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1月30日專電 大批觀眾11月29日涌入電影院,觀看新上映的國產大片《一九四二》。該片講述的是一個令許多中國人感到沉重的話題——飢荒。
由馮小剛導演的《一九四二》改編自劉震雲的《溫故1942》,講述了1942年至1943年發生在河南造成了300萬人死亡、使上千萬人淪為災民的大飢荒。
在位於北京西單的首都電影院,11月29日早上的首場放映廳裡顯然比平時坐得更滿,有不少上了年紀的觀眾,不時能聽到觀眾的嘆氣和啜泣。
“電影十分沉重,但也非常真實。它讓我想起許多我經歷過的真實場景。”75歲的退休老教師陳明雅和老伴在鄭州一家電影院觀看了除凌晨場外最早的一場電影。陳明雅老人是那場飢荒的幸存者,那時,他隻有5歲。
在這部時長135分鐘的電影講述了1942年大批災民因缺少食物而逃離家鄉河南向陝西逃荒的故事,而日本人的入侵和國民政府的無能使得災民陷入更加痛苦的境地。
許多參演電影的演員們說為了能演出災民的真實狀態,他們都在劇組裡盡力減肥。“人在飢餓的時候是沒有尊嚴的。”馮小剛的夫人徐帆說。她在劇中飾演花枝,一個長工的妻子,最終為了給兩個孩子換來四升小米,將自己賣給別人。
電影在上映之前就引起了廣泛關注和大量討論,河南的很多報紙都開辟了專版介紹1942年由於大旱導致飢荒的時代背景。
馮小剛期望這部電影能喚起人們對於70年前的這場飢荒的思考,“我們的民族就是一個災難深重的民族。我們要知道我們從哪兒來的,好知道接下來往哪兒走。”馮小剛在上海首映式上表示。
正如馮小剛一樣,許多專家希望電影能夠引發當代中國人對於飢餓年代的反思。盡管那段歷史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已經十分陌生,但對於許多出生於上世紀60年代中期以前的中國人來說,飢餓並不是一個陌生的概念。
中國的當代文學中也有很多關於飢餓的故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在2009年出版的小說《蛙》中,就有農村孩子由於缺少食物,甚至去吃煤的情節。
歷史學家表示,中國人口眾多,但可耕地資源分布不均,這意味著一旦某一地區發生干旱或洪水,政府強有力的資源調配就變得十分重要。
“當時國民黨領導的國民政府由於內部腐敗,根本做不到有效地組織社會救濟。”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顧曉鳴說。
來自浙江,現正在北京讀大學的曹檳告訴記者,盡管家裡早就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但那段飢餓年代的記憶仍然能在他的祖父母身上找到痕跡。
“在我們家,絕對不能對外婆說因為不餓就不吃飯了這樣的話,這對她來說簡直是大逆不道。而且每次飯后,她總會吃光我們剩下的飯菜。”曹檳說,自己的母親曾經因為弄丟了一張非常珍貴的“帶魚票”,被外婆狠狠揍了一頓。
自上個世紀70年代末中國掀開了改革開放的新篇章后,農業生產的持續發展、糧食生產逐年攀高,使得飢餓開始逐漸遠離中國人的生活。在歷經30多年的穩定、快速發展后,出生於改革開放后的新一代中國人幾乎沒有人有深刻的飢餓記憶。
“外婆經常說,人隻有吃飽了才踏實,才會有安全感。”曹檳說,但他自己表示從沒經歷過真正的“飢餓”,就算是偶爾的挨餓也是為了減肥。
但社會學家表示,雖然當下中國人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在邁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中,關於飢餓的討論依然十分有必要,至少可以讓現在的人們居安思危,在全民族中養成珍惜糧食、重視農業的習慣並成為傳統。(記者姚遠、劉金輝、黃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