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广播由于受线性传播、转瞬即逝等特性的影响,受众对其所传播的内容不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西方新闻报道故事化的写作倾向,目前已让包括广播在内的众多媒体同行的认同。本文从广播新闻和故事的关系、广播新闻 “讲故事”的方法、广播新闻“讲故事”的原则等方面对广播新闻如何讲好“故事”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广播新闻工作者应培养讲述故事的能力。
关键词:广播新闻;讲故事;手法技巧
广播由于受线性传播、转瞬即逝等特性的影响,受众对其所传播的内容不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西方新闻报道故事化的写作倾向,目前已得到包括广播在内的众多媒体同行的认同。广播新闻故事化的趋势,使本来抽象、枯燥的新闻,因人情味增强了色彩和真实性,从而吸引住听众的耳朵,进而记住、认可、并产生共鸣。
一、广播好新闻不能没有“故事”
什么样的新闻是好新闻?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在《李希光谈好新闻的六大标准》中说到:“好新闻作品的标准应该是:清澈、简练、聚焦、有细节、有诱惑力、能唤起人们的情感。”在广播里,稍纵即逝的条件很难让听众对稍稍复杂或者枯燥的新闻信息留下印象,但是如果讲述的是典型人物或者事例,听众的注意力就会明显增强,也就是说,只有故事化的广播新闻才能“有细节、有诱惑力、能唤起人们的情感”,因此,是否善于“讲故事”无疑是衡量广播好新闻的标准之一。
(一)新闻和故事的关系
在西方,新闻采写“news”常常被“story”所代替,头条新闻被称之为“head line story”,而采访新闻则常被叫做“to cover story”。这都说明:在西方,新闻报道有明显的故事化写作倾向。
故事与新闻的缘分还可以从历史中得到证明, 《说文解字》释“史”曰:“史,记事者也。”《汉书?艺文志》有“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之说。无论记言还是记事,都意味着含有故事成分。
人类从有自己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那天起,就开始讲述故事。文字记叙的也是故事,从荷马到司马迁,到唐玄奘,到马可?波罗,不管中国人、外国人,都是在讲一个个故事。新闻也是故事,只不过新闻的时效性更强一些[1]。
在电视普及、网络无处不在的今天,听众更希望广播记者能够“像说故事一样说新闻”,把具体的人、情节,通过新闻报道展现给他们。
(二)采访就是组织完善故事的过程
我们最熟悉的新闻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情、怎么发生的。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记者采访的过程就是还原事实的过程,包括组织材料、编写完善故事等。因此,记者采访,实际就是进行组织完善故事的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记者是一个观察者,记录下周围发生的一切,并有意识地捕捉最有价值的信息。此时,记者是以一个公众的身份,透过公众的视角来讲述故事。
然而,新闻事件发生时,很多时候记者并不在场。这种情况下,记者怎么样来“讲故事”呢?有经验的记者往往通过故事中的人物来讲故事,借他人的眼睛和嘴巴,将对方耳闻目睹、震撼内心的最强烈的印象亲口讲述出来,从而增强故事的可感、真实和可信度。2013年6月26日,广州军区开平籍战士邱兴和因救落水青年英勇牺牲了,作为英雄的家乡媒体,我们想把他的故事讲述出来。主人公牺牲了,我们就选取了与他现场一起进行救人的战友作为主要的讲述者,用他在事发现场对烈士牺牲过程的回忆作为主线,并穿插烈士家人及部队领导、战友对其成长经历的回顾。这个广播新闻专题,通过不同人物的嘴巴,复原了现场,呈现给听众一个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在当年全国县级广播电视节目评析活动中,这个作品获得了银奖。
二、广播新闻如何“讲故事”
广播新闻“讲故事”,指的是在非事件性新闻报道中,以一个与新闻主题密切相关的人物故事作为开头,通过故事引出要报道的新闻,并深化主题,使原本抽象、枯燥的新闻,因人物的故事变得有人情味,从而提高传播效果。
新闻故事中必定蕴含一定的价值观念,它以故事的价值关联或价值寓意的形式表现出来。价值观念导向要正确,要向社会传递正能量,这是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人做报道时应有的自觉[2]。
广播新闻“讲故事”要以真实为灵魂、以人物为主线、以故事为载体、以情感为核心。着力突出人物的某个物征,围绕这个特征选择一系列细节,透过细节展示背后所存在的价值观。
(一)现场真实
