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青年记者》>>2014年11月上

重视并正视“代际差异”

胡  薇

2014年12月05日16:21        手机看新闻

时代飞速发展,社会急遽变迁,随着70后、80后们在职场中逐渐走向成熟,85后、90后等也开始进入职场并将在未来几年内成为这个社会最活跃的力量。不同年代的人在同一职场中共事和交锋,不免有差异,有摩擦,因此有关代际比较的话题近年来逐渐增多。有人感叹“一代不如一代”,有人则认为“只是年龄使然”。那么,代际差异真的存在吗?它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我们呢?

代际差异涵盖广泛

代际指的是代与代之间的关系,比较则往往聚焦于差异。代际差异是一个涵盖范围非常广泛的话题,几乎存在于生活的每个方面,大到人生观、价值观,小到审美观和婚姻观,其表现既可以体现在许多微细的生活细节如着装风格和艺术品位上,也可以体现在对一些重大的社会乃至政治事件的态度上。在任何年代和社会,代际差异都是存在的。在缓慢变化的社会,代际差异通常被认为是无足轻重的,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慢慢消融。但在一个迅速变化的社会中,代际差异则往往是连续的、累积的,甚至可能会引发矛盾和冲突。

代际差异源于成长背景的差异

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代沟》中曾指出三种不同社会发展速度下的文化类型:后象征文化、互象征文化与前象征文化。后象征文化是一种变化迟缓难以觉察的文化,在这种“未来重复过去”的文化中,老年人的经验具有极高的指导意义,对他们来说,未来是可以预测的,“我的现在就是你的未来”;互象征文化是一种过渡文化,在这种“现在指导未来”的文化中,学习通常在同辈人之间展开;前象征文化则是一种变化非常迅速的文化,在这种文化中,年轻人有了新的权威,向年轻人学习成为必然。尽管米德的分析所针对的是西方社会上世纪60和70年代的人,但其分析发表后引起了全世界对代沟问题的探讨。今天我们所讨论的70后、80后与85后、90后甚至是00后之间的差异,实际根源于他们成长背景的差异。

70后成长的时代是计划经济时期以及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物质产品相对匮乏,社会流动较慢,文化变动速率不高,社会正在逐渐走向开放,新的观念和思想开始传入,但传统保守的观念和力量依然具有较大的影响。在这一背景下成长起来的70后,有现实主义的追求,但也有理想主义的情怀,有对自由主义的信奉,但也带有保守主义的烙印。相对而言,他们行为保守,思想进步,与上一代相比,他们不再单纯强调集体和国家,开始关注自身、关注个体、关注世俗生活,但他们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依然保持着较高的关注度,社会责任感明显。

80后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成长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始起步的阶段,物质产品逐渐丰富,社会流动加速。80后的童年生活比70后更加富足,所受教育比70后更加开放,经历的是一个社会空前活跃的时期,因此与上一代相比他们更加灵活、开放、个体化。80后还是第一批经历计划生育的人,1982年,计划生育政策被列为基本国策,并被写入宪法。作为独生子女的一代人,80后曾被人担心是“垮掉的一代”,认为他们信仰缺失,自私、孤独。同时,80后也是经历社会转型最为完整的一代,他们看到并享受了改革开放的成果,但也亲眼目睹并经历了市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因此又有人说他们活得“最累”。

85后是最近几年新出现的名词,很大程度上,他们兼具80后和90后的特质。尽管特意区分出85后并不具有多大的社会意义,但他们确实具有相对独特的代际特质。85后与80后的最大区别在于他们是真正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批人,他们所经历的时期也是中国经济发展不断向好的时期。上世纪90年代,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化加速,但贫富分化开始凸显,城乡差距拉大,福利开始市场化改革,个人为自己负责的理念逐渐凸显。应该说,85后们所经历的时代比70后、80后更加多变、多元和复杂,利益冲突、观念碰撞更加明显。

90后成长的时期与85后极为相似,所不同的是他们成长的年代是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时代,物质产品丰富,社会变动速率高,城市化速度快,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更是空前多元化。在90后们成长的经验里,“物质匮乏”和“需求受限”似乎从来没有出现,他们的需求通常比较容易获得满足也容易受到关注,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童年往往更加孤独,因此成年后喜欢并习惯于陌生人间的交往模式,对社交网络更加迷恋。与80后和85后相比,他们更注重个人体验,强调活在当下,甚至注重感官享受。对物质化的生活并无价值评判层面的羞耻感,因此经常被批评为“脑残”,他们似乎根本不在乎前辈们的评价,但令人惊讶的是他们很在意同代人的评论,渴望被认可、被追逐,成为同代人的榜样。从这一点上说,他们的文化似乎更像是前象征文化。

