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在国内选取了五所大学进行问卷调查,在培养理论和刻板印象的理论支撑下,考察了大学生对新疆人的印象以及网络接触与形成新疆人印象之间的关系,同时利用相关检验分析其原因。研究显示:大学生对新疆人的印象以正面印象为主;大学生网络接触时间等因素对大学生形成新疆人印象都没有显著影响。通过网络了解新疆新闻的意愿与大学生对新疆人的情感态度呈现正相关;认同内地民众应该与新疆人增进交流的观点与大学生对新疆人的情感态度呈现正相关。
关键词:印象;新疆人;网络使用
一.引言
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中,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作为参与竞争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当地人形象是吸引人才、资金、技术的有利因素。新疆位于中国西北边陲,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在历史上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是我国多民族文化的瑰宝。因此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0年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新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在社会舆论中,新疆人的形象却不断地被扭曲,这为新疆的长治久安和跨越式发展造成了阻碍,也不利于中国在对外传播中构建和维护自身的形象。
本研究探讨了我国大学生对新疆人的印象,并从接触网络的时间、对网络信息的信任度、对网络上关于新疆人信息的感兴趣程度等角度分析网络接触是否会对大学生的新疆人印象产生影响。之所以选择大学生作为研究样本,是因为大学生是建设祖国的中坚力量,他们对新疆人的评价直接关系到今后他们对新疆人的态度,这对增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问题的提出
印象是对客体的比较固定的观念或想法[1]。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人们通常会把一个社会群体看做一个整体,而对其中个体的认知,总是忽略个体差异而把群体特征加诸个体之上。这种信息加工机制对决定个体关于人与事的知觉、判断的影响很大。一方面,印象是一种“心里装置功能”,具有节省认知资源、促进认知加工的功效,使人们可以高效地了解和应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康初莹,2007);另一方面,印象在帮助人们理解同类事物的共性以及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差异过程中,常常由于“过度概括”“一律化判断”或“指认不当”导致人们的认知错误,使人们的认识僵化、停滞,阻碍人们接受新事物和开拓新视野(王艳,2007)。
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我们见证着新疆的发展变化。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对新疆人的认识还是模棱两可,那么在这个资讯发达的时代,大学生是怎样看待新疆人的呢?
研究问题1:大学生对新疆人的印象是怎样的?
关于印象产生的原因,“培养理论”,也称“培养分析”(cultivation analysis)提供了我们分析媒介使用和形成印象之间关系的另一条思路( Lee,Moon J.,Bi-chard,Shannon L.,Irey,Meagan S.,Walt,Heather M.,Carlson,Alana J.,2009)。
培养理论认为,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世界和理解世界发挥着巨大作用,由于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客观现实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偏差。同时,这个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2]。因此我们认为,在大众传播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媒体传播的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倾向,这些倾向往往以潜移默化的形式传递给受众,而大众传播媒介在“主流形成”(mainstreaming)过程中发挥着强大作用。
大学生是网络忠实的使用者和传播者,他们对网络操作熟练,使用频率高(张欣,2005),因此更加容易受网络信息的影响。网络接触包含许多重要方面,如接触频率、时长,对网络的信任度等。研究试图发现大学生网络接触与其对新疆人印象之间的关系。
研究问题2:大学生对网络媒介的接触是否影响其对新疆人的印象?
本研究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人格研究的词汇学方法,根据词汇学的假设,在某一社会中长期使用的语言包括这一文化中描述任何个体所需要的概念和构念。也就是说,日常生活中,人们倾向于以词汇命名的方式来代表或概括人类的本质以及他人的特征[3]。因此,本研究搜集大学生对新疆人描述的特征词,通过整理分析这些词语探析大学生的新疆人印象。
三.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选取国内五所高校(南京大学、东北石油大学、山东财经大学、西南科技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在校大学生260名参与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27份,问卷回收率为86%,其中男生116人,女生110人。
(二)问卷编制
问卷包括三部分,分别是:人口学变量、形容词收集和网络接触调查。
(三)形容词的收集
通过开放式问卷,让调查对象写出描述新疆人的形容词。指导语为:请尽可能多地写下能描述您心目中“新疆人”的形容词。按照一定规则合并简化有效特征词语,共搜集到83个描述新疆人的形容词。合并简化规则具体如下[4]:
1、完全同义者合并。如爱国、爱祖国。
2、意义相同或相似,但表述不同的词语,遵循权重原则,量少着并入量多者。如友善、友好并为友好。
3、表述相近,但意义存在明显的概念边界的词语分别归类。如:冲动与倔强,分别归类。
4、分开表述的习惯用语可以合并。如热情与好客合并为热情好客。
5、含有两种独立信息的表述,分别归类。如粗犷豪放分为粗犷、豪放。
(四)媒介接触调查
调查对象关于网络接触的调查。包括对网络内容的信任度、每天网络接触时间、网络使用技能评价、有关新疆信息的感兴趣程度、关于新疆人新闻的解读角度等。
以上数据收集完毕后使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
