国家不同教育背景的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一部片子难以仅靠同期声和画面达到预期的效果,尤其是涉及到抽象事物的解释与传递,这就需要深刻而人性化的解说[4]。在《舌尖》第一季的第三集中,介绍豆腐的制作过程时用了这样一句解说词:

“中国人用豆腐表达了自己柔软、变通的适应性。”

而在第一季第六集关于五味的讨论用到了这样一段旁白:“五味使中国菜的味道千变万化,也让中国人在体会他们各自的人生况味时找到一种特殊的表达语境。在中国人的厨房里,某种单一味道很难独自呈现,五味最佳的存在方式是调和以及平衡,这不仅是中国历代厨师不断寻求的完美状态,也是中国人在为人处事,甚至在治国经世上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作为一部美食题材的纪录片,《舌尖》摒弃了纯粹科学知识的普及及文化背景的陈述,而是自然而又准确地透过食物过渡到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由厨房提炼至日常生活乃至国家的气质底蕴之中。《舌尖》中处处可见温和而文艺的“舌尖体”解说,不失时机的讲述中国的文化与哲学。

四、借鉴与坚守

《舌尖上的中国》执行总导演任长箴从不讳言自己对于BBC的模仿,“因为人家先进。我并不觉得我可耻,你们能看出来说明我模仿得到位”。

然而,这种学习并没有冲淡《舌尖》中透露出的浓浓的中国韵味,无论是《舌尖》在戛纳电影节的宣传海报“腊肉高山”——远看是中国的山水画近看是一片腊肉,还是片中处处可见的筷子、焖锅及各地区独具特色的小吃,甚至是人物之间极具中国特色的“望子成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思念故乡”等思想观念,即使与海外或多或少存在着文化差异,《舌尖》依然通过尽可能的展现人物细节与事件背景,引导着西方的观众从中华的文化出发而不是他们的文化出发看待问题,克服传播中的文化障碍。

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在《舌尖上的中国》研讨会上介绍说,“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是纪录片频道的重要诉求,而“打造国际化影像品质、探索国际化传播路径”,是纪录片频道坚持的一贯宗旨。这场由《舌尖上的中国》引发的“吃货”的狂欢背后,除了成功的展现出了中国文化的内涵之外,运用国际化的创作与叙事模式必不可少,具备“世界的胸襟”,一个个动人的中国故事才能更好地传递给世界。(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新闻专业)

 参考文献:

[1] 让中国纪录片走出去[EB/OL].http://www.people.com.cn/GB/ 14641/ 28140/40957/40961/3045753.html.

[2] 丁淼.论《舌尖上的中国》的传播策略[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6).

[3] 丁扬.《舌尖》:纪录片的“笨拙”国际化探索[N].2012-06-06.

[4] 李薇.《舌尖上的中国》—中国纪录片国际化叙事的标杆[J].当代电视,2012(8).

分享到:
(责编:谢琳(实习生)、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