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論文]提升新聞報道中人文精神的思考--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八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提升新聞報道中人文精神的思考

張穎

2012年11月12日15:52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摘要:本文從新聞報道中實施人文精神的必要性,談到新聞報道中實施人文精神的現狀,然后聯系實際提出了在新聞報道中實施人文精神的建議,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在新聞報道中應該將人文精神的思想貫徹新聞報道的全過程,從而優化人們的精神環境。

關鍵詞:新聞﹔新聞報道﹔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簡而言之就是以人為本,是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將人作為考察一切事物的中心價值取向,對人的本性、平等、自由及精神追求的尊重。人文精神首先是對人尊嚴的尊重,對人的價值和生存意義的關注。人是新聞的最高價值,新聞世界需要人文的滲透和人文精神的回歸。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為本,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倡導著尊重人、關心人,為人的自我價值的實現和人的創造性的最大發揮提供條件。新聞報道同人文精神是不可分離的,人文精神之於新聞傳播事業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當今社會人文精神失落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新聞報道理應關注每一個社會個體的快樂和幸福,關注每一個社會個體的意義表達與身份構建。轉型期的中國社會,復雜性和多元性前所未有。因此,新聞傳播應該在人文精神的正確指導下,努力去呈現、去表達、去書寫復雜而多元的社會生活。在新聞傳播中,傳播者長期以來一直處於強勢地位,他們決定傳播什麼,如何傳播。要真正做到以人為本,新聞傳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隨著媒體技術的發展和記者採訪手段的日益豐富,採訪對象的隱私權受到侵害的可能性也就有所增大。伴隨著新聞文化對現代文明的傳播,新聞界也出現了一些消極的、落后的宣傳理念,很多新聞報道缺失或不能正確提升人文精神。鑒於此,人文精神的構建在新聞傳播中就顯得尤為重要。

1 新聞報道中提升人文精神的意義

隨著各種傳播媒體及信息技術的普及,收看新聞已經成為人們的一種日常行為方式。新聞對公眾的吸引力以及它的社會作用使新聞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所以新聞的人文精神對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文明有著特殊的意義。

1.1 新聞報道中倡導人文精神有利於社會的穩定發展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社會轉型期問題日益凸現,社會矛盾日益復雜化、尖銳化,亟需大眾傳播加以疏導,而傳統的政治說教式的新聞報道顯然已無法承擔這樣的責任。同時,現代社會中傳統價值觀正在失落,而新的價值觀還沒有確立。新聞媒體作為最有力的文化載體之一,在新的社會體系建立的過程中,毫無疑問地負有艱巨的責任,它不僅能滿足觀眾的信息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夠始終向觀眾傳遞一種積極向上的文化觀,盡可能多地報道一些充滿科學精神、理性精神和具有較高文化知識品位的作品,在構建健康良好的價值體系上可以起到很好的社會導向作用,促進社會的穩定發展。

1.2 新聞報道中倡導人文精神有利於社會公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有關調查數據顯示,受新聞媒體的影響,我國80后、90后出生的青少年在價值觀念、行為方式等方面已表現出與上一代人很大的不同。新聞實施人文精神有助於樹立良好的社會風尚,提高社會公民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新聞可以通過對人的價值和意義的關懷,最大程度地激發人的創造力,並把這種對人生價值的關懷融入我國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幫助社會公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1.3 新聞報道中倡導人文精神有利於提高社會公民的文明程度

新聞宣傳最終目標是為了人的完善和提高,為了人的現代化,為了人的全面發展和人的最終解放。人的現代化是經濟建設的必要保証,新聞強化人文精神就是要凸現人在社會中的價值,從而促進人的自身完善。人越全面發展,社會的物質文化就會創造得越多。人是社會的人,社會是人的社會,人的發展離不開社會的發展,社會的發展最終也要歸結到人的全面發展上來,通過新聞宣傳提高社會公民的文明程度。

2 目前新聞報道中人文精神的缺失

縱觀時下的新聞,雖然有許多新聞將鏡頭對准了普通百姓,但缺失對人本身應有的尊重和關心,甚至漠視人的生存意義。在這種形勢下,我國的新聞偏離了“人文精神”這個靈魂,在傳播中大量運用視覺新聞,極盡渲染之能事,強烈刺激人的感官,無論針對哪一方,新聞報道中人文精神的實施仍然存在一些偏頗。

新聞關注較多的是弱勢群體,而對於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及其所關心的問題報道不足。客觀地講,新聞對受眾所需要的人文精神的實施現在看來還是相當薄弱的,目前能夠體現出人文精神、富有人情味的新聞大多集中在對弱勢群體的報道上,未成年人、下崗職工、漂泊在城市中的打工者、農村教師、殘障人群都是媒體熱衷的對象。這固然能夠揭示一部分人的生活和心態,沖擊受眾的固有觀念,使受眾因好奇而產生同情心和責任感,以顯示傳播的人文價值。

