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論文]試析新聞媒體對青少年暴力行為的炒作--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八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試析新聞媒體對青少年暴力行為的炒作

張穎

2012年11月12日15:51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摘要:隨著青少年暴力行為報道的不斷增多,多數新聞媒體對此類事件存在著炒作行為。針對這一現象,本文通過分析媒體炒作的形式、原因,提出了遏制其出現的對策。

關鍵詞:新聞媒體﹔青少年﹔暴力行為

青少年暴力犯罪是一個世界范圍內的主要問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新聞媒體成為青少年最主要的社會化來源,在青少年成長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近幾十年來,由於社會轉型和社會結構的急劇演變,社會原有的平衡機制被打亂,社會形態日益復雜,諸多問題由此產生。青少年中出現的以強暴手段或其它危險方式對人或物施暴為特征的暴力行為劇增便是其表現之一,日益成為影響社會的穩定發展的嚴重問題。不少新聞媒體在對這類事件進行報道的時候,為了吸引公眾眼球,大肆炒作。過分炒作青少年暴力行為無疑為社會帶來了極大的消極影響,報紙、影視、網絡等新聞媒體中的暴力內容,對青少年暴力行為的影響也日益受到關注。

一、新聞媒體對青少年暴力行為炒作的形式

(一)標題庸俗醒目

新聞媒體對暴力行為的報道手法很大程度上借鑒了桃色新聞的慣用手法,而庸俗煽情的標題制作是其中最主要的特色之一。綜觀部分相關媒體,帶有血腥味的煽情標題比比皆是,這些標題隻能滿足少數受眾追求刺激的低級閱讀需求,對大多數受眾而言讀之不僅讓人作嘔,而且讓人對新聞媒體的嚴肅性產生懷疑。

(二)情節詳細夸大

一些新聞媒體對暴力行為的報道過分細節化,故事化,成了渲染暴力的機器。在暴力案件的細節上,發揮想象力和重墨描寫是一些新聞媒體的慣用伎倆,這種做法於社會有害無益,對青少年來說,無疑是一種不良的誘導。

(三)人文關懷缺失

人文關懷中“以人為本”的精髓落實到傳媒上就是要求新聞媒體報道內容要充滿人性化,從人文關懷、人文意識的角度出發看待問題,其中首要一點,就是新聞媒體要尊重一切生命個體。

二、新聞媒體對青少年暴力行為炒作的原因

(一)公眾潛在的心理需求

人的生活不僅僅需要平淡,刺激也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但是生活能夠使個體經歷的刺激畢竟有限,人們便將期待的目光轉向新聞媒體,充滿暴力的血腥味的新聞便成為人們排遣孤獨,驅除乏味的“佳品”。弗羅伊德認為,人天生有一種進攻本能,人的進攻願望要變得無害,就要指向自我。本能欲望得不到滿足,隻能借助外界得以實現,這樣才不受良心的譴責,不至於有內疚感。這也是凶殺暴力新聞得以盛行的原因,公眾被壓抑的進攻本能在暴力行為實施者身上獲得了一種替代性滿足。在看到邪惡事件報道時,這種陰影便投射到外部對象上,使壓抑得到轉移和平衡,形成潛在的心理認同。

(二)新聞媒體的激烈競爭

隨著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我國的新聞媒體也開始了產業化、企業化和市場化的運作,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各新聞媒體為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紛紛向大眾化、平民化、生活化的總趨勢靠攏,拉近了與公眾的心理距離,獲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但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新聞媒體為爭得更多的市場份額而不惜迎合受眾心理,部分新聞人員爭相報道一些媚俗的東西,而其中青少年暴力行為方面的新聞無疑成為他們的目標。

(三)新聞人員的利益趨動

新聞人員要隨時關注社會發展的方向及其可能出現的問題,防患於未然。然而,高尚情感的建立和維持需要物質基礎作保障,否則其工作的直接動力就是為生計而戰。據中國社會保障雜志社的調查,中國目前近百萬新聞人員中近43%的人沒有簽訂勞動合同,沒有社會保障,隻能靠賺取稿費維持生計。這使得一些新聞人員把精力集中到了如何擺脫個人貧困生活中去,無形中淡化了新聞人員應有的社會責任感。大多數新聞人員在明哲保身的心態下,隻能寫一些既不觸怒別人,又有“賣點”的稿子,自然極盡可能地把暴力新聞進行渲染。

三、降低新聞媒體對青少年暴力行為炒作的對策

(一)開展媒體素養教育,提高公眾辨別能力

媒體素養能力就是“獲取、分析、評價和傳播各種形式信息的能力”。針對媒體暴力,媒體素養教育指導公眾正確使用媒體法規,激發他們深入思考媒體反映的不良現象,提供解讀媒體信息的正確視角,培養公眾准確的辨別能力,以及控制自己信念和行為的能力,在接受知識與信息的同時遠離媒體暴力,使公眾成為積極的信息使用者。

(二)提高新聞人員素養,保障他們合法權益

和諧的社會需要健康的新聞媒體,新聞媒體的質量依賴於新聞人員的職業道德素養。要提高新聞人員的道德素養,新聞媒體一方面要努力提高進入新聞領域的門檻,採取公平、公正、公開選拔人才,對年輕新聞人員思想道德、敬業精神等方面的素質給予足夠的重視。同時,有必要對他們進行培訓,包括專業知識的培訓,從而強化新聞人員的新聞專業意識。此外,要提高新聞人員的待遇,從制度上保障新聞人員的權益。

(三)加強新聞社會監督,實行社會評價制度

有效社會監督是新聞媒體良好運行不可或缺的外部條件。因此逐步實行社會評價制度不失為有效的監督手段。該制度可以由一個具有專業知識與專家背景的機構組織予以實施,專家必須諳熟新聞宣傳政策,同時運用科學的評價體系對新聞媒體報道加以評價和監控,並及時將評價建議反饋給新聞媒體,由此形成一種對於新聞媒體的社會監督力量,從而提高新聞媒體在稿件質量、報道范圍、報道深度和廣度,乃至譴詞造句等方面地質量,以達到提高整個新聞媒體傳播質量的目的。

青少年暴力行為在媒體的各個領域盛行,無孔不入,而且程度越來越嚴重,對社會特別是青少年造成了嚴重的影響。新聞媒體對青少年暴力行為的炒作是新聞媒體作風浮躁的一種表現,這一現象的出現既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它是新聞媒體在市場競爭中出現的不良現象,但更與新聞人員自身狀況密切相關。我們應該給予新聞媒體以更多的重視,減輕其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這給青少年創造一個健康成長環境的同時,也有利於傳媒業自身的發展。(作者系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學生)

參考文獻:

[1]曹保印.直擊中國教育底線.第一版.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81

[2]楊斌成.論普利策的新聞理想與實踐的背離.中華傳媒網.

[3]王臨平.社會轉型期青少年暴力行為泛濫的心理解析.江西省團校學報,2002:4.9

分享到:
(責任編輯:宋心蕊、趙光霞)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