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論文]試析新時期典型報道的創新策略--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八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試析新時期典型報道的創新策略

——以《光明日報》“最美護士”何遙系列報道為例

朱路東

2012年11月12日13:58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摘要:典型報道在中國的新聞實踐中具有“典型”的意義,但是在報道中所出現的“高大全”和一好百好的弊端也使受眾感到審美疲勞,《光明日報》“最美護士”何遙系列報道的成功實踐給我們如何做好新時期典型報道帶來了一些有益的啟示。

關鍵詞:典型報道﹔創新﹔光明日報﹔何遙

典型報道是什麼?《新聞學大辭典》的界定是:對具有普遍意義的突出事物的強化報道。即對一定時期內,特別是近一段時期內產生的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人和事的重點報道。報道的內容主要包括:典型人物、典型集體、典型事件、典型經驗、典型問題等。作為典型報道的對象,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本文主要討論的是正面人物的報道。

“典型報道”在中國的新聞實踐中具有“典型”的意義,盡管有研究者認為典型報道並非為社會主義國家新聞所獨有,但學術界仍普遍把典型報道視為社會主義新聞尤其是中國新聞實踐的一大特征, 如把典型報道看作“橫亙於中西報道形式之間的分水嶺”等。 不容否認,典型報道自產生以來在我國的新聞宣傳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縱觀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新聞報道,我們可以發現,優秀共產黨員、知識分子一直是傳統典型報道的主角,比如60 年代的雷鋒、70 年代的焦裕祿、80年代的張海迪、90 年代的孔繁森、2000年以來的鄭培民、任長霞等,他們都成為了一代人的精神楷模。但是在報道中所出現的“高大全”和一好百好的弊端也使受眾感到審美疲勞。

試想,如果我們的典型報道隻顧宣傳,報道出來的人物都是不食人間煙火、沒有人情味的臉譜式人物,這隻會給受眾以望而生畏、高不可攀的感覺。他們就會覺著與自己相距太遠,學不了、沒法學。這樣的典型,不僅不能產生應有的感染力,相反還會引發受眾的逆反心理。因此,如何做好新時期的典型報道,也就成為了我們急需解決的一道難題。

今年5月,湖南省株洲市第二人民醫院普通護士何遙勇救病人的行為贏得了社會大眾的廣泛關注。自5月3日開始,《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中央電視台等100多家傳統媒體和新華網、光明網等300多家網絡媒體爭相報道“最美護士”何遙。5月3日湖南《瀟湘晨報》在第B07版以“護士不計前嫌救下他”為題首先報道了此事。隨后,新華社刊發《湖南:24歲女護士挨打后勇救施暴病人》。而《光明日報》自5月4日在頭版以“不能鬆手,我抓住的是一條命啊!”為題報道此事后,更是在近一個月的時間裡對“最美護士”何遙進行了系列連續報道,從5月3日至6月5日,《光明日報》先后刊發消息、通訊、評論等各類體裁稿件20余篇和1個攝影專版(見附表1),在挖掘何遙事跡、展現何遙形象、弘揚何遙精神方面,充分發揮了行業標杆作用,取得了巨大的社會反響。

筆者認為,《光明日報》“最美護士”何遙系列報道的成功實踐給我們如何做好新時期典型報道帶來了一些有益的啟示:

一、關注社會熱點,直面現實矛盾

典型報道大量的是關於先進人物的報道,而先進人物是生活在現實的社會關系之中。當今時代正處於社會轉型期。由於市場因素的顯在和潛在影響、產業結構的調整、社會成員利益分配格局的變化、社會階層結構的變動、社會價值觀念的多元並存等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致使社會矛盾呈多樣化和復雜化態勢。 如果只是回避現實的社會矛盾,一味對先進人物歌功頌德、報喜不報憂,顯然不能得到受眾的首肯。因此,新聞報道密切關注社會熱點,直面現實矛盾就顯得尤為重要。

我們知道,近幾年來我國的醫患關系日趨緊張,醫療糾紛日益增加,一方面經常有病人投訴、毆打甚至殺死醫務人員的事件發生,另一方面醫務人員也多有抱怨。為處理病人投訴和醫療糾紛,衛生行政部門、醫院主管部門和相關醫務人員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最美護士”何遙的出現正為緊張的醫患關系帶來了希望,《光明日報》正是捕捉到了何遙勇救病人背后折射出的這一社會問題,並通過對何遙長達一個月的追蹤報道,使人們對和諧醫患關系的建構有了重新的認識和理解。

