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論文]淺析新媒體引領的公共輿論變革--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八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新“聲”引導的“新”聲革命——

[學子論文]淺析新媒體引領的公共輿論變革

張詩雨

2012年11月12日14:10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摘要 新媒體的出現使得整個社會為之激動,新媒體對社會結構以及公共輿論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新媒體傳播了新的理念,途經,創造了新的感知方式,更多地調動受眾參與傳播的積極性。新媒體中包含的新型傳播技術促使公共輿論的主體、內容、結構都變得豐富強大,新媒體所傳遞的思維意識促進了受眾自發地投入到公共輿論中來,新媒體所創造的媒介產品使得公共輿論更貼近社會實際情況,公共輿論的傳遞和調研變得更為便捷。新媒體自身強大的內容和功能符合了現代社會公共輿論的發展需要,有效地滿足了公眾的輿論訴求,促進了社會結構改革和公共輿論的健康良性發展。

關鍵詞 新媒體 技術 意識 產品 公共輿論 助推力

一、時代的新媒體

北京時間2011年3月3日凌晨2時,大多數中國人沉浸夢鄉的時候,來自世界另一端的美國,一個人掀起了整個國家的沸騰和激動——喬布斯帶領著他的蘋果團隊,正式向全世界發布了其旗下新產品iPad2。在蘋果公司設於美國舊金山的發布現場,身形削瘦的蘋果CEO喬布斯不得不一再示意大家安靜下來,以便他繼續他的演講,但這款新產品還是一次又一次引來了與會者的驚嘆、叫好和掌聲雷動。毫無疑問,iPad2以其超前的設計理念,強大的硬件支持,更為貼心的軟件服務,引領了用戶手持移動終端的一場新革命。

21世紀對於新媒體而言,如同超新星的爆炸一般。各種形式的新媒體層出不窮,在新技術突飛猛進,新的思維模式一次次突破常規,新的媒介平台不斷改變傳統媒體操作方式的同時,由此構架的新的媒體體系和傳播方式也正在深刻地影響著社會發展的大變革,人類生活方式的大變革。如今的我們由衷地為這些新變革而驚喜和激動,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感受由新媒體引領的一個新型生活方式,一個新的個人世界。然而正如喬布斯所言:“常保飢渴求知,常存虛懷若愚。” 在新媒體層出的年代,在我們為其瘋狂的同時,也應認真分析,理性研究這場革命,探討新媒體的運作機制,發掘新媒體對社會生活內在的影響。

新媒體的定位和特點

新媒體的粗略定義,可以在維基百科中查閱到這樣的內容:“新媒體泛指利用電腦(計算及資訊處理)及網絡(傳播及交換)等新科技,對傳統媒體之形式、內容及類型所產生的質變。也稱第四媒體,區別於傳統媒體報刊、廣播、電視媒體。新媒體一詞可以從產業區分、人機接口、藝術運動、及其多媒體形式來詮釋,不同的詮釋是由於不同領域的觀點(產業、科技、藝術、及傳媒)的出發點之不同。” 新媒體不僅僅是在技術層面上的深刻革命,也革新了傳統媒體的媒介理念,增廣了傳播途徑,增加了受眾的感知形式,增強了受眾的互動性體驗。

新媒體的出現,為受眾走出以往單一單調的角色,成為大眾傳播者提供了條件。研讀美國著名硅谷IT業作家丹.吉爾默的專著《自媒體:草根新聞,源於大眾,為了大眾》 便可以十分清楚地了解這一變化。自烽火狼煙,到造紙印刷,再到當今的新媒體,回顧人類創造和傳播的歷史我們可以發現,人類的傳播行為是日趨自由的。新媒體是伴隨數字化技術產生的,而根據經驗,數字化必然引發網絡化,而網絡本身具有交互性,這一連鎖反應使得受眾不再處於傳播領域的“下層生物鏈”,增加了受眾進行自發傳播的主動性。傳播的世界是傳統的報刊電台一統天下,因為新媒體的出現給流動的信息增加了更多的色彩,使得每個受眾對信息取舍的范圍也史無前例地擴大。顯而易見,這一變化使受眾獲得了更為快捷,更加平等的表達權利和表達平台,從而加快了公共輿論的發展。

二、網絡時代的新媒體和新輿論

伴隨互聯網,新媒體所引發的傳媒變革深刻地影響了公共輿論的內容,方式,結構,和效果。不難發現新媒體影響輿論和社會的主線索為:技術——意識——平台——變革。這三個要素按照順序發展進化,分別地對受眾及其組成的公共輿論進行引領和改造,從而形成新媒體對於社會生活和輿論體系變革的合力。這股合力就是新媒體作為21世紀新型主導傳媒方式和理念對受眾心理,輿論發展所發起的革命。

新終端——成就新媒體,飛翔新輿論

在調查學習過程中,筆者發現了這樣兩組數據材料:

