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北京妇产医院妇产科的一名主治医,申南迎接了无数小生命的到来。“单独二孩”背景下又一波生育高峰的到来,让申南和同事们没有最累,只有更累,累并坚持着。没办法,因为她所面对的每一位产妇,肩负的都是一个大家庭的信任和期望。
最忙的时候一天做了15台手术,打麻醉时才能下台扒拉两口饭
申南所在的六病区,白班3个大夫管着39张床,还不包括没有床只能躺在平车上的病人。除了个别几位男医生,妇产科几乎都是女大夫。“我们这个科室都是女汉子!”而此时的她,已经从前一天的早8点开始,连续上了近30个小时的班。
从手术台下来,申南和同事们经常累得走到电梯口,就先瘫在消防箱上坐着喘口气歇一会儿。平均六天每位大夫就要轮一次这样的“三十小时连轴转”。
申南告诉记者,她最忙的时候一天做了15台手术,那个状态就是麻醉师在手术台打麻醉,主刀大夫就得赶紧下台扒拉两口饭,那边一喊,撂下饭碗就得立马上手术台。
不管自己或家里出了什么天大的事,你也不能扔下病人不管
“人实在太多了!今天已经加了三辆平车,急诊室还有病人进不来,没床,产妇只能躺在楼道的行军床上。”这就是申南所在的妇产医院现在的状况。
申南几乎没有正点下班的时候。由于爱人工作也忙,5岁的小女儿只能交给老人带。“每次连轴转的日子,姑娘都得哭一通儿发泄一下,其实也没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孩子太小,两天看不到妈妈,她受不了。”
就在采访的前几天,申南病倒了。24小时的连班,她刚做了三台手术就累得要瘫倒了,浑身疼,一测体温快39℃了。即使高烧,她还是坚持完成了当天所有的手术。“其实医生干的就是良心活,你不干就得让别的同事冲上来。医生的责任心和良心决定了不管自己或家里出了什么天大的事,你也不能扔下病人不管。”
一个八九斤的巨大儿手术,都已经算是最“好做的”手术
妇产科的累,不止是体力上的,还有精神上的高度紧张。半夜11点多,一个胎膜早破引产的病人发烧到38℃多。申南判断这名孕妇有宫内感染,需要立即终止妊娠实行剖腹产手术,否则孩子随时会出危险。整个手术过程2分钟内完成。都说人命关天,产科大夫的手上是两条人命,这样的抢救是实实在在的争分夺秒。
手术量仍在激增。二孩政策放开后,增加了很多剖腹产再孕的。以前国内对剖腹产的控制不严格,很多人头胎是剖腹产,现在第二胎也都选择了剖腹产,“而且现在基本上没有‘好做的’手术。一个八九斤的巨大儿手术,都已经算是最‘好做的’手术。”
出门诊,一下午有时候预约60个病人,高龄产妇明显增多。申南说,现在三十三四岁的人群充斥着整个建档队伍,30岁以上的孕妇占到七成左右。
记者手记
“生命把关人”同样需要呵护
见到申南医生的时候,她正在值班,半边脸都是肿的。因为工作忙,恨不得连闭眼歇会儿都是奢侈,一颗裂断的牙当然更没有时间去处理,直到疼得再也忍不下去了,她才在采访前一天挤时间去找牙医解决。
要在这个风险系数较大的岗位上站好岗,不仅要技术过硬、体力充沛,还要有强大的内心。自从实行单独二孩新政后,申南感觉孕妇明显增多,原来产房从下午4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一晚上生20个算多的。而现在从晚上8点接班到第二天早8点,生25个左右已算常态了。
申南说,“帮我们多呼吁一下吧,没有合并症的孕产妇建议选择二级医院,把真正的抢救力量放在高危人群上。”
妇产科的医生,在为生命站岗,可是她们自身,也需要社会的关爱与呵护。
新闻背景
明年,全市每个新闻单位都将重点推出一个优秀标杆团队,成为所有媒体人学习的榜样。自本月11日起,“记者好形象 社会正能量”创优及走转改活动正式在本市新闻战线中全面开展。
根据12月8日中宣部在全国新闻战线开展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行进中国 精彩故事”专题会议的精神,12月11日,本市在全市新闻战线召开了“记者好形象,社会正能量”创优活动和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动员部署会,要求每个新闻单位都要重点推出一批优秀标杆团队,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实现“三个一批”:即引领一批作风正派、坚守导向、勇于创新、业务精湛的优秀团队;推出一批扎根群众、扎根生活、传播广泛、影响深远的优秀作品;培养一批信念坚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业务精良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