二、以人為本,採用平民化視角

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是典型報道的原則,以受眾為本位的新聞工作者,必然要從平民化的視角出發觀察、理解和報道典型,充分尊重平民受眾的利益和願望。採用平民化視角,體現在報道對象的選擇上,是多挖掘、多報道群眾身邊的典型,從而使越來越多的平凡人成為典型報道的主角。他們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員,有的可能是你大學食堂裡一起吃過飯的同學,如徐本禹﹔有的可能是和你一個小區生活,某個孝敬父母的鄰居大哥,如田世國。可能我們不會注意到他,然而就在那一瞬間,他讓所有的人眼前一亮。而正是這樣的人把我們帶到更深層面的更長久的感動之中,他們沒有頭頂光環,而是一如既往的平凡,一如既往的朴素,這樣的感動更是讓人感到真實。 今年24歲的何遙只是湖南省株洲市第二人民醫院的一名普通護士,但是她卻在生死瞬間勇敢地救下了跳樓的病人。結合最近媒體的報道,在我們身邊,這樣讓人眼前一亮的普通人還有很多:生死關頭舍身救學生的“最美女教師”張麗莉、懸空托救3歲幼女不留名的“黃衣哥”、以及勇奪劫匪手中刀具、將男童搶出的“奪刀俠”等等。我們可喜地發現,越來越多的普通人成為了新聞報道的主角

三、拓展報道形式,重視報道的時效性、連續性

典型報道使人們感到厭倦甚至出現逆反心理,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報道的單一形式已經不再適應變化了的受眾心理,滿足不了受眾的求異心理。滿足求異心理既要“沿著不同的方向、不同的途徑去思考,從而產生新的信息”又要尋求新的表達方式,給人形式上的耳目一新。 過去幾十年的新聞實踐已經使典型報道形成了採用單一的長篇通訊報道的模式,信息的大量傳播使受眾不再僅僅滿足於這種形式。因此在報道形式上求新、求活、求突破,走多樣化之路是今后典型報道創新要採取的方法之一。在《光明日報》5月3日至6月5日這近一個月的對何遙的系列報道中,我們可以發現,其報道形式幾乎涵蓋了通訊、消息、新聞評論等各類體裁,而在5月12日更是在12版刊發了一期“天使何遙”的攝影專版(見附表1),報道形式的多樣化充分滿足了受眾需求的多樣化。

另一方面,一些先進典型報道往往注重短的時間內形成輿論強勢, 眾多新聞媒體集中宣傳和轟炸, 隻想一下子讓“典型”留在受眾腦子裡, 卻忽視了受眾心理和階段性, 報道推出的時候一齊推出, 在宣傳發起階段和效果鞏固階段, 都集中轟炸, 形成信息擁塞, 給受眾心理造成先進典型宣傳“太多太濫”的主觀印象。而到了宣傳后期, 當受眾開始關注先進典型命運的時候, 媒體卻沒有后續報道, 出現信息荒。后期信息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受眾就會漸漸失去對這類典型報道的閱讀興趣。在對最美護士何遙的系列報道中,《光明日報》始終堅持了報道的連續性,在長達一個月的時間裡幾乎堅持了每天一篇新聞報道,對何遙的住院、康復、重新返回工作崗位等做了及時、迅速的報道,受眾的后期信息需求也得到了及時的滿足。

綜上,如果不以報道篇數多少論消長、以聲勢大小評勝衰,應該說,典型報道不是正在走向式微,而恰恰相反,因越來越少了“神性”多了“人性”(指典型人物言論舉止)﹔少了“蠻性”多了“理性”(指典型事件的邏輯性)﹔少了“硬性”多了“軟性”(指行政命令)﹔少了“死性”多了“活性”(指寫作方式),而愈益展現出生機不竭的發展勢頭。 筆者相信,隻要新時期的新聞工作者能夠順應時代變化,不斷自我改進、完善與創新,擯棄陳舊的報道模式,在寫作過程中始終堅持“三貼近”的原則,就一定可以創作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好作品。(作者系安徽財經大學2010級新聞0班學生)

分享到:
(責任編輯:宋心蕊、趙光霞)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