到2009年12月,中國的青少年網民已經接近2億。僅2009年一年,就新增青少年網民2800萬,而青少年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為74%,超過同期全國網民60.8%的水平,而青少年網民使用台式機上網的比例降至69.7%。手機超過台式機首次成為中國青少年第一位的上網工具。

截止到2009年底,我國網絡視頻用戶規模達到2.4億,其中近4000萬用戶隻在網上看視頻,成為網絡視頻獨佔用戶。近七成用戶觀看電視的時間減少,近4000萬用戶隻在網上看視頻,有66.8%的網絡視頻用戶表示,與以往相比觀看電視的時間明顯減少,56.7%的網絡視頻用戶認同對互聯網的依賴要超過電視,其中有26.9%的人對這一描述非常認同。

在一個台式機上網已不再成為了解信息主要方式,電視作為視頻傳播主體地位受到沖擊的時代,終端科技的發展是超乎從前人們的想象的,大師麥克盧漢的“烏托邦”正在以迅猛的速度照進現實。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豐碩成果已經走進千家萬戶,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作為新媒體傳播的硬件內容——終端設備的不斷發展完善,給公共輿論走向新的發展方式奠定了質的基礎。高精尖設備“飛入尋常百姓家”,滿足了更多受眾的輿論訴求,使得社會公共輿論主體的社會階層組成愈發豐富完整,愈來愈允許整個社會體系中來自更多層面的成員參與到公共輿論,甚至輿論核心之中。技術的革新,終端的發展亦使公共輿論不再僅僅是社會管理階層教化民眾的工具,而日益成為表達看法,呼吁需求的利器,硬件上的進步使得人們可以以從前難以想象的便捷方式發出更高遠,為更多人所聞知的聲音。這種不需要太多專業知識鋪墊,不需要復雜操作運營,緊密和世界相聯系的新型傳播工具不正是公共輿論發展所需要的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終端技術的飛速發展,解決了公共輿論的燃眉之急,促進了輿論領域自下而上的一場變革。

思維意識——點睛新媒體,啟迪新輿論

大師麥克盧漢在一段對於未來社會傳播形式的暢想中寫道“為什麼不可以把世界意識聯入一台世界電腦呢?憑借電腦,從邏輯上說,我們可以……求得一種與柏格森預見的集體無意識相似的、不可分割的宇宙無意識……這種狀況可以把人類大家庭結為一體,開創永恆的和諧與和平。” 毫無疑問,人類的意識是人類所有科技共同的靈魂。沒有靈魂的科技是沒有前途的,科技的力量也無從發動,同樣地,沒有這種意識,純粹科學技術的突破無法自動轉化成新的媒介產品。有了強勁而平民化的終端設備,有了高速通暢的網絡系統,更需要的是人們發展新媒體的思維意識。媒體的變革使得傳統的媒介意識必須要做出革新,以適應新形勢新科技的發展。筆者認為,賦予新媒體技術靈魂的思維意識,源於人們內心對於傳播,交流,學習,傾聽,表達,抒發的需求:有了新的媒體技術,我們需要變革之前人類社會的交流交際交往方式,於是出現了社交網絡﹔有了新的媒體技術,人們在搜尋傳播知識信息的過程之中需要協同合作,需要及時交流分享心得,需要互幫互助,需要共同前進,於是出現了社區化網絡搜索﹔有了新的傳媒技術,我們需要用一種新的,更為廉價的方式發表自己的見解,記錄自己的生活,於是出現了論壇和博客。總而言之,這種為了適應技術變革而產生的新的思維意識是連接技術和平台的橋梁,是人類偉大的創作。人類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意識,歸根結底是因為人類作為社會群居物種的交流表達的渴望。正是這種渴望為技術填充了靈魂,成為了新媒體畫龍點睛的一筆。新的意識傳承於人類內心本源性的渴望,這種本源性的渴望一方面產生了新的意識,使我們在新媒體的領域建樹頗多,借用技術的力量創造了媒介的變革﹔另一方面這種渴望激發了公共輿論的訴求力度,使得公共輿論主動地向新的媒介成就靠攏,形成了輿論方式變革和輿論發展的原始推動力。具有前瞻性的人運用新的思維意識為我們創造了更廣闊的公共輿論平台,而大眾也因為這與新思維同宗同組的原動力主動地投入到公共輿論之中,這極大地促進了公共輿論議題的豐富:我們開始發表以前從未想過發表的意見,我們開始思考以前不去思考,或不能思考的新問題。公共輿論似乎成為了媒介受眾的大課堂,社會發展的大課堂,人類進步的大課堂,宛如再世的阿卡德米學園,仿佛恢弘了古希臘的思考、認知、求學的精神。這樣的現象是前所未有的,也是在傳統媒介格局籠罩下的社會所無法實現的。新媒體的思維意識為大到社會,小到每一個人都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讓我們更加自主地前進。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