一开头,要见人见事见现场。在新闻的开头,选取合适的人与合适的新闻切入点是关键。一项政策或规定,往往涉及许多人,不是每一个涉及的人都能成为“一开头就见到的人”,只有具备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的人,才是合适的人选。选好了人,还得选事,这个事就是现场。讲述人物哪段人生故事,即从哪里开头,从哪里切入,渐渐展开新闻主题,也是应当考虑的问题。在人与一条新闻的关系中,可能会有许多相关联的事情,从许多件事情入手,都可以引出所要报道的主题,但只有一件是最有代表性的,我们要选的就是这件最有代表性的事情,它与新闻主题的关系最密切,这样才能把主题挖出深度来。
(二)特征不可替代
选取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件、典型人物来反映现实。广播新闻讲述的故事一定要与人有关,必须是人在事件中的故事,只有写人才能影响人,才能吸引听众。真实生活中的人都是多面的,要尽量对人物性格进行深入挖掘,找出其最突出的特征,从而复现生活的真实。
广播要表现出人物不可替代的特征,必须要用好用活同期声,将现场音效、受访者的谈话进行合理组合,以声音营造出一个真实现场。在一篇广播新闻作品里,如果既有精彩的现场音效、又有生动的人物采访,那么解说词就可以不再担当主要的叙事工具,它最多只是充当导游的角色,承上启下,移步换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引导听众往下听。
(三)细节听众熟悉
一篇广播新闻,如果只有事实的陈述而缺少细节描写的话,就好比一幅只有远景没有中景和近景的画。
在一定程度上,细节是新闻的血肉,也是“讲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播新闻的细节选取应以听众熟悉为前提,通过听众熟悉的细节迅速拉近听众,再充实新的内容。
细节的展现要尽量保持人物和事件的原生态,少干预、多记录。这就需要获得大量由故事的主人公自己讲述带有现场气息的同期声。要获得这样鲜活的同期声,必须要在新闻现场,在采访对象生活、活动的自然流程中来提问,让他带着原生态的情绪述说自己的故事。
这是获得广东省残疾人事业好新闻二等奖的广播作品《“双跳王” 刘辅梁》中的一段原生态细节描写:
2010年,刘辅梁参加广东省残疾人运动会三级跳远比赛,被正在选材的广东省残疾人田径队教练曾华卫看上。
曾华卫:(出录音)“他比较开朗,在运动场上不服输这样一个运动员,挺适合我们这个专项的发展。”(录音完)
(训练现场)起跳声。
教练:“要更快一点,步伐不用太大,关键是摆出去快,落地快、狠一点就行了。”
刘辅梁:“知道了”
刘辅梁喘气声。跑步声。起跳声。
教练:“对了”。(录音完)
丰富的细节会让报道所包含的信息更多,也更容易打动听众。由于有丰富的细节以及细致入微的细节描摹,广播的可视性得到增强,听众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四)对比手法巧用
文学作品中常常运用对比手法,这种手法,运用到广播新闻中,必须建立在事实绝对真实的基础上,不能虚构和拔高。广播新闻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是:增大新闻价值、增强新闻力度、更显示出个体特征。特别是人物“讲故事”的新闻,通过对比后,更能突出与其它人物的区别,显出个性。
广播新闻“讲故事”,通常采用的对比手法有以下几种类型:1.人物自身的对比;2.人与人之间的对比;3.物与人的对比;4.同一事情的前后对比等。
三、广播新闻“讲故事”的原则
首先,依据必须真实的,不能随便设计巧合。故事讲的是“故”事,而新闻讲的是“新”事,故事可以杜撰,新闻必须要真实。2013年3月25日,中国新闻网有一则新闻《深圳90后女孩当街给残疾乞丐喂饭感动路人》,最后被查出是假新闻。这是为了有故事而随便编造出来的新闻,完全违反了新闻真实性原则,结果只会对媒体的公信力造成损害。其次,首尾要呼应。开头、结尾要达到内容呼应、形式呼应。讲故事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新闻报道。新闻“讲故事”,主要应用于报道非事件性新闻。凡是不具有情节性的新闻信息,如科技动态、疫情状况等,不适于用讲故事的方法。
四、应培养广播新闻工作者讲述故事的能力
故事想要引人入胜,广播新闻想要吸引住听众,都离不开生活,都来源于生活这个丰富的“素材库”。记者的采访过程就是搜集信息,整理信息,传递信息。广播记者不是漫无目的地、随意地讲述故事,因为故事的选择、细节的取向都会掺杂主观的因素在里面,经过精心挑选出来的事实反映着广播记者的政治立场、世界观、思想倾向等。这需要长期的修炼和养成。
首先,培养故事意识。好的故事素材,好的故事坯子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靠发现,靠寻找,靠筛选[3]。
其次,记者学会站在听众角度上思考问题,让听众对故事产生兴趣。
还有,阅读、追问与采写同样重要。
故事可以增加听众的想象空间,为广播新闻增添“色彩”和“真实”,引起听众共鸣。广播新闻工作者只有当好“说书人”这个角色,才能获得最大的宣传效果。
(作者系广东省开平广播电视台广播中心新闻部部长)
参考文献:
[1] 王珩.新闻也应有讲故事的“艺术”[J]青年记者,2013(1).
[2] 顾萌萌.新闻报道中讲故事的原则与方法[J].青年记,2014(6).
[3] 张聿温.用讲故事的方式写新闻[J].新闻与写作,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