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统计分析了从2006年1月-2013年12月这段时间,新闻传播类核心期刊的有关微博研究热点的发展变化。研究发现:发现新闻传播核心类期刊微博研究数量呈现先急剧增加后相对减缓的特点;在探究微博与传统媒体方面,微博对报纸的影响远高于广播与电视;我国学术界对基础研究、微博环境下的传播理论及特点研究、微博与传统媒体研究、政务微博与政治动员研究、负面影响与监管、商业用途研究及其他方面研究各有倾向,在所针对的七大类研究中,各类研究相继出现了峰值,尤其是微博基础研究,针对所进行的538篇主题为微博的研究中,我们认为核心期刊有关微博的定量研究的缺失以及对大学生等特殊群体的微博研究不足是学术界应该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微博 新闻传播 核心期刊 内容分析法
前言
自2006年blogger的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首创了微博服务之后,2007年5月,国内第一家微博网站“饭否”便开始上市,但微博在中国的普及源于2009年8月,中国门户网站新浪便推出的“新浪微博”内测版,从·微博便正式进入了中文上网主流人群的视野。
2010年我国国内微博迎来了春天,即“微博元年”,微博像雨后春笋般崛起,四大门户网站均开设微博。“在互联网的发展史上,微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产品,因为它集成了即时通信、论坛、博客、SNS等多种产品的特点,将社交与公共信息传播有机结合”。自微博普及以来,现实社会与微博的互动也是日趋明显和频繁,“药家鑫”、“温州动车事故”、“ 帮汪峰上头条”等事件一度影响着具体事件的发展,也对社会价值体系产生着多方位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2年12月,中国微博用户规模达到3.09亿(较2011年底2.498亿增长了5873万),而到2013年12月底,新浪微博的日活跃用户总数较前季增长4%。我国关于微博研究的成果亦不断涌现,分析这一时间段新闻核心期刊中的微博研究,可以系统全面的反映我国媒介生态环境变化。因此本文选取新闻传播领域的核心期刊,对它们从2006年至2013年12月做了内容统计分析,以此考察媒介融合视域下微博研究的发展脉络和方向,以期受众对微博及微博情境下的新变化与新问题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
一 概念解析
在维基百科中,微博是指“一种允许用户及时更新简短文本(通常少于140字)并可以公开发布的微型博客形式。它允许任何人阅读或者只能由用户选择的群组阅读。随着发展,这些信息可以被很多方式发送,包括短信、实时信息软件、电子邮件或网页。一些微博也可以发布多媒体,如图片或影音剪辑和出版。”
学术界对于微博研究分析,辛文娟从六个方面综合阐述了有关微博方面的研究概况;王莹莉、张敏的《国内微博研究现状综述》也提供了很好的统计分析参考。本文正是借鉴他们的分类思路,在2008年至2012年微博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政务微博的高普及率将其细化为一大类,并且根据现今企业微博的普及情况,将商业用途研究与其他研究分别做了记录。纵览中国期刊数据库,我们对新闻传播类核心期刊关于微博研究的论文做出如下分类:⑴基础研究。细分为“话语权”“媒介素养”“微博的作用”“新发展新问题”“公共舆论引导”等5个方面。⑵微博环境下的传播理论及特点研究。⑶微博与传统媒体研究。分为“报纸”、“广播”“电视”3种传统媒体研究。⑷政务微博与政治动员研究。分别从“政府形象”“政治传播”“政要机构微博”“政治动员”“政府舆情”等5个方面来划分。⑸负面影响与监管。分别从“流言谣言”“失衡失范”“侵权现象”“网络暴力”“弊端与改进”等5个方面划分。⑹商业用途研究。⑺其他研究。难以归入上述类别,又确属微博研究的,我们将其归入此类。总之,我们将微博研究分为以上7大类、20种具体类别。
