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論文]網絡時代,報紙該怎樣“借腦”網民做新聞?--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八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網絡時代,報紙該怎樣“借腦”網民做新聞?

——以《華西都市報》網友參與“拼錢”報道為例

賴永強

2012年11月12日15:41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報網互動,無疑是傳媒變局中的必然選擇。今年,《華西都市報》有關“拼5萬元‘渣渣錢’”的系列報道,引發了全國上萬名網友的熱情參與,中央電視台、各大門戶網站均予以關注,最后促成事情劃上圓滿句號,其可謂是一起“報網互動”的典型案例。

一則微博信息提供給報紙的機會

2012年4月30日,《華西都市報》記者在手機上“刷”微博的時候,發現了網友“唐古特彌藥”發的一則微博求助信息:“林兆強,31歲,四川金堂縣淮口鎮送報員!本月11日患有精神疾病的妻子發病后,將五萬元治病現金全部撕碎!現求助,望有人能拼回,再到銀行兌換!”

該報記者意識到這則微博的價值后,立即與發微博的網友取得聯系,確認基本事實后,立即趕往當事人林兆強的家。親眼目睹了一麻布口袋的“渣渣錢”,更感受到當事人的無助與痛苦。

次日,《華西都市報》則以題為《5萬元治病錢撕成渣渣 誰能幫忙拼好?》刊發這組報道,標題直接拋出互動話題:誰能把這5萬元“渣渣錢”拼好?並在文章的末尾開通了“華西傳媒集群”的互動通道:華西都市報新聞熱線、華西都市報官方微博、華西都市網專題論壇。

次日,幾大互動通道反響非常強烈。讀者、網友紛紛獻計獻策:有的建議先拼鈔票的編號,有的建議稱重量,有的建議借用電腦拼圖軟件,有的建議請高手,有的建議銀行特殊處理……

線下新聞主角參與掀起互動高潮

按過去的操作習慣,發動網民們圍繞這一頗具談資價值的話題討論一番就完了,那樣很快就為成為一塊“信息碎片”,被淹沒在信息的海洋裡。

但在該報看來,報網互動要確立基本的目標,僅僅提供談資的互動,是淺層次的互動。最理想的報網互動結果是:能夠借用讀者和網民的智力,推動事物的發展。就拿本篇報道來說,報網互動要實現的目標就是為新聞的當事人解決實際的問題——把5萬元“渣渣錢”拼好!重新找回治病錢!

由於當時正值“五.一”小長假期間,記者無法找到銀行求助,如果等假期過后再“撿”起來做,話題就有被“冷”的風險。怎麼辦?

於是,記者將網民和讀者貢獻的“金點子”整理出來,交給了新聞的當事人林兆強。何不按網民和讀者說的方法試一試?即:開展一次線下互動。於是,林兆強找來了他的姐姐、鄰居等,在自家狹小的樓梯間內開展“拼錢”。他們在牆壁上畫上格子,將一麻布口袋“渣渣錢”擺放在台階上,進行一塊一塊的編號、登記、拼接……最終,一張錢都沒有拼好。

文字記者和攝影記者全程參與,記錄下全天的“拼錢”細節。次日,一組震撼人心的文圖報道推了出來,引起了網民和讀者的強烈反響。又引來不少網民和讀者獻計獻策:深圳某設計有限公司員工齊先生致電本報稱,希望可以幫忙,利用公司本來擁有的像素識別機,10 來個人通力合作,在一周內將5 萬元碎幣還原。更多的讀者被林兆強一家拼錢拼得大汗淋漓的現場所打動,表示願意趕到成都幫忙——網民和讀者很替這一家著急。