然而,在對弱勢群體的報道中,人文精神的實施經常會流於表層化,新聞中大多介紹他們生活的不幸和艱辛,注重表現其落后的生活狀態,而忽視了對人性中真、善、美的探究和頑強精神的挖掘。媒體可以在精神上鼓勵和支持弱勢群體,還可以通過新聞宣傳的啟發、教育作用,來深層次挖掘弱勢群體與惡劣生存環境斗爭的頑強精神以及他們人性中的崇高品質,從而提升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同時新聞報道中體現的人文精神出現了許多關懷點不平衡的問題,它們或是注重新聞事件本身,忽視人文精神的指導作用﹔或是對參與此新聞事件的多個主體不能給予全面的關注,比如一些災難事件,往往隻注重報道災情及其原因和處理,而忽視了救災主體。

2.1 事實性報道中缺少人文精神

當前新聞界中平民意識的崛起,一些新聞報道在關注的題材上越來越瑣碎,在事件的立意上越來越市井,在功能的取向上越來越娛樂,在監督的指向上越來越模糊。其實,平民化事實性的報道主要是實現新聞價值的接近性,然而這種接近性並不等於地理上的接近性,也不僅僅等於趣味的接近性,平民化事實性的報道所體現的接近性指的是行為方式的接近。

2.2 突發性事件報道中缺少人文精神

一些新聞報道在新聞標題、導語和圖片的編排上也缺少人文精神,許多新聞畫面讓觀眾看后膽戰心驚。當前媒體對突發性社會公共事件的報道很及時,趨於公開化和透明化,尤其是各地發生的諸如火災、礦難、泥石流等災難事件,更是媒體追逐的熱點。於是,一些極具視覺沖擊力的災難畫面大量充斥電視圖像,以凸現報道的公開、全面。但是往往容易忽略受眾的情感接受能力,缺少人性化的關懷。

2.3 未成年人的相關報道中缺少人文精神

新聞關於未成年人的報道在考慮觀眾的情感時也有所欠妥,有些報道很容易泄露當事人的身份,引起觀眾的好奇心去猜測當事人是誰。一些報道中雖然使用了化名,對電視畫面也作了相應處理,但不經意間流露出了一些相關信息,如事件發生地點、時間等。新聞播出后,觀眾有意識地去猜測當事人的真實身份,從而使未成年人失去一個很好的人文精神的環境。未成年人是弱勢群體,他們無力保護自己的權益不受傷害,要發揮新聞報道正確的輿論導向作用,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營造一個充滿人文精神的環境。

3 新聞報道中實施人文精神的策略

人文精神表現在新聞報道主題上,就是在關注公眾人物的同時,更關注芸芸眾生:將平民百姓的生活狀態經紀實的方式展現出來,喚起受眾心底最朴素、美好的情感。要實施新聞的人文精神,體現人文精神,應該讓新聞工作者從思想上到行動上都以人文的視角去關注身邊的人和事,從而在新聞的每個環節都體現出無處不在的人文精神。

3.1 採訪視角要堅持平民化

從新聞記者的角度看,要實施新聞報道的人文精神,首先要以平民化的價值取向和平視生活的視角來視察社會,思考問題,拍攝鏡頭,組織報道,但千萬要注意平民化不能變成瑣碎化、低俗化。平民化的採訪視角要求記者在採訪時情感、動作、語言、身體姿態也要隨著被採訪者的情緒波動而變化。

3.2 寫作手法要堅持通俗化

新聞報道如果寫得不夠通俗,生僻字多,長句復句多。觀眾就不易理解。因此,新聞的人文精神也應該充分體現在文稿的語言表達上。要做到新聞報道通俗易懂,要把來自新聞現場,真實感強的語言表達出來,新聞中人物的思想情感也能一目了然,才能夠達到很好的傳播效果。

3.3 圖片處理要堅持人性化

新聞報道一般要配合新聞圖片,因為新聞圖片的視覺效果好,很直觀。所以,新聞工作者對圖片的拍攝和編輯要格外謹慎,稍不注意就會對被採訪者和受眾造成不良影響,甚至是傷害。在拍攝中既要講求新聞效果又要考慮變換拍攝角度,能體現新聞編輯的人文精神。新聞工作者不濫用自己的採訪權,充分尊重被採訪者和受眾的權益,進而在新聞圖片上表達出來,這是新聞優於其他新聞樣式的一種特殊的人文精神。

總之,新聞報道應該追求人文精神,體現人文關懷,給新聞當事人以尊重和理解。新聞報道的人文關懷不僅要體現在對人的情感、理性的尊重上,還要體現在對時代精神、思想境界、人格魅力的提煉和表現上,體現在對人類社會核心價值觀的構建和完善上。新聞報道對文化價值觀的把握,是輿論上更深層次的導向新聞工作者應當加強對自身行為的控制,將職業理念和職業精神內化為自己的素養,從而在新聞工作過程中能夠自覺擔當社會道義和服務公眾的責任。面對人文精神的危機,新聞界應該做的還有很多,要重建新聞報道的“人文精神”特色。(作者系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學生)

參考文獻:

[1]柯澤.電視文化的理性批判[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1(7):16.

[2]敬一丹.聲音[M].北京:華藝出版社,2000.

[3]柯澤.電視文化的理性批判[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1(7):16.

分享到:
(責任編輯:宋心蕊、趙光霞)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