二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选择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比较有代表性的新闻传播类核心期刊进行定量分析。我们在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中输入关键词“微博”进行检索,在“新闻与传媒”类别下的核心期刊中检索到556篇文献,删选掉会议摘要与观点摘要,得到有效文献538篇。按照微博研究的分类,统计每份期刊所刊登的不同类别的微博研究的数量,针对不同种类期刊的微博研究的特点进行一定的定性分析。
三 研究发现
经过对538篇微博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从2006年后的八年间,新闻传播类核心期刊上微博研究的数量呈现先急剧增加后相对减少的特点,各个分类的微博研究数量亦变化显著。
(一)我国微博使用人数逐年增长有减缓趋势。新闻传播核心类期刊微博研究数量呈现先急剧增加后相对减少的特点。
2006年微博开始出现之际起,中国微博研究伴随着认知人数的缺乏而为零向发展,中国微博正式兴起之年为2009年,即新浪微博出内测版之时,该年学术界全部期刊中有关微博方面的研究出现2篇,但是核心期刊中刊载的数量仍旧为零,但是在进入了2010年——微博元年之后,学术界对微博的关注明显有所提高,但是核心期刊中仅有13篇,到2011年、2012年后我国新闻传播类核心期刊中有关微博研究的数量急剧成倍数增长,尤其是2012年。但此后即开始相对减少现象(如图表1)。从核心期刊每年刊登微博研究的数量来看,有呈现“∧”字形的趋势,2012年达到顶峰时,微博研究的数量达到高峰,212篇。
(二)各类微博研究数量变化显著,我国学术界对基础研究、微博环境下的传播理论研究、微博与传统媒体研究青睐有加。
2006年-2013年间,新闻传播类核心期刊上共刊载499篇有关微博研究的文章,其中基础研究所占数量最多,占全部文章的44%,微博环境下的传播理论研究次之,占全部文章的18%,10%的文章探讨微博与传统媒体研究(见图表2)。另外,9%的文章进行了负面影响与监管研究,政务微博与政治动员研究为8%,商业用途研究的为6%。由此可见,我国微博研究的热点相对集中,学者们相对热衷于横向性研究——从一个大主题下不同方面入手,尽量丰富一个主题类别的研究。
1.基础研究:
如图2所示,近年来学术界对微博的关注仍旧是以基础研究为中心。近年来不断有学者从哲学思辨和传播理念和一些比较性研究上探究微博的特性特点以及对微博发展的思考。但是近几年来微博基础研究自2012年后基础研究有所下降(如图3)。
2.微博环境下的传播理论研究
“经典传播理论主要是在传统媒体环境下提出的,而微博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传播方式的巨变”。一些学者结合微博公共突发事件来分析微博环境下的意见领袖研究,微博中的意见领袖往往是被冠以大“V”的称呼,以此来体现其号召力与影响力,“有学者认为微博使草根话语得以放大,但另有学者则指出真正被放大的还是精英话语。”
一些学者探究了微博环境下的用户影响力和使用行为,如用户共享行为、信息获取行为、从众行为等“微博行为”方面。还有学者在用户使用微博行为的基础上探究信息传播模式,为信息能更有效的传播进行了探究,如刘继、李磊《基于微博用户转发行为的舆情信息传播模式分析》就是对网络舆情传播模式中单关键点型、多关键点型、链式型传播模式进行了分析;更有如彭柯、朱庆华、王雪芬《微博用户共享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对微博用户共享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归纳,为我们提供了信任和互惠是对微博用户影响最明显的因素。
除此之外,也有学者探究了微博中的议程设置和人际传播等方面的影响。
3.微博与传统媒体研究
在微博不断与传统媒介融合的过程中,学术界对传统媒体的认知并非处于杞人忧天的境地,反而是将目光放的更长远,除了探讨微博对传统媒体的影响之外,更多的是探讨诸如“传统媒体的微博机遇”“传统媒体的微博之路”“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广播与微博的互动”等类似媒介融合的主题。如图表5所示,在52篇微博与传统媒体的研究中,报纸着实占据了很大的比例,而为具体分类的传统媒体比例相对次之,未分类则大多是将传统媒体视作整体进行研究,即研究二者之间的表达、关系、影响、融合、比较、对策、机遇等。