四.研究发现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构成如下:男生51.1%,女生48.9%;一年级26.9%,二年级24.7%,三年级26.9%,四年级21.6%;专业为文史类44.1%,理工类55.9%;平均年龄为21.07(SD=1.790)。
(一)大学生对新疆人的印象
1、形容词的统计结果
经过合并简化有效特征词语,得到关于新疆人印象的特征词83个。选择出现频次大于3的33个形容词(累计频率为87%),作为本研究的对象,见表 4.1。
描述新疆人的前33个高频词及频率(n=227)
2、形容词分类
根据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和词语的词性,笔者将形容词分为积极词、中性词和消极词(见表4.2)。
3、形容词频数差异性检验
对描述新疆人的积极词、中性词和消极词的频数进行χ2检验:
P=1/3,n=33,fe=33×1/3=11
χ2=6.73;df=3-1=2
查χ2表,df=2时,得χ2=5.99
故χ2>χ20.05
P<.05
由上可得积极词、中性词和消极词的频数存在显著性差异。
研究对大学生的新疆人情感态度进行了考察,对其态度进行了5点量表编码。(喜欢为1、比较喜欢为2、不确定为3、不太喜欢为4、不喜欢为5)结果显示,大学生对新疆人的情感态度印象值为2.62。用5点量表的中值(3)作为标准,对大学生的新疆人情感态度做单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调查对象对新疆人的情感态度显著高于量表中值(t= 44.825、p<.001)。即大学生对新疆人的情感态度以正面为主。
(二)网络接触与大学生的新疆人印象
1、大学生的网络接触
表4.3显示,大学生几乎每天都接触网络,接近一半的人(48%)每天接触在1-3小时以内,还有接近四成的人(41%)每天接触网络的时间在3小时以上。
表4.4显示,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真实度都有着比较理性、客观的认识,即认识到网络信息有不真实的一面,这部分人占调查对象的71.8%。
表4.5显示,在关于新疆的新闻中,近一半人对自然风光的内容更加感兴趣(42.3%),其次是民生社会类和政治类内容(分别为25.1%、20.3%),经济类和科教文卫类是大学生最不感兴趣的内容,其所占比例分别为4.8%和7.5%。
表4.6显示,大学生对新疆信息的了解欲望不强,只有37%的人对关于新疆的消息有了解意愿,一半左右(56.8%)的人并没有了解意愿。
大学生每天接触网络的时间
2、相关要素对新疆人印象的影响
研究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PPMCC)进行分析,考察以上因素(大学生网络接触时间、网络使用能力、通过网络了解新疆新闻的意愿、对新疆信息感兴趣的内容)对大学生的新疆人印象产生的影响。
首先,通过网络了解新疆新闻的意愿与大学生对新疆新闻的解读具有显著正相关(r=.196,sig=.003);即越有了解关于新疆新闻的意愿,对新疆新闻的解读越理性客观。通过网络了解新疆新闻的意愿与大学生对新疆人的情感态度具有显著正相关(r=.134,sig=.044);即大学生越希望通过网络了解新疆新闻,对新疆人的情感态度越正面。
其次,认同内地民众应该与新疆人增进交流的观点与其对新疆人的认识呈现显著正相关(r=.145,sig=.029),即越认同这种观点对新疆人的认识越深入全面。同时越认同这种观点对新疆人的印象越正面(r=.150,sig=.023)。
大学生网络接触时间、网络使用能力以及对新疆新闻感兴趣的内容等因素,对大学生的新疆人印象都没有产生显著影响。
五.结论
(一)结果与讨论
研究发现,大学生对新疆人最突出的印象是:热情、美丽、能歌善舞、善良、大方、好客、身体好。
心理学家安德森(N.Anderson)认为,人们在形成印象时,不是同等的看待对方所有特征,那些首先被发现的特征,会影响人们对后来掌握的其他信息的处理方式[5]。进一步分析大学生对新疆人印象排名前10位的高频词,发现有8个积极词,由此可见,大学生对新疆人的印象为正面印象为主,并且大学生对新疆人描述的积极词更加能够代表他们对新疆人的态度。
这一研究结果与李本华、杨国枢关于“中国人对中国人印象的研究”结果相似,即一个国家的人对本国人做出积极的评价,这可能是一种动机性的偏见,即把自己认为的优良特质转换到其他本国人身上[6],因此尽管大学生对新疆的信息了解意愿不高,但对新疆人有着更多积极评价。
本研究还考察了大学生网络接触的基本情况,并分析了这些因素与形成新疆人印象之间关系。研究发现,大学生网络接触时间、网络使用能力等因素,对大学生的新疆人印象都没有产生显著影响。但通过网络了解新疆新闻的意愿与大学生对新疆新闻的解读具有显著正相关,通过网络了解新疆新闻的意愿与大学生对新疆人的情感态度具有显著正相关。认同内地民众应该与新疆人增进交流的观点与其对新疆人的认识呈现显著正相关。这说明网络接触对大学生的新疆人印象生成不是直接的、迅速的,而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这告诉我们在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利用好网络,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来学习,从而对大学生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传递主流价值观、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研究不足
本次研究的不足主要在问卷调查的设计和实施上。首先由于缺乏足够的人力物力,问卷调查表是由笔者找人代发,调查对象在填写问卷调查表时会由于环境、心理等因素或多或少对填表产生影响。其次,关于问卷的设计不够科学,在其中两个问题的设计中调查对象的选择差异过大,不适合得出科学的结论。
针对本研究的不足,后续的研究应该通过访谈等形式获得定性数据,再结合定量研究得出结论。另外,今后的研究应探究网络媒介以外其他媒介与大学生的新疆人印象之间所具有的关系,这要求我们要在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中进行更深层的探索。(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 温芳芳,佐斌.熟悉性对刻板印象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5):489-491.
[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1999.
[3] 宋广文 董琛 张芳.大学生对人口性格特征刻板印象的内隐观分析——以鲁、豫、沪、黑四地人口性格为例[J].集美大学学报,2011.4(2):33-38.
[4] 孟燕.君子特征的内隐结构研究[J].心理研究,2008(5):36-41.
[5] J.R.安德森.认知心理学[M].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
[6] 李本华,杨国枢.中国大学生对世界各国人民之刻板印象[M].东华书局,198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