代际差异的影响不容低估

中国最近几十年的发展与变迁速度可以说是空前的,有“时空压缩”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对代际差异视若无睹显然是掩耳盗铃。代际差异主要会在以下三个方面影响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首先是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职业态度包括职业认同、职业忠诚度、职业操守、职业目标等方面,而职业行为则往往是在职业态度影响下的工作方式。对不同年代的人来说,职业与生活的紧密程度有着巨大的差别,如果说对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的人来说“工作即生活”的话,年轻一代则更倾向于将工作和生活分开。通常,人越年轻对职业的认同和忠诚度往往越低,跳槽更容易、更频繁。在职业操守上,70后和80后往往更加保守,对规则、原则相对比较敬畏,至少不会公开对抗,但年轻的85后与90后则更灵活,不喜墨守成规,手段服从于目的,更重视结果。在职业目标上,不同年代的人也具有较大的差别。以新闻职业为例,新一代媒体人可能更看重成就感、时间弹性、学习机会等更个体化、体验化的因素,但年长一代的媒体人则可能更注重工作前景、压力水平、报酬等。受此影响,不同年代媒体人的职业行为往往具有较大的差异,如新一代的媒体人可能更加注重新闻的短平快,而年长一代的媒体人则可能更加看重真实、原创和专业性。新一代媒体人更容易通过网络等方式寻找热点和新闻线索,但前辈们可能还习惯于传统的线人等线索来源。

其次是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涉及的内容极多,如人生观、价值观、婚姻观、家庭观、消费观、交友观、审美观等等,生活方式则是受观念的影响而产生的行为。人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从来都具有差别,代际之间尤为明显,几千年的“婆媳矛盾”就是典型。但今天新一代的85后与90后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往往让70后和80后们咋舌、侧目、不解与反感。如90后,他们的参与诉求更强,更注重个人体验,追求自由不喜束缚,喜欢更彻底、真实的人性表达,讨厌“装”和“端”。这与一向循规蹈矩甚至有些保守的70后们是格格不入的。

再次是社会交往方式。社会交往方式是生活方式的一种,在这里单独强调是因为交往上的代际差异具有更加深刻的社会含义。独生子女政策的沿袭使新一代人的成长愈发孤独,他们渴望交流,希望寻找同辈群体,而网络技术的普及则使得这一需求得到了空前的满足。90后和00后们习惯并享受着陌生人之间的交流和虚拟世界里的互动,他们在网络上大胆直白,与现实生活中的表现截然不同,虚拟社会在他们看来往往也是真实的存在。

与以往不同,今天的代际差异已经深深地影响到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它决定了我们的市场定位、影响了我们的教育行为、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重视代际差异是因为新的一代是陌生的一代,也是未来的一代,是几年后的社会中坚力量,也是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他们的信仰和理想、态度和行为可能在未来几年影响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发展。

代际差异是社会发展的表现

代际差异是自然的,它是社会发展的表现,是文明进步的体现。我们要重视代际差异但不夸大代际差异。

首先,代际差异只是群体间整体特征的模糊对比,并不代表个体的真正差异。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身边的“垮掉的一代”实际并没有垮掉,“脑残的一代”实际上也并不脑残,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群体的特征只是一个“平均数”或“众数”,而个体往往是更加多样的。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以群体的特征来判断个体的特征并由此决定我们的态度和行为,往往犯了“层次谬误”的错误,可谓小题大做、无事生非。

其次,有些代际差异可能会随年龄的变化而消减。许多代际差异实际是年龄差异的结果,是人生阶段使然。当曾被批评为“垮掉的一代”进入社会,跨入中年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他们并非如想象般脆弱和没有责任感,事实上他们甚至比70后们表现得更有担当。不同年龄段的人所面临的人生问题是不同的,当生命历程进入到某一阶段时,同样的问题也会出现,如家庭的重担、事业的发展等等。

最后,有些代际差异可能是被“标签化”的结果。有些代际差异可能并不具有多大的意义,但如被权威者或拥有话语权的人贴上“标签”则可能会被问题化,而被贴标签的一代则有可能出现某种自我强化和形象认同,特别是对反叛意识较强的一代而言。需要注意的是,今天在职场中,60后们还在掌握权力,70后们已逐渐成为权威,80后们正在成为职场主力,90后们则正在成为生力军。这种职业结构或权力格局决定了年轻一代通常是不具备主流话语权的,他们通常是被评论和审视的一代。因此,我们要警惕“标签化”代际差异,不要刻意夸大代际差异,有的时候差异来自于隔阂与不理解。老一辈多给年轻人表达的机会,年轻人多了解老一辈人的经历,代际差异就可能变成代际和谐与双赢。(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讲师,社会学博士)

来源:《青年记者》

分享到:
(责编:谢琳(实习生)、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