近年来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横空出世着实改变了人们从报纸获取信息的这一主要选择,面对微博“短频快、交互性强、碎片化”等传播特点,报纸的传播效果着实略显逊色,但是新媒体时代也给报业的发展创造了不少发展的契机。美国电视公司已有利用Twitter提高重播节目的收视率并且推出一档与Twitter帐户有关的电视节目。这也给我国电视台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也许我们在穿插微博达人的评论的同时也可以利用微博提升重播节目的收视率。“截止2013年3月份,在新浪微博注册的广播电台已达1351家,而“微电台”的应用也再次掀起了广播的视听热潮”,像腾讯微博已然将发出微博贴上了“广播”的标签。由此可见,在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广播与微博的多形式、多角度、多层面互动在一定程度上为广播业的生存发展都带来了机遇。
4.负面影响与监管研究:
从图表5可以看出,负面影响与监管研究在近几年一直有上升趋势,虽然数量有限,但是也能看出学术界对微博发展过程出现的一些负面影响的担忧。我们在进行微博负面影响与监管研究中,分别从“流言谣言”“失衡失范”“侵权现象”“网络暴力”“弊端与改进”等5个方面进行了划分。由于很多研究是根据当时的社会热点进行的,所以近几年的学术研究也是十分紧跟舆论潮流。
但是,从图5中,我们发现近年来学者们对于微博的关注度已有所下降,有关微博的研究也出现了峰值。但是,在网络环境日趋复杂的今天,社交媒体——微博正以一种疯狂的洗脑方式影响着人们的认知、态度与情感,在此放缓对微博媒体的研究实在有失妥当,尤其是对微博负面影响与监管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在“群氓文化”盛行,媒介素养有待提升的今日,探究微博负面影响与监管是对受众负责也是对新闻价值本身负责的体现。
5.政务微博与政治动员研究:
为了更好的利用微博短频快、交互性强的特点,使政府信息更有效地自上而下传播,政务微博的推行着实是一个开拓性创新。“政务微博,是指中国政府部门推出的官方微博账户,力行‘织博为民’。政务微博在社会管理创新、政府信息公开、新闻舆论引导、倾听民众呼声、树立政府形象、群众政治参与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图表5所示,模式研究呈“∧”形,中国学术界对政务微博的正式研究是从2011年开始,2012年是一个转折点,2013年对政务微博的研究就有所下降。
6.商业用途研究:
随着微博用户的不断增加以及众多企业用户的进驻,人们在日渐熟悉微博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发现了微博的可利用价值,尤其是企业微博开始进入到公众视野。微博成为商业人士的“给予”平台,而非单纯的“索取”平台,有关“微博营销”的话题开始诉诸报端,充斥着人们视野的同时也开始起到潜移默化的“洗脑”功用,一些弊端和潜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但是从学术界进行的关于商业用途的研究方面来看,单独就弊端和潜在问题的研究还是有限的。
7.其他研究:
另外,学术界也有涉及到对微博在图书馆或其他方面的研究,传播学界对微博的关注范围不断扩展。
(三)不同种类的新闻传播核心期刊微博研究关注度不同。各种核心期刊的关注方向各有侧重点。
在众多新闻传播核心期刊中,有关微博研究相对较多的有10份,依次为《新闻爱好者》、《新闻知识》、《中国报业》、《当代传播》、《新闻界》、《情报杂志》、《新闻与写作》、《新闻记者》、《图书情报工作》、《新闻大学》(见图表7)。
依照新闻传播类核心期刊上刊载的有关微博研究的数量来排序,前三名的显然是《新闻爱好者》《新闻知识》《中国报业》,并且均在微博研究的基础研究领域投入最多,作为一种自2010年正在推广至今的一种信息分享与交互平台,对其进行哲学性思辨和传播理念的思考自然是人之常情。不过单就各期刊发表的研究数量来看并非集中在大学生普遍熟知的核心期刊,如《当代传播》《今传媒》《现代传播》等如此类期刊上。另外从对微博研究的涉及对象来看,对大学生微博使用情况上的关注也较为匮乏,大多聚集在媒介素养诸如此类的基础性研究,对大学生群体以及 普通大众使用与行为上的研究也是亟待增补。所以,就目前的学术界来讲,对于大学生等特殊群体和草根群体等进行有关微博诸方面的研究是一个缺陷,也是一个亟需调整的方向。
