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論文]求職類節目熱播的冷思考--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八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求職類節目熱播的冷思考

王曉娟

2012年11月12日14:21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摘要:真人秀節目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后已漸入低潮期,近年來其模仿之勢有增無減,節目出現有數量而無質量的局面,節目形式的雷同和內容的過度濫俗使真人秀節目將要面臨“被冷落”的尷尬處境。相親類節目在一年多的“狂飆突進”之后余溫漸減,歌手選秀節目新湯不換舊藥已難掩希頤之容。在以電視受眾為主體的消費主義文化語境下,觀眾的缺席將導致節目運作機能的癱瘓,就在眾聲皆嘆真人秀節目的沒落時代即將到來時,求職類節目給混沌的熒屏刮來一陣清涼風,讓日趨疲軟衰竭的真人秀節目重新煥發出光彩。

關鍵詞:求職節目 商業訴求 媒介職責

如今,電視真人秀節目的排頭軍當屬以《職來職往》《非你莫屬》為代表的求職類節目。作為美國職場真人秀節目的變體,這類求職節目並沒有機械地“復制”,而是在原節目的基礎上創造出新的節目形態,以本土化的形態躍然觀眾眼前,成為電視熒屏的一大亮點。

求職類節目存在的現實意義

求職類節目立足於解決當下就業難的社會問題,為求職者提供一個能夠施展才華、公平競爭的就業的平台,但歸根結底其屬於大眾娛樂的范疇,商業目標是其根本追求,所以不能妄求通過一種節目來解決整個社會的大難題。但是值得慶幸的是,選秀節目正在一步步踐行其“服務社會,造福民眾”創辦宗旨。當年的歌手選秀節目打著“成就平凡人夢想”的口號,打造了一批草根歌手,使得普通人當歌星這一夢想成為現實。相親節目聚焦於剩男剩女問題,將媒介的社會職能延伸到人的隱秘情感層面,試圖解決一批特殊人群的情感焦慮問題。而到職場真人秀節目,媒介的職能更加現實化和人性化,節目嘗試著通過電視這一媒介觸摸當下經濟社會生活中的礁石———就業問題。21世紀的中國乃至世界,就業問題已經提上國家議程,成為事關社會安定、人民和諧的重大問題,求職類節目的出現無疑給處於焦慮中的求職者點亮了希望。以《職來職往》為例,前來應聘的每一位求職者同時面對18個不同類別的行業,經過18個面試考官的層層考核,最終獲得職位。這種“一選多”的方式充分考慮求職者個人的選擇權,具有人性化特點,克服了傳統的“多選一”模式的殘酷性,同時這一方式大大增加了求職者的入選機會。即使是場外觀眾,也能通過與現場進行心理交流的方式找到對象參照,掌握各種職位的求職技能。 求職節目將當下觀眾最迫切的現實需求作為創辦宗旨,其社會意義而言是不可小覷的。

商業訴求與媒介職責如何合理配置

電視節目從總體上講屬於影視藝術的范疇,因而商業屬性理應在其價值追求范圍內,“影視藝術的存在是以經濟條件為前提的,為了保証影視藝術的再生產,必須通過影視藝術這種特殊的文化商品獲得利潤、積累資金,這樣,才能保証影視藝術的良性循環。” 但是這種商業追求是建立在媒體擔當基礎上的,電視媒體不能為了提高收視率去“做假”和“做秀”。前不久參加《非你莫屬》的一位求職者在台下爆料,他在台上已被某公司聘用,但在台下卻遭到拒絕,這一事件引起了觀眾熱議,很多人開始質疑職場真人秀節目為求職者提供崗位、解決就業難題是假,獵奇炒作、制造看點、提高收視率才是真。值得慶幸的是類似的事件沒有像當年的歌手選秀節目及相親節目那樣質疑聲泛濫成災,因為的確有很多求職者還是找到了自己的理想職位。《非你莫屬》和《職來職往》等節目之所以引來許多觀眾質疑,其原因之一是節目缺少反饋和后續跟蹤環節,而作為職場節目的后起者——《中國職場好榜樣》克服了這一缺陷,不論對求職成功者還是失敗者都會做后期跟蹤採訪工作,尤其對於求職失敗者,會繼續對他們進行考察,以便為其尋找更為合適的工作機會。《職來職往》被稱為職場版《非誠勿擾》,顯然這一稱呼已為它冠以“模仿“的頭銜,新一輪的跟風又在滋長,倘若這種現象不加以遏制,求職類節目隻能像其他真人秀節目一樣走向窮途末路。目前求職類節目的發展正如火如荼,如何在眾多同類節目中獨樹一幟,如何不被淹沒在機械復制的洪流中,都是電視媒體人時刻需要考慮的問題。弄虛作假和制造噱頭不是節目的立足之計,長此以往不僅會喪失媒體公信力,還會損害媒體形象,再難喚回“失望的受眾”。

打造“綠色生態”節目,提升綜藝節目文化價值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第一次以全會名義作出關於文化改革發展繁榮的重大決定,這一決定凸顯了新時期我國對“文化強國”戰略的突出重視和強調,也為我國未來的發展的描繪了新藍圖。“提升民眾的幸福感,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務,從而提高人民對於社會的認同是一項重要的使命,它會為社會的各種心理焦慮和轉型期的問題提供新的解決方案。” 作為對當下大眾影響最廣泛的媒介—電視文化,理應肩負起文化引領的職責,然而面對低俗抬頭、快餐消費和模仿成風的電視節目現狀,相關部門必須予以規劃和整頓。求職類節目能夠解決許多人尤其是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為他們提供了實現理想的平台,節目提供了人才資源與社會需求的有效對接,實現了文化資源的合理配置,因而這一節目的出現具有舉足輕重的社會意義。目前這類節目正處於起步階段,存在許多的問題和缺陷,所以既要立足當下,同時又要高瞻遠矚,不斷吸收創新理念,保証節目新鮮,樹立品牌意識,在眾多節目中獨樹一幟。品牌不僅是商業產品競爭的盾牌,更是文化產品立足的根本。求職類節目要在“選秀林立“的同類節目中辦出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風格。模仿跟風不是節目長期運轉的潤滑劑,而是追求外表鮮亮的防腐劑,新鮮保質期過后,節目將走向腐朽不堪。節目制作人一定要考慮未來生存之路,不能滿足於眼前利益而忽視長遠發展。(作者系:吉林大學文學院 廣播電視藝術學研究生)

參考資料:

① 彭吉象:《影視美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② 彭程:《凸顯文化對中國未來發展關鍵意義》,光明日報,2011.10.22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