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論文]微博媒介批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淺析--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八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微博媒介批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淺析

馬凱

2012年11月12日14:00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摘要:媒介批評,是一種對媒體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失范行為進行制約的機制。正是傳媒業發展的需要促成了媒介批評的興起,“微博+媒介批評”是一個亟待開拓的“藍海新區”。本文指出微博媒介批評的不足表現在:情緒化語言多,意見片面,專業化水平需提高﹔深度不足,話題並不全面﹔意見不夠突出,容易被冗余的信息埋沒,不易保存﹔受“意見領袖”影響較大,用戶批評的自覺性不夠。在此基礎上就如何更好地利用微博這一平台開展有效的媒介批評提出合理化的建議,即:提高微博用戶的媒介素養水平,提高媒體對微博媒介批評的重視程度,同時建立正規而專業的媒介批評機制,使媒介批評邁上一個新台階。

關鍵詞:網絡 微博 媒介批評 公眾

近年來,中國的新聞傳播事業快速發展。但伴隨大眾傳媒同時出現的還有虛假新聞、有償新聞以及新聞低俗化等消極的現象,此時媒介批評的現實意義也就脫穎而出。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數據,到2011年底,我國微博用戶規模已達到2.5億左右,比2010年增長將近3倍。媒體的監管者、媒體從業人員、著名專家學者以及廣大受眾都可以利用微博這一工具方便的發言,對媒體行為進行及時、全面、直言不諱地批評。微博媒介批評也就此誕生,而且和其他網絡媒介批評形式以及傳統的媒介批評相比,呈現出一派新的傳播面貌和特點。

1、微博媒介批評概述

20世紀90年代,媒介批評這一概念被引入中國,雖然此后相關的研究如雨后春筍般出現,關於媒介批評學科體系建設的嘗試也在不斷進行中。但媒介批評仍然是一個缺乏普遍接受的概念體系,各種版本的定義也有很多。如王君超所下的定義為:“媒介批評在本質上是一種價值的判斷,它是對新聞傳播媒介系統及其各要素進行批評的過程。”[1]劉建明則指出“媒介批評分析媒介現象,反思新聞報道的得失,評價記者的作品,從而形成相應的新聞觀念。”[2]雷躍捷則認為將媒介批評對象局限於新聞傳播媒介,表明研究者對媒介批評對象的理解偏於狹窄。他因此指出“所謂媒介批評,是指根據一定社會和階級的利益與思想,並按照一定的標准,對大眾傳播活動所作的價值判斷和理論鑒別。”[3]

這些是從不同角度對媒介批評的理解,由於“媒介”的內涵與外延的廣泛性,學界並未就應當從哪些方面或層面進行媒介批評形成統一的認識。雖然各位學者持有不同的意見,但都在定義中涉及到媒介批評的標准、對象、任務等幾個要素。既然使用“媒介批評”這一概念,應把所有大眾傳媒及傳播內容的批評納入研究對象,然而,如果囊括出版、報刊、廣播、影視、網絡、文藝刊物等大眾媒體的評論,不能不由於研究對象的森羅萬象而導致內容的東鱗西爪。因此,本文隻好把研究視野收縮為新聞媒體。而新聞媒體這一影響深遠、規模最大的傳播方陣對社會的作用主要是通過新聞報道產生的。根據以上學者對媒介批評的定義,結合本文的研究對象,筆者將微博媒介批評界定為“媒介批評主體(政府官員、媒體從業者、專家學者和普通大眾),根據新聞傳播理論,通過微博平台對大眾媒體的新聞傳播活動以及各種媒介要素進行價值判斷的活動。”

2、微博媒介批評存在的問題

微博誕生之后,便逐漸成為媒介批評的新陣地。和傳統的媒介批評以及其他網絡媒介批評形式相比,微博媒介批評雖然使媒介批評的參與度擴大,即時性和互動性都有所增強,傳播范圍和影響力也擴大了許多。但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

