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名记者,是我从中学时代起就有的梦。那时,在我的眼中,记者无所不能,行侠仗义,打抱不平。大学毕业后,由于专业的缘故,先是干了和英语相关的活儿,但记者梦始终挥之不去。
几经辗转,梦想照进现实。不知不觉成为媒体人已经四年,自己最闪亮的青春时光,就定格在这一行行的文字里。写过的稿子,虽然大多没有什么大的反响,但仔细想来,也有的帮助到了需要帮助的人,或推动个别方面有一点点进步。为期不长的记者生涯,走过很多路,见过许多让自己感动的人和事;面对过虚假和欺骗,知道了世界的多彩与多元;收到过感谢信,也受到过谩骂甚至声讨,知道了这个职业有很多无奈。
同很多年轻记者一样,我曾经也有过彷徨和迷茫,但没有退却,因为我是如此热爱这个职业。
我曾采访过一位75岁的独身老人。他叫肖世修,在一所学校旁修了30年的鞋,挣来的钱就放在身边的盒子里,有人有需要向他开口,他就会从盒子里抓一把钱送出去。后来老人得了眼疾,没办法继续修鞋了。我联系了一家医院为他做手术,在这过程中问他:“您不能总帮助别人不考虑自己,这样怎么养老啊?”老人豁达地笑笑说:“我不需要担心啊,你看我现在有困难了,你们不就都来了,而我从前根本就不认识你。”
我一直记着老人的话。每当工作中遇到迷茫和困惑时,都会忍不住从记忆里翻出来——我在做我喜欢做的事,那就去做好了,其他的不需要担心。
2013年春天,我来到大众网,成为一名网站记者。网络媒体对速度的要求,让我的生活节奏加快,承担的工作量比从前大得多,而且很多领域都是陌生的,稿子不会写,行业渗透不进去,处处碰壁,一度想逃。
直到有一天,又给家里打电话诉苦时妈妈问我:当记者不是你自己选的吗?不喜欢了?后悔了?
放下电话后,我思考了很多,认真问自己:还爱这个职业吗?爱。爱还有什么好抱怨的!遇到困难,是真的环境不好?还是自己的能力达不到要求?
在我找不到方向的时候,领导和同事也及时给了我鼓励和指导。我开始调整自己。采访中遇到不熟悉的领域,我潜下心来,用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去查找相关资料。每当从一大堆庞杂的信息里找到有新意有变化的地方,心里都会有发现新大陆般的兴奋。自己采写的稿子发出来后,我还会上网搜索看看转发量和评论,当发现自己的稿子被大量转载,尤其是被行业网站转载的时候,不由得会对自己说声“Yes!”。
学习是一种常态,对一些暂时用不着的东西,我也不肯放过。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我采访一名养蜂行业的全国人大代表。采访中,我提到不久前自己学到的山东省发布过的蜂业发展规划的一些内容。他很惊讶,“这是我起草的,但没想到会有外人关注这个偏僻行业”。哈,这种情况下的采访自然顺利又愉快。
就这样,我不知不觉间成了“杂家”。学的多了,了解的多了,采访对象当然愿意和我交流,新闻线索甚至独家线索也随之源源不断地涌到面前,自己对新闻稿件的驾驭能力越来越高,也就有了一些内容饱满的稿子。稿子被肯定时的心情,除了开心还是开心。
因为真心热爱,所以处处留心。我是黑龙江人,过年难得回去一次。而休假的时候,自己也不闲着,喜欢四处寻找新闻线索。回家过年,我曾在边防哨所和士兵们一起度过除夕,也曾在看粮人的小屋里度过大年初一。家人笑话我越来越像一名记者了:“怎么总是到处找事儿,老是在想写稿。”
我明白,自己在工作上的痴魔,一定是因为太爱。记者对我而言不仅是一种身份,也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生活状态。
近年来,社会上对记者的印象不再像以前那么高大。这让我有时候有些郁闷和失落。但细想,人家对你怎么评价,不在于你是干什么的,而在于你是怎么干的。于是,我就更觉得应该好好干,起码不能因为自己的原因而让别人对我们干这一行的有什么看法。
现在的记者圈子,难免会有那么一点浮躁。周围常有一些声音,比如抱怨媒体挣钱不多,吃青春饭,没前途,想转行、跳槽者大有人在。我想,困惑和动摇的时候,我们年轻记者应该以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媒体人为榜样,做好自己的本分。
我知道,社会越发展,文明越进步,记者的价值越会得以体现。因为,主流价值的传播,影响社会的走向,影响每个人的命运。(作者为大众网记者)
来源:《青年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