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4年·第12期

刘少奇新闻思想于当代之启示

付松聚

2014年12月05日14:14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摘 要:刘少奇作为国家领导人,虽然对新闻没有专门性的论述,但零零碎碎的历史文本中渗透着基本的新闻思想,对当今新闻媒体仍然有启示意义。刘少奇的新闻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无产阶级新闻思想的发展脉络,奠定了中国无产阶级新闻理论的构建。本文以刘少奇六篇经典讲话为样本,详细分析了他的“架桥牵线”、“不要戴有色眼镜、“当老百姓好”等新闻思想。

关键词:新闻思想;真实报道;指导性

在中国无产阶级新闻史上,有两篇经典的新闻文献,那就是刘少奇在1948年10月2日发表的《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和毛泽东同志在同年3月发表的《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这两篇讲话稿开创了中国无产阶级新闻学的基础性地位。

鉴于毛泽东同志的新闻思想已经有很多研究文献,我们有必要对刘少奇的新闻思想进行详细的研究,以指导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刘少奇虽然不是职业的新闻理论家和实务家,没有其本人专著的系统论述,但散落于各个文献中的片言只语折射出他独到的新闻思想。刘少奇较为集中的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论述有六次,具体见下表:

通过刘少奇的六次经典谈话,刘少奇新闻思想经历了传承、务实、毛尖的曲折过程。在传承中,集中表现在1948年10月《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新闻思想基本上和毛泽东的新闻思想保持一致;在务实阶段,集中表现在新华社编委会向中央汇报了新华社的工作情况和问题后的谈话,主要侧重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要多联系群众,要多指导群众工作;在毛尖阶段,集中体现在1956年对新华社的二次谈话,主要侧重社会主义新闻改革发展的问题。刘少奇的务实、超前的新闻思想碎片犹如火花,不仅对研究我国新闻史有重要的贡献,而且在当下启迪着新闻工作者作出深刻的反思,并对研究新闻改革也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1]。

一、“架桥牵线”说:多反映群众需求

刘少奇于1948年10月2日在《对华北记者团的讲话》中指出新闻工作是联系群众的线索,它是千百条线索中最重要的一个。新闻工作要架千种桥、千种线,及时把党的政策告诉群众[2]。刘少奇的话高度提炼为“架桥牵线”,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强调了报纸对于党的重要性,通过办报可以起到“上情下达”的作用;另一方面强调了报纸对于联系人民群众的重大作用,通过报纸可以起到“下情上达”的作用。当下,记者报道的环境和报道理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何在新时期进行“架桥牵线”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传播理念层面而言,作为一个合格的记者在“上情下达”的时候,要理解吃透党的大政方针政策的精神要义,不是简单罗列播报政策新闻,而是要采取软化新闻的方法,把生硬的政策新闻能多层面解读,最大程度地让群众理解党的大政方针;当然,在“下情上达”的时候,要站在群众的角度报道新闻,多考虑群众的真实呼声,不能为了部分人的利益牺牲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敢于直言,要有“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道德诉求。可现实中的记者们做出了令群众不满的失范行为。在上情下达方面,内容生涩,形式呆板,党政新闻成了桎梏新闻发展的“党八股”。比如前些年的央视新闻联播,这种现象比较明显。本来是传达对于群众切身利益的大政方针,却因形式内容让群众反感,失去了新闻工作者传播新闻的功能。在下情上达方面,很多新闻工作者习惯于办公室里出新闻,实地调查少,这样的话给失真新闻的泛滥滋生了温床。我国新一届领导班子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在新闻部门开展以来,对新闻工作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走群众路线已经成为当下新闻工作者的共识。

二、不要戴“有色眼镜”:真实报道

刘少奇在《对华北记者团的讲话》中谈到新闻工作首要的问题是真实,不要故意加油加醋,不要戴有色眼镜。群众对我们工作是支持还是反对,都是群众真心的反映。不要害怕群众真实地反映这些东西。作为一个唯物论者,面对新闻工作要有勇气,不要带着成见[2]。从刘少奇的这段讲话中,可以看出新闻记者不要戴“有色眼镜”,新闻报道要真实。

真实报道是新闻的基本要求,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所谓真实报道就是要多深入群众,真实反映群众的实际生活状态。联系现实媒介态势,很多新闻工作者的失范行为令人揪心。不实报道、歪曲报道、恶意炒作、有偿新闻、断头新闻、无头新闻等现象,已经成为新闻从业者习惯性的常态现象。一向以报道新闻为业的中国新闻记者,频频走上中国公众议论的议事日程,成为被报道的负面对象,记者先前的“无冕之王”、“党和人民的代言人”、“社会守望者”的形象已经风光不再。记者本来是新闻议程的设计者,反而成了群众诟病的议程。反思关于记者的负面新闻,说明当下记者普遍存在严重的社会责任感。西方有识之士曾经说过,新闻自由的最大敌人其实并不是行政权力,而是新闻责任的丧失[3]。