2.1、情緒化語言多,意見片面,專業化水平需提高

隨著微博用戶的增多,在表達意見時使用不文明語言和情緒的肆意宣泄、觀點偏激的批評日益泛濫。由於微博篇幅短小,往往隻提出或強化觀點而缺乏相應的論証,而情緒化的語言則可以在有限的字數中打動人,客觀理性的意見卻不能立即達到這樣的效果。這樣微博空間中的情緒化表達彌漫開來,理性的討論和對話的空間相應地被壓縮,極端的意見因為大范圍的傳播而更加極端,理性和富有建設性的意見信息被埋沒。在虛擬社會中復雜的觀點難以展開,扣帽子多於討論,罵人多於說問題。這顯然不利於形成理性的對話的氛圍,不利於媒體和受眾以及之間的對話交流。

微博將用戶個人局限在某一圈子之內,對普通用戶來說,關注的都是和自己有著相同或相近意見的用戶,選擇性極強。這樣對立的意見就無法被用戶接收到,這樣進行媒介批評時看到的意見也呈現同一性,批評意見較為片面,往往“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看不到本來面目。而且群體意見會對個人的判斷產生影響,個人在群體面前要面臨著一定的信息壓力,認為大多數人的意見是正確的。由此也就產生了趨同心理,希望與多數人的意見保持一致。在微博中表現為為了維護和關注對象之間的弱關系而認同他們的意見,因此很多情況下個人被迫接受多數人的意見。這和漢娜•阿倫特所描述的情景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公共空間猶如在一劇場中,個人彼此爭勝,把他最優異的言行表達給在場的其他人。”[4]不同群體間意見無法傳達與溝通,造成對話和辯論無法展開,阻礙了媒介批評活動中應有的辯論與爭鳴。

2.2、深度不足,話題並不全面

盡管微博平台極大地便利了媒介批評活動,但由於微博有字數的限制,微博文本呈現碎片化。媒介批評的表達很可能是轉瞬即逝的感受,毫無連貫性可言的撞擊與震驚以及蒙太奇式的拼貼。這些表達的多是淺層的意思。微博為受眾提供了一個自由言論的窗口,微博用戶“你一言我一語”,對某一具體事物發表意見。微博中的媒介批評有著各種聲音,但這些批評性的言論也呈現出一種散亂的狀態。由於微博可以通過手機這一移動媒體來登錄。而“微博客所具有的消費功能主要體現為對由於生產意義帶來的快感的消費”[5]。這就造成微博中的言說是平面的而非有深度的。一定程度上是滿足人們填補有限的空閑時間的一種揮霍性消費。微博中這樣的媒介批評就顯得深度不足。

另外,一些涉及深層次的議題和角度,比如社會批判、文化研究等角度,在微博中涉及的較少。對於廣大微博用戶來說,他們進行媒介批評主要從一些具體可感的角度切入,比如對《新聞聯播》進行的批評、對虛假新聞進行的批評,涉及的話題相當有限。但“大眾傳媒所涉及的三個層面——文化層面、本體層面和現象層面,既是媒介批評的對象,也是媒介批評要關涉的內容。”[6]文化層面的媒介批評屬於宏觀意義上的批評,有一定的深度,比較適合於刊登在專業期刊上,在期刊上有一些宏觀的媒介批評。而微博文本是碎片化淺層閱讀的環境,這些有深度的宏觀的內容不易引起人們的閱讀興趣。

2.3、意見不夠突出,容易被冗余的信息埋沒,不易保存

信息社會給人們帶來巨大的便捷性的同時,巨大的信息量也造成一種喘不過氣的感覺。生活的快節奏與微博內容的簡短特性吻合。更新便捷、篇幅短小的微博,也就成了冗余信息的樂園。這樣,有關媒介批評的建設性意見也有被冗余信息埋沒的危險。比如媒體的微博可能每天會收到大量的評論與呼叫(@)。負責微博更新的人要對大量信息進行整理才能找出媒介批評的意見,工作量大。

