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非談網德:"轉發"如"牽手" 名人更應慎用話語優勢--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最新資訊

孟非談網德:"轉發"如"牽手" 名人更應慎用話語優勢

2012年12月16日10:40    來源:新華網    手機看新聞

  (新華德訪)“轉發”如“牽手” 傳遞價值觀不應隨意——著名節目主持人孟非談網德

 

孟非(資料圖片)

  新華網南京12月16日電(記者 蔣芳)微博把世界變平,更令名人與普通人“零距離”。作為國內知名主持人,孟非在網絡上也是微博、微信、博客“火力”全開。

  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孟非表示,網絡“轉發”和相親節目的“牽手”一樣,都是在傳遞價值觀。在泥沙俱下的網絡世界中,公眾人物更應慎用自己的話語優勢。“我希望的狀態是:寬容而不喪失原則,犀利而不失於武斷,尖銳而不刻薄,輕鬆而非輕薄,率性而不是耍流氓。”

  網絡“轉發”也是傳遞價值觀

  為什麼每一期同樣都是24個單身女性加5個單身男性,互相選來選去卻能夠長盛不衰?孟非用“當下社會的《清明上河圖》”來形容《非誠勿擾》,“原因就在於這個節目把經濟、民生、時尚、欲望、隱私、親情等元素一鍋端,其對社會的深度介入不遜於民生新聞。”

  節目每一期都能夠讓我們走近一些普通人、年輕人,了解他們不同的生活經歷、人生閱歷,感知他們的命運、期待和思考。“牽手”“不牽手”的背后,實際上是不同的人在交換著他們的人生閱歷、生活態度、人生觀和價值觀。

  “每個觀眾都能從這個節目中找到社會現實,最淺的,觀眾可能是看我和樂嘉說說俏皮話、斗斗嘴,或者逗男嘉賓開心一下。這是節目具有娛樂屬性的東西。但是,我關注到微博上引用我的話,或者樂嘉、黃菡的話中,俏皮話並不多,更多的是與價值觀、生活態度、社會認識有關的話。這說明了這個節目具備了傳播主流思想、正確價值觀的能力。”孟非說。

  互聯網是鼓勵平等對話的交流平台,是利用文字等各種符號進行信息互動和文化共享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你轉發什麼代表了你認同什麼樣的價值觀。《非誠勿擾》是個好的平台,讓不少觀眾聽到了,而通過網絡,則能把這樣的價值觀呈現給更多的人。”

  名人大號,原創至上

  盡管同時開通了微博、微信和博客,但孟非自稱絕非網絡控。雖然是最早的一批微博名人,但他3年700余條的微博數量比大多數人都要少。

  “我不是微博控。發的原創比例比較高,轉帖或評論大都是新聞點評,這可能是做民生新聞主持人多年的習慣。”孟非說。

  從“孟記者”到“孟主播”再到“孟爺爺”,孟非似乎離新聞越來越遠,離情感越來越近。但隨著《非誠勿擾》的影響力日盛,孟非在網絡上的粉絲水漲船高,也越來越習慣於成為公眾人物被追逐、被刨根問底。如今,他開通了微信,他隨便在微博上說上一段話,隔天就可能成為媒體上的娛樂新聞。

  談及名人的公眾形象,孟非拿自己作例子:“藝人才有所謂的形象路線設計、打造,對於一個四十歲左右的男主持人來說,用不著吧。當你想把自己表現得很深刻、很有思想的時候,隻會變得很可笑。”

  慎用話語優勢 傳遞正能量

  但孟非也認為,名人把自己太當回事過於膨脹固然不好,但粉絲眾多的名人大號還是應當經常審視自己的話語優勢。“公眾人物罵一句,轉發量會很大。”

  “中國的互聯網尤其是微博之所以如此喧鬧,因為人們把它當做民意表達的重要通道,而老外拿這個當社交工具,這從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民意表達的渠道太少了。”孟非說。公眾人物影響力大的時候,就不完全是自己一個人的事情。除了不爆粗口等最基本的底線外,在轉發求助及希望引起人們關注的社會公眾事件時,也應當有所判斷。避免誤信傳謠,助長情緒化的社會心態。

  而對於微博上傳遞正能量,孟非則非常關注。他告訴記者,自己有公益基金。“第一筆十萬元是我投入的,就公益而言,大家整體形成的共識是我國教育的投入還是不足的,政府的錢不夠用,企業家的公益投入絕大部分是投在了教育上。對於我的基金,我想的是不通過任何組織,使用時哪怕能直接幫助一個人,十個人。不指望能幫助多大,能影響一個人的命運我覺得就已經非常了不起了。”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