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青年记者》>>2014年11月下

你一认真,它就哆嗦

高金国

2014年12月05日15:49        手机看新闻

同事建议在报纸上开辟“辟谣”专栏,笔者深以为然。现在的谣言太多,几乎实现了“无缝覆盖”。来势汹汹的新媒体几乎专注于“传谣”,甚至借助谣言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辟谣的事情似乎与它们无关。这一责任,最终还是要传统媒体背起来。

谣言分很多种。从出发点上可分两种:故意的谣言,无意的谣言。无意的谣言,根子在于没有认真调查研究,盲信“眼见为实”;甚至眼见都没有,只是听说,便照搬照抄,于是谣言上路。不管怎样,这类谣言如果没有刻意添油加醋、篡改细节,属“没有主观故意”之列。最为可恨的是“故意的谣言”,无事生非,凭空捏造,为了某一目的恶意造谣,具备“主观故意”特征,性质也更加恶劣。

揭穿谣言,无非两个办法:第一个办法,叫做“经验验证”;第二个办法,叫做“权威验证”。

经验验证,就是结合自己的经验,寻找谣言文章中的可疑之处;权威验证,就是通过一些权威的渠道、科学的方式,来证明文章中的错误,来说明文章提供的事实是虚假的,是站不住脚的。

既然谣言几乎实现了“无缝覆盖”,所以就不要指望谣言仅仅存在于新闻作品中。在很多被新媒体火热传播的文章背后,都有谣言的影子——无论是励志的,养生的,还是理财的。

老高就给你举一个“很励志”的谣言:一个人,33年前,有400元钱,把它存入银行。当时这笔钱能盖一间房子、买400斤猪肉、1818斤面粉、727盒中华香烟或50瓶茅台酒。今天,取出这笔钱,连本带息835元,仅够买420斤面粉、40多斤猪肉、19盒中华香烟或1瓶茅台酒。另一个人,33年前,有400元钱,拿它摆了个小地摊,什么好卖卖什么,日日赚钱。今天,用这笔钱生成的资产去开面粉厂、养猪场或名烟名酒专卖店,绰绰有余。这说明,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思维方式尤其关键。

道理讲得没错。可惜,例子十有八九是编的。这让老高想起了一个名词:稻草人现象。灵光一闪,想到了一个很好的观点,想要把它表达出来,怎么办?好办。虚构一个“稻草人”作靶子,狠狠抨击它就是了。至于“稻草人”是真是假,属猴还是属马,甭去管它。它只是为了这个“观点”而存在的。

这位仁兄,大概也是忽然间来了灵感,想到了这么一个理财的道理,于是生造出了一个“400元钱”的“稻草人”。这样的生造,往往经不起推敲。

先从经验上判断一下。从33年前到今天,这么长的时间,这位兄台要熟知33年以来的银行利率变动(至少三四十次吧),还要知道33年前以及今天的猪肉、面粉、中华香烟、茅台酒价格。能做到这一点的,大概只有国家统计局的专家,而且弄不好他们也要查资料。不说别的,33年来的银行利率变了多少次?您算得清吗?

利率变化太频繁,算起来麻烦,但估算一把,还是做得到的。这就是对文章进行验证的第二道程序:权威验证。当然,您请来银行的资深员工,一笔笔帮您算算,那更权威。

33年这么长时间,谁都不会傻到只存1年定期吧?谁都知道存款利息到期(比如5年)后可以计算复利的吧?老高按照现在的5年定期利率(4.75%)作了个简单的计算,最终的结果是:33年后连本带利1600多元。即便按照4%的平均利率,也有1000多元。不知道这个“连本带息835元”是怎么来的呢?难道为了证明观点的绝对正确,作者用了1年定期存款的利率?

还算认真的心态,不算很认真的计算,得出的数字就有如此大的出入,这很让人怀疑某些人做文章的初衷。想法再好,下笔信口雌黄,那可是不好的。

理财、励志类的文章尚且如此,其他的呢?新闻类的呢?特写类的呢?与其慨叹“假新闻何其多”,不如低下头来,认真一点。对付假新闻,办法很简单:你一认真,它就哆嗦,假的终究是假的。

媒体的发展路径,已经越来越清晰了。新媒体很强大,这无可否认。自媒体则在蜕变,最终会成为一种“自营销”工具,或曰渠道,因此它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媒体。所以,传统媒体的态度,当是重视新媒体、用好自媒体。怎么重视?新媒体是放养麻雀的,传统媒体是解剖麻雀的。齐叫齐飞,让人头昏,这是新媒体;专注一点,深入剖析,排除叽叽喳喳的干扰,这是传统媒体。大道朝天,各走一边,至于吃干饭还是喝稀饭,就看各家的本事了。(作者为鲁中晨报编委)

来源:《青年记者》

分享到:
(责编:谢琳(实习生)、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