结论
我们认为我国学术界对微博进行的这八年的研究成果确实是可喜可贺的,从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中我们可以真切的感受到微博已然成为大众生活生存的一员,微博在以一种便捷、可亲近的方式为人们所接受之时,也在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似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随着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的普及,大众传播格局已然转变,新的交流环境让人们日渐开始依附于各种便携式媒介,从而致使媒体生态更加复杂,传播主体更加多元,用户分化更为明显。但是微博的低门槛和把关人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着传统媒体的传播内容,以致信息越发良莠不齐,难辨雌雄。随着人们对微博此类新媒体陌生感的丧失,人们对微博的理性认识也在退去。
纵观我们这次的研究成果,核心期刊微博研究数量的减少趋势还是令人堪忧的。尤其是在微信媒介的异军突起之下,微博用户的使用人数已有影响。近年来,伴随着各种新媒体的出现,人们对于新媒体的尝试性接触心理也是蠢蠢欲动,但是深入接触的却少之又少,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就是,每一种新兴媒体都有账号,但是却仅限于在个别账号中活跃,在微博兴起之时,博客和个人空间也曾出现此种数字依据,据可靠来源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博客和个人空间用户数量为3.19亿,较2010年底增长2414万,增长率为8.2%。博客和个人空间的使用率为62.1%,较上年底下降了2.3个百分点”。所以在微信等其他新兴媒介异军突起之际,学术界对微博的研究趋缓并非是明智之举,尤其是现今学术界普遍倾向于对新事物进行定性研究,不断地探讨一种新事物的利与弊固然有可取之处,但是也会有“信息沟扩大”等潜在问题。现今学术界对于微博的定量研究的缺失,以及对大学生和草根阶层等特殊群体的微博研究的忽视,实在是一个不容小觑的问题。就目前来讲,即使“微博”、“博客”、“SNS”等词语在大学生群体中早已不陌生,但是细究其中的概念、影响、作用,很多人仍不得详解。大学生群体尚且如此,其他一些弱势社会特殊群体便可想而知。学术界仅站在传媒产业的角度进行微博研究的做法,是一个必须严肃纠正的问题。
此次研究由于时间、经费以及研究者自身能力的限制,在所选取的文献数量上稍有不足,文献分类中也可能不太准确或稍有重复,利用Excel表格进行数据统计时,也可能存在计量误差,可能会对所得结论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有所影响。(作者系青岛农业大学动漫与传媒学院传播学专业)
参考文献
[1]TechWeb.com.cn.《2011年我国微博用户2.5亿 使用率48.7%》,TechWeb.com.cn,2012-01
[2]《2011-2012年中国微博用户数及网民使用率》,中商情报网,2013-1-16
[3]http://baike.so.com/doc/6433943.html
[4]http://baike.so.com/doc/6433952.html
[5]http://baike.so.com/doc/5471546.html
[6]成倍,张东岳.《微博与城市电视台发展的媒介融合》,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9.
[7]辛文娟.《2008-2012年新闻传播学界关于微博研究的文献综述——基于北大核心期刊相关论文的文献分析》,新闻知识,2013-04.
[8]胡磊,高迎.《微博行为研究述评》,情报杂志,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