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前沿声音>>编采探索

做新闻首先是门手艺

观  其

2014年12月10日14:17        手机看新闻

6年前,也是在《青年记者》专栏的最后一页,我写了篇短文《做自己的“匠”,让别人“帅”去吧》。国人对“匠人”打心底里瞧不起,都不愿做“胸无大志”的“匠人”,连“匠才”都被用来贬人,即便“巨匠”也不如“大师”好听。人人都想当“帅才”,可是,光“帅”又有什么用呢?

这番感慨,6年来一直在心底不断翻腾。最近读到几篇文章,感慨又被钩出来了。

10月17日的人民日报,有一篇薛艳平谈动漫发展的文章《“工匠精神”轻视不得》。文章说,我们的文化传统中对“工匠精神”重视不够。孩子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做科学家、艺术家,而很少有家长会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木匠。大学的动画专业,以培养艺术家的态度教育学生,却忽视了培养学生老老实实打铁的能力与耐心,老师们往往在第一堂课就灌输给学生“伟大的观念”。都想当将军与大师,想“四两拨千斤”,愿意并且能够“站碎方砖,靠倒玉柱”的动画人才寥寥无几,现在连在国内找一家有专业实力的动画中期加工公司都非常难。文章最后说,有后辈曾问快板书大师高凤山,为何现在的快板书艺人没有过去说得好了?老先生答曰:“因为他们没要过饭。”没有一种对职业的敬畏,没有踏踏实实的服务精神,幻想一夜成名,任何艺术都将只是空中楼阁。中国的动画人,还是先做好工匠再谈艺术吧。

10月24日的中国文化报,记者李静的日本行纪中讲了一个故事。日本修复唐招提寺内主殿“金堂”,每个部件都被拆解下来,经过维修之后再重新安装回去。日本最好的10位木匠参与修建,但在安装时还是出现了0.6毫米的偏差,他们毫不犹豫,拆下来重装。一木匠说,如果放过了那0.6毫米,将是自己终生的耻辱。

9月25日,宣讲家网站刊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邱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敬业”的解读。邱教授说,职业精神,就是要精于此道,以此为生。一个教师,要以三尺讲台为自己人生的大舞台;一个木匠,要能够做到鬼斧神工……真正能够达到这样层次的时候,我们说他才真正体现出职业精神的内涵和内在本质。这是职业化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热爱本职要求我们以良好的心态来对待工作,认真、勤恳、按时、按质、按量地把手上的工作做好。

今年第9期《秘书工作》杂志,摘发了中办主任栗战书为中办党员干部讲党课时的讲话。其中,栗主任讲到“极端负责”:“负责有三种境界,即认真负责、高度负责、极端负责,极端负责是最高境界和最高标准,就是要以最高的责任感和最强的责任心去做好工作,负责到极致。”“极端负责是一种人生态度,共产党人最讲‘认真’二字,勇于求真,敢于较真,不容一丝马虎,不放一个疑点,不留一个漏洞。……极端负责是一种口碑形象,一个人靠住靠不住,让人信任不信任,主要看他能不能一以贯之地用高标准对待自己、对待工作、对待事业,能不能干出实绩、干得出彩、干得让人放心。口是心非、马大哈、大大咧咧、瞎忽悠的人,谁能够相信他、信服他呢?”

以上几篇文章,对当下的新闻采编与媒体经营,对媒体人的成长成才,不乏启示。工匠精神、职业精神、极端负责精神,在我看来道理是一样的,就是“该干啥干啥、该咋干咋干”。内核是一个“该”字。“该”,很少有人不知不懂,更多的人是知而不行。总想“四两拨千斤”,总想找捷径、搞变通、图省劲,并且把善于此道的人视为“能人”、“聪明人”,时日一久,会来事的人多了,真干事的人少了。一家媒体的衰败乃至关门,往往与“该”被忽略得太久有关;一个新闻人不出作品不出彩,也往往与“该”被忽略得太久有关。“聪明反被聪明误”,无数的人和事,最终都逃不过这句讨人嫌的话。

做新闻、搞媒体,首先是门手艺。媒体融合的大潮下,“手艺化”趋势更加明显。手艺人的祖训就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手艺人最大的忌讳就是不靠谱、活太粗。手艺不精,不愿做匠,自己都没有“规矩”、找不着北,却时不时唱“引导”、“理想”之类的调调,谁信?媒体融合格局大变,经济下行换挡减速,都预示着媒体裁员潮越来越近。不靠谱、活太粗,却动辄“指点江山”的那谁谁,谁要?

“应该”丢了,“活该”来了。

来源:《青年记者》

分享到:
(责编:程惠芬、戴莉莉)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