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青年记者》>>2014年11月上

用理想为自己正名

戎  宁

2014年12月05日16:40        手机看新闻

10月初,我参加了一个“媒体行”活动。路上,一个同行人问我何时参加工作的,答曰“去年才来”。回问,同行人说“刚入职三个月”。环顾四周,参加活动的无一不是青春靓丽的青年记者。媒体行业,在新老交替中迎来了85后、90后的新生代媒体人。

跟同行的记者们聊起当前的工作,“苦逼”一词的使用率远超其他,“新闻民工”的说法似乎是大家的共识。工作时想着放假,放假时想着工作,出差落脚后想到的第一件事是能不能上网传稿件……这是个让人羡慕的苦差事。

跟其它行业相比,媒体人的收入不高。但这份职业给我们带来的,是对理想的追求,是精神上的富有。

新闻理想是一种责任

一年前,刚到报社时,我对报纸还是一窍不通。7月,我跟部门同事做了一则“拆迁补偿‘一刀切’”的舆论监督稿件。当我直面这个处于弱势的群体,看着他们噙着泪水的绝望眼神,觉得肩上的担子很重,觉得这个职业的责任很大。稿子出炉后引起了当地部门的重视,他们承诺纠正错误。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兴奋得一宿没睡好觉。这种责任感让人成长,这种成就感让人痴迷。这应该就是我的新闻理想——帮农民说话,替农民分忧。

说新闻理想很多人都会笑。“什么理想不理想,先赚钱再说。”这是很多人的想法,也是我曾经的想法。当前新闻行业的不景气更是赶走了许多不把新闻当做职业的人。我所相信的,是我们选择了一个有价值的职业,一个让人快乐的职业。

年轻记者应该怀有的,是对这职业的敬畏,而绝不仅仅是为稻粱谋。在铁肩担道义的路上,必然会遇到很多的不幸者,我们应该担起这份责任,用新闻人的方式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想法,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倾听弱者的声音。

如今是个“信息快餐时代”,记者这个职业的影响力、号召力都已减弱。在自媒体兴起的当下,一个网络大V的一句话,可能比记者埋伏数日写成的深入调查报道影响力还要大。在一个“人人都可是记者”的时代,如何才能做好一名真正的记者?

我们与这些“记者”的唯一区别,是新闻理想。我们的稿件,始终是真实的,始终是理性的。新闻理想是一种责任,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带着责任的印记。

从学生到记者,要学的还很多

虽然新生代媒体人活力四射,受教育水平也很高,但与资深记者相比,无论是基本功、社会阅历、人脉资源、大局意识等,都差得太多。

刚入职的年轻人都会感叹:“懵懵懂懂的,不知道怎么采访,怎么提问。”难以驾驭采访局面,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们对社会生活不了解。新生代媒体人要迅速成长,得走出从学生到记者的关键一步,其实就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

新闻是跑出来的。正所谓脚上带泥,才能留下印迹。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教授、《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塞缪尔·弗里德曼在《媒体的真相》中说,他最喜欢的一句话是:“如果你的母亲说她爱你,你要去核实一下。”

只有跑下去,才能得到成长。我很庆幸自己在一份接地气的报纸工作,可以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交流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带来的成长是跨越式的。

但有时跑得越多,困惑也越多。甚至有时觉得知道得越多,反而懂得越少。刚入职的时候,我去过很多村庄,见了很多农民,写出很多稿子,看起来忙忙碌碌,但很多问题都研究得不够透彻。

7月,我在采访中偶然得知一条“社员退社,导致合作社投资打水漂”的新闻线索。事件采写完毕,却迟迟想不出好的解决办法。找到山东省委农工办领导求教,一句“先流转合同再入社”提醒了我。问其如何想到此法,领导回答说“读书研究,经常思考”。

有时跑得多了,可能会迷失。停下来想一想,反而事半功倍。

好的采访写作,既要能融入事件,生动形象,又要能跳出事件,纵观全局。因为我们年轻,没有从业多年的固定思维,我们更应该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细节,想到别人想不出的问题。

新闻界有句话,“记者出不出挑,三年见分晓”。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理应诞生伟大的媒体,伟大的记者。媒体行业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相信我们不会辜负所有人的期待。(作者为农村大众报特派记者组记者)

来源:《青年记者》

分享到:
(责编:谢琳(实习生)、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