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底的一天晚上,我出差在外,闲来无事,看了场赵薇、黄渤主演的《亲爱的》。第二天,赵薇因《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获得电影百花奖最佳导演奖。我观影的最大感受是:小燕子长大了,那个“情深深、雨濛濛”的小燕子长大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我们能否说那一代人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呢?仔细想想,或许有助于我们对毁誉参半的粉丝经济的认识。
不知为什么,《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被冠以“文艺片”的“美称”。除了炫耀声光电的大片、五迷三道的穿越片、自己吓唬自己的惊悚片,只要是反映现实的接地气片子都叫文艺片?这一“爱称”让人想起那个段子:你才是作家,你们全家都是作家。于是,文艺等同于文青,粉丝与经济勾连,其中的隐喻在于:文艺注定是赔本赚吆喝,甚至不过是一种自娱自乐,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都是上个世纪的事情。一句话,粉丝经济是非文化、非文艺的经济。
真的吗?
《亲爱的》是赵薇、黄渤的颠覆之作,当然也是小燕子类的颠覆之作。该片充满了生活质感,以现实底色为基调,以直面社会底层的低视角,展示了一幅芸芸众生的浮世相,同时彰显出对弱势群体小人物的终极关怀。难得的是,该片既能保留最美好的情感,又能做到适度的社会批判。它不只让观众流泪,更让人们反思。
赵薇、黄渤无疑会借此片的精湛表演,再度为自己正名:他们之所以成为影坛翘楚,绝非只凭运气。影片后半段,寻子故事成为社会大背景和焦点,人物心理转变成为最精彩的看点,尤其是饰演农村女子的赵薇对孩子的爱似乎比亲生父母更刻骨铭心。不施粉黛刻意扮丑对赵薇来说并非挑战,真正的考验是内心情感戏,她演绎得既动人心扉、又不着痕迹。
以上这两段精彩点评是别人做出的,我没有这种功力。我的震撼和惊叹之处是:“你是风儿我是沙,缠缠绵绵到天涯”,会哼唱的人一定不少。当年,我曾把电视台追求收视率的行为比喻成“你是疯儿我是傻”——电视台疯播,观众傻看,甚至感慨“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那时候还没有粉丝经济一说。到了《小时代3》一天的票房过亿,粉丝经济的威力确实让人瞠目结舌。但是,正是赵薇的《亲爱的》,范冰冰的《观音山》,让人们看到了粉丝经济的非经济视角。
至于跟着小燕子长大的一代人,相信他们在真实的生活面前早就明白了什么是风什么是沙,虚头巴脑于他们渐行渐远,柴米油盐就在眼前。于是,他们对赵薇从小燕子到人贩子老婆的形象巨变给予了高度的认同。影片《亲爱的》结尾时,我已起身,而80后、90后为主体的观众(包括他们的孩子)却不愿离去,直到演职人员的字幕飞出。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人不可能重复20岁的经历,但20岁的经历可以提示40岁的人生。重要的是,过来人多一点耐心,给今天的粉丝们一些时间,甚至不用什么人去教育,他们能够自己教育自己。并且,我们就是这么过来的。
走出电影院,我看到了另外一群粉丝——传统戏剧的粉丝。社区文化广场的戏台前几乎座无虚席,显然是戏迷正在欣赏我不怎么听得懂的蒲剧。在这座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闻名的晋南古城,我收获了真正的意外惊喜。(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来源:《青年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