三、多关注“柴米油盐”:强调指导性

在刘少奇的讲话中,谈论最多的恐怕是“柴米油盐”思想。所谓“柴米油盐”思想就是指新闻的指导性,也就是指导群众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用刘少奇的话来说,就是“要帮助党委指导工作,不是要脱离党委。指导性不只是社论有,新闻报道上的指导性更具体。”[4]当然,“也指导读者如何种花养鱼”。比如现在很多电视台开办的服务类节目就是强调新闻的指导性。指导性是新闻功能的延伸,是社会主义新闻不同于西方新闻的最大不同之处。充分发挥新闻的指导性,能为群众生计发挥“指南针”的功效。

由于当时的新闻过多地强调政治性,致使新闻成了官方的发言筒,满足不了群众的实际需求,百姓对此怨声载道。正如刘少奇所说,新闻媒体整天讲政治性,硬新闻多,口号多,老百姓就不爱看、不爱听。新闻媒体要跟人民建立联系,政治上当然也要跟人民联系,但是总不能只限于政治上的,人民关心的事情是很多,想听的事情也是很多的。总之,应该从多方面和人民建立密切的联系[4]。

在今天的新闻理念看来,满足受众的需求,是媒体生存之本。刘少奇的“柴米油盐”思想贴近群众,满足群众需求,这是新闻最新传播理念的反映。但是,很多新闻工作者只注重新闻的发布数量,单向性的新闻传播根本无法满足口味日益提高的受众。关心群众的“柴米油盐”是新闻进步的表现。此外,刘少奇还强调对受众进行调查和细分,这可以说是开创了中国新闻细分化和定位化的先河。他要求新华社的稿件要有不同,不能单一化,要多种多样,要能适合报纸、适合读者的需要。要调查报纸的读者对象,究竟某一家报纸的读者是些什么人,他们的要求是什么。发的稿件可以有一类是一般性的,有一类是专门供给某一家报纸用的[4]。

四、新闻记者不要“秀才味太重”

在21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的新闻媒体出现了“浮夸风”的苗头,乱树典型的歪风抬头,在群众中间产生了不好的影响。针对有些记者的“客里空”风气,刘少奇语重心长地告诫新闻记者“你们不作调查研究,秀才味太重,太脱离实际”。秀才可以足不出户,洋洋洒洒写下万言美文。可是,对于新闻记者,则要“到处跑,到处看,总是会看出一些新的问题,所谓“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提出一得之见,是记者的任务”[4]。

当下,很多记者的办公环境有了很大的改观,随着交流工具的现代化,更多的记者往往喜欢徜徉在舒适的现代办公环境中,往往一个电话、一个聊天工具就可以解决新闻采访任务,结果造成很多假新闻和无头新闻的泛滥。众所周知,调查研究是记者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检验新闻真实与否的尺度。新闻记者唯有经过详实的调查研究,深入基层,才能采写到有血有肉的新闻。要铭记刘少奇对新闻工作的指导,报纸工作人员是调查研究的专业工作人员。报上的一切文章都应当是调查研究的结果。记者和编辑要认真作调查研究工作,要决心作一个实事求是的、马列主义的新闻工作者,要努力搞一辈子[4]。记者从调查中发现新闻真相,进而为更多的群众服务。

五、结 语

刘少奇的新闻思想内涵很丰富,许多还没有涉及到。比如对于新闻媒体的批评监督功能以及新闻媒体的自由竞争问题都有很独到的见解。如果把刘少奇的新闻思想放在新语境下的今天,刘少奇的许多新闻思想正在渗入新闻理念当中,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功效。甚者,有些新闻思想还要等到若干年后才能实现。作为当今记者,深刻领悟刘少奇的新闻思想于现时代的意义,才能真正做到不愧于时代不愧于人民的好“代言人”。(作者系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1] 陈力丹.刘少奇的新闻思想及其理论意义[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8(2)..

[2] 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中国报刊广播文集(三)[C].北京: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1980.

[3] 严晓青.媒介社会责任研究:现状、困境与展望[J].当代传播,2010(2).

[4] 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中国报刊广播文集(四)[C].北京: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1980.

分享到:
(责编:谢琳(实习生)、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