巧借“外力”推動報網互動效果

自己拼錢一張未成,那麼,專業的人來拼錢效果又如何呢?該報沒有就此放棄,想到借助“外力”來參與互動。於是,記者又找到“外力”中國銀行四川省分行。

林兆強一家的處境打動了中國銀行四川省分行有關負責人,該行派出了12名工作人員,在會議室內擺開了很大的“拼錢陣勢”:5萬元“渣渣錢”擺放在會議桌上,12名工作人員一字排開,人人拼得專注,林兆強則守在旁邊渴望地看著……

銀行工作人員拼了6個小時,結果隻拼起了一張百元鈔票。次日,該報以一個整版的規模,將銀行工作人員拼錢的現場予以報道,這一拼錢的結果再次令讀者和網民“揪心”。銀行指出:按照規定,殘幣必須保持三分之二的完整才能兌換。由於這5萬元紙幣撕的太碎,加上量很大,實在難以人工拼好。銀行一時也找不到更好的辦法。

就在讀者和網友“揪心”之時,一則好消息傳來:四川自貢市繁榮謝先生致電本報,表示要幫助林兆強渡過難關。“我想用5 萬現金,換那堆渣渣錢,殘幣我就自己收藏起來。”謝先生說,他看到本報的報道后,覺得林兆強很不容易,於是想出一點綿薄之力。

次日,謝先生和林兆強在茶樓見面。謝先生拿出5萬元現金給林兆強,林兆強則把5萬元“渣渣錢”給謝先生收藏。至此,這件事情在網友的一片祝福聲中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報網互動中的關鍵因素:話題設置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告訴我們:一個人的生存需求是從生存需求到“自我實現”的需求。怎樣滿足讀者和網民的“自我實現需求”?其出路就在於報紙一定要拋棄“為網絡打工”的陳見,探索有價值的“報網互動”。

而報網互動最關鍵的則在話題的選擇與設置。就拿本組報道來說,按照過去的思維,也許就報道“5萬元治病錢被撕成渣渣”就完了。所以,傳統的報紙採編人員首先要增強報網互動的意識。

《華西都市報》為了推動報網互動,專門建立了報網互動的話題選擇與設置機制,其做法值得業界借鑒。上午的採前會和下午的編前會,以及晚上的定版會,都會有這個固定的程序。專門充分討論哪些選題可以設置報網互動的話題,又該怎麼設置。同時,每天下午的編前會,報網互動的負責人會通報當天見報的報網互動話題排名前三強:華西都市報微博轉發前三強、華西“魔碼”(二維碼)掃碼前三強。還要交接通過這些報網互動渠道發現的新聞線索。

另外,對於《華西都市報》次日要推出的重磅報道(必須能保証獨家),頭一天通過華西都市報官方微博進行預告,“吊”起網民次日的閱讀期待,同時在次日的報紙上將網民在微博上的評論以“熱貼”的形式予以刊登。

哪些話題最能激起網民的參與激情?筆者觀察總結認為,由於新媒體的開放性,這些話題應該最受歡迎:觀點表達類、情感共鳴類、智慧貢獻類、新聞爆料類、民生話題類、投票參與類、回報實惠類。而報紙則發揮出其“白紙黑字”的物理屬性,記錄下網民參與的痕跡,從而滿足了網民的“自我價值實現”。

有關機構的調查數據表明:《華西都市報》的讀者和門戶網站的網民重復度在50%以上,同時也有數據表明,該報的年輕讀者也佔據了50%以上的比例。因此,該報在報網互動上沒有心理障礙,選擇了主動作為。

互動僅僅是一種手段,其目的是要通過這種互動實現報紙和網絡兩種媒介傳播效果的最大化,實現優勢互補,引起信息的共振,提高信息的傳播力,擴大報紙品牌的影響力,從而保証報紙的經營能力。

總之,身處新的媒體生態環境中的報紙,不能因為有某種擔心而固步自封,相反應該大膽地去闖去試,才可能去發現並掌握規律,從而應對挑戰,鞏固並提升報紙自身的品牌價值。(作者系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2012級碩士研究生)

分享到:
(責任編輯:宋心蕊、趙光霞)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