由於微博可以即寫即刪,這一特性決定了微博媒介批評文本不易保存。同時微博是一種瞬時的寫作,博主一天可以多次發微博或是轉發與評論他人的微博,其短小的文本形式也難以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這都造成了微博媒介批評往往是一種瞬時熱情的,或是跟風式的批評,其文本也就難以保存下來。另外,微博媒介批評過於集中,持續性不夠,也造成這些媒介批評文本容易被埋沒,不易保存。廣大用戶在微博上進行的媒介批評活動,多圍繞重大突發事件和輿論熱點事件展開。一旦熱點事件過去后,在相對平靜的時期,媒介批評意見就顯得比較少,沒有持續性。而研究媒介批評的專家學者並不都有自己的微博,還有的很少上微博,他們習慣於通過傳統的方式來發表媒介批評意見,比如在期刊上發論文或是寫著作。這樣在微博上就很少有他們媒介批評的觀點,即時有也會被淹沒在眾多其他的微博信息中。

2.4、受“意見領袖”影響較大,用戶批評自覺性不夠

“意見領袖”是在微博中有著穩定影響力的人。他們擁有數以萬計的粉絲,幾乎每一條微博都能引來成百上千條轉發與評論,在微博平台上發揮著自己的影響力,同時也聯結著自己的粉絲,微博中意見領袖的存在也擴大了媒介批評的影響力。但與此同時,意見領袖的媒介批評言論在被粉絲大量轉發與評論的同時,這些作為普通用戶的粉絲們的獨立思考與判斷的能力也得到了制約,他們往往採取跟風的態度,追隨著自己的偶像,而沒有相應地提出自己的見解與思考。媒介批評本應是“千萬種聲音,萬種花開”,各抒己見。然而意見領袖的存在卻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批評聲音漸趨單一。

3、對提升微博媒介批評品質的建議

微博為媒介批評活動提供了一個開放的陣地,用戶可以在此暢所欲言,發表對媒體的意見和建議,和媒體形成即時的互動。還可以隨時看到關注對象的媒介批評活動。這些都有利於媒介批評活動的順利開展,形成全社會對媒體的監督。與此同時,微博媒介批評還存在種種問題,需要進一步提升微博媒介批評活動的品質。

3.1、提高用戶的媒介素養,促進微博媒介批評參與度和品質的提升

按照1992年美國“媒介素養領袖會議”的定義,媒介素養是“公眾接近、分析、評價各種媒介信息,達到溝通交流目的的能力。”進行媒介批評活動時,微博用戶需要對媒介信息的本質有所了解。媒體提供的消息中,往往有著很強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我們通過媒體了解的信息背后就不可避免地滲透進許多政界和商界的勢力。“誰主宰了媒體節目的菜單?誰在主導電視、廣播或報紙上的意見?要了解這些問題, 必須了解媒介信息本質上是重重人為包裝、修飾以及裁剪過后的產品。”[7]同時社會情況異常復雜,不同媒體對同一事實的報道雖然大體一致,但在關鍵細節上可能有很大出入,往往提出若干相反的事實要素。這就需要進行媒介批評時,了解媒介信息與政治和經濟的聯系。不局限於表面現象,而是看到媒體報道行為背后的本質以及對傳媒行業宏觀的把握,促進微博媒介批評進一步向著深入的方向發展。

媒介批評活動需要更為理性的溝通方式,以偏概全、話語極端會損害媒介批評意見的實際效果。微博中的名人、知識分子表達意見時也存在著語言暴力的情況,這在一定程度上帶動和影響了他們的粉絲。“人們在批評的時候往往並不是在尋求真知,而是試圖用非理性、暴力的方法,用超越法律的視角做無邊界的判斷,並以惡意的、極端的話語呈現,這已經成為社會溝通的痼疾。”[8]意見領袖應該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從而更好地利用微博平台的優勢,引導廣大粉絲形成理性對話的氛圍,使公眾與意見領袖之間形成良性的互動。

3.2、加強媒體與微博用戶之間的互動,形成媒介批評的反饋機制

微博媒介批評作為后起之秀,正在如火如荼的發展。但是微博媒介批評中較多的還是微博用戶之間的互動,媒體與受眾之間的互動還比較少,這也限制了微博媒介批評影響力的發揮。一方面是微博用戶的媒介素養有待提高,還需進行理性公正的媒介批評。另一方面則是媒體對微博用戶的批評重視不夠,沒有給這些媒介批評者及時的反饋,而微博媒介批評的進一步發展正是需要這種反饋機制。對媒介批評意見的合理採納,能夠加強媒體與受眾的聯系,使媒體更好的履行新聞報道和輿論監督的職能,更好的為社會發展服務。媒體需要有專人負責維護更新自己的微博,收集受眾對媒體的意見和建議並進行整理,及時給予必要的回復意見,傾聽受眾的聲音。這樣才能更好的發揮媒介批評的效果。

當前新聞界大力提倡“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媒體對受眾媒介批評意見的即時反饋便是媒體轉變作風,貼近受眾的表現。普通的微博用戶的媒介批評具有底層感和平民意識,是他們從自己的感受和體驗提出的對媒體的意見和建議。對於新聞工作者來說,如果不具有底層的平民意識,沒有對普通黎民百姓的尊重與關懷,也就沒有來自他們的理解與支持。認真傾聽普通百姓的媒介批評意見才能贏得他們對媒體的信任,也能使媒體獲得良好的聲譽。如果媒體的新聞報道工作遠離了普通百姓,那麼媒體的工作可能隻會成為一個專業的重復,媒體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也就無從談起。

3.3、建立正規而專業的媒介批評機制,持續深入的在微博上開展媒介批評活動

中國的媒介批評理論研究與大眾傳媒的日常實踐,是彼此割裂的。用李幸的話來說:“媒介批評在傳統大眾傳媒上,幾乎沒有一席之地……深層的原因是,媒介中人怎麼可能批評自己的同行呢?……批評實務完了,理論倒很熱鬧。”[9]造成上述狀況的原因,自然是非常復雜的,難以一一列舉。但是,“如同傳播學的其他分支學科一樣,脫離實踐的理論研究往往是缺乏根基的,容易演化為於改進現實無益的空談”[10]。

既然媒介批評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是割裂的,這就需要建立起一個媒介批評的平台,促進媒介批評理論與傳播實踐的結合。這就需要在微博上建立專門的媒介批評的平台,並培養一定數量的粉絲,幫助媒介批評意見更廣泛的傳播。我國大陸最早研究媒介批評的學者之一的王君超便在自己個人的微博之外開通了又一個微博“微博之維”,專門發布媒介批評意見,每天都對媒體的新聞報道行為進行評價,更新快、實時性強。是一個很好的有關媒介批評的交流對話平台。“北大媒介觀察”這個微博則是由北京大學新聞傳播專業碩士們發布媒介批評信息的平台,他們的導師徐泓教授也會就相關的媒介批評意見進行評論。但和眾多的微博用戶比較起來,這樣的平台還太少,沒有形成規模。專家學者可以在微博中多建立這樣的媒介批評交流平台,或是建立媒介批評交流的微群,形成正規而專業的媒介批評機制,把微博上的媒介批評活動推向深入。(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學生)

參考文獻:

[1]王君超:《媒介批評:起源•標准•方法》[M],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15頁

[2]劉建明:《媒介批評通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頁

[3]雷躍捷:《媒介批評》[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頁

[4] Arendt Hannah(1958).The Human Condition.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pp23-30

[5]蔣原倫,張檸:《媒介批評(第四輯)》[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45頁

[6]雷躍捷:《媒介批評》[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頁

[7]陳龍:《媒介全球化與公眾媒介素養結構的調整》[J],現代傳播,2004(4),第27頁

[8]杜駿飛:《社會溝通中的理性價值》[J],當代傳播,2012(2),卷首語

[9]李幸:《媒介批評死了?》,《全球傳媒評論(第四期)》,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96—97頁

[10]常江:《文化、權力與多元性:關於媒介批評學科體系建設的思考》[J],國際新聞界,2012(3),第45—46頁

分享到:
(責任編輯:宋心蕊、趙光霞)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