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漢語教材代表國際合作出版新突破 為什麼是《走遍中國》--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最新資訊

為什麼是·尋找文化強國密碼

一套漢語教材代表國際合作出版新突破 為什麼是《走遍中國》

記者 楊旭 周舒藝

2012年12月17日08:2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版式設計:張芳曼

  3年前,當《走遍中國》首次出現在法蘭克福書展時,人們投來的目光中,更多聚焦於一場“聯姻”。在這套大型視聽漢語教材背后,是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和麥克米倫出版公司的“交握之手”。

  3年后,當《走遍中國》第二冊面世時,它的足跡已經遍及歐洲、澳大利亞、加拿大等眾多英語國家,日趨增長的海外銷售量不斷印証著“外研社國際合作出版最高水准漢語教材”的贊譽。

  循著《走遍中國》走向世界的航程,我們也在尋找中國出版業“借船出海”的通關秘籍。

  ——編者

  

  內容差異

  對准國外學習者胃口,契合網絡時代變化 

  “正如改革開放后,國內對英語學習的強烈需求一樣,如今國際社會的‘漢語熱’越燒越旺。”有專家如此解讀。而據統計,全球學習漢語的外國人將在幾年內達到1億人。

  巨大的市場蛋糕就在彼岸,但很多國際漢語教材,卻隻能遠遠觀望、徒自眼饞。“內容上的跟風現象,是制約漢語教材出版和推廣的一大瓶頸。”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院長郝振省認為,很多漢語教材沒有研究國外讀者的接受習慣,“僅憑想當然選擇內容,造成教材同質化”。

  相形之下,2009年9月首次出版的《走遍中國》,完成了一次成功的“騰躍”。這套漢語教材,集合了紙質、音頻、網絡等多種媒介,在漢語教學中也在傳播中國文化。而在教材的故事框架中,每個人物都經過細致設計,甚至連年齡層次都要反復推敲。“人物設計既要符合教學的展開,還要定位好市場的接受人群。”外研社漢語分社社長滿興遠說。

  “英語國家孩子的接受習慣、文化背景等,與中國孩子完全不一樣。”滿興遠說,“《走遍中國》體現了這種差異性,符合英美學生在學習一門新語言時的習慣。”他舉例說,比如講述年輕人在網絡時代的生活狀態,就不會像以前隻做一個自我介紹,而是以facebook界面的形式來展示,非常生活化。

  從目前市場反饋看,這樣的設計思路顯然瞄准了靶心。“誰都不喜歡枯燥的知識灌輸,《走遍中國》的特色,就在於話題的趣味性、真實性與互動性,讓西方學習者體會到學習漢語的樂趣。”麥克米倫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劉珺說。

  渠道合作

  改變作坊式生產模式,與國際機構全程對接

  一套國際漢語教材要漂洋過海,除了航船要結實,船員之間的合作同樣重要。“《走遍中國》從調研開始,外研社就與國際著名的麥克米倫出版公司一起合作,兩家完全融合為一個團隊,這是以前從來沒有過的。”滿興遠頗為感慨。

  改變“作坊式”的生產模式,堪稱《走遍中國》的最大突破。“不再是出版社和作者直接合作,而是從市場調研、框架設計到編寫大綱,完全按國際化流程規劃,然后再找合適的作者。”在滿興遠看來,正是結合外研社對漢語母語的研究、麥克米倫出版公司對國際市場的理解,才成就了《走遍中國》這次成功的揚帆西渡。

  “這種模式不是依靠版權,而從一開始就和國際出版公司共同策劃、投資、出版、發行,體現了多方面的優勢,加速了出版社自身國際化發展。”郝振省認為,《走遍中國》無論在“走出去”的力度、規模、效率,還是在國際社會上產生的回報方面,均顯示出獨特的效果。

  作為國際合作項目,《走遍中國》自2006年啟動以來,每年雙方共同投入約有100萬元,截至目前已研發過半。據介紹,在英語版本的前兩冊后,出版計劃上還有第三冊、第四冊……而德語版、西班牙語版等也在籌劃之中。“與傳統合作方式最大的不同是,採用合資的形式來做項目,帶動了雙方合作的積極性。”有業內人士強調。

  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走遍中國》的嘗試,也是國內教材研發機制的一次改變。“外研社曾引進很多國際性教材,一個強烈感受是,每一套教材都是英語本身的研究與心理學、教育學等多種學科交集的結果。而出版社的作用,在於搭建一個平台,集合相關的教材設計研究專家。”滿興遠說。

  借鑒內核

  把握國際市場需求,也要立足自身優勢

  出版走出去,到底有多遠?《走遍中國》用自己的航程,丈量了“借船出海”的距離。

  郝振省將這套漢語教材的影響力,歸結為“兩頭發力”的結果。“政府這頭有政策,比如新聞出版總署制定的新聞出版‘走出去’一系列規劃﹔企業這頭有辦法,比如外研社專門成立漢語分社,從出版理念到組織機構上對准國際化目標。”

  目前,國內一些漢語教材採用的依然是政府採購、免費贈送等模式,在市場化的趨勢下,這顯然與“走出去”的主流模式相距甚遠。“作為出版社,‘走出去’不單是產品‘走出去’,而是以國際化視野,把控好復雜多樣、不確定性強的國際出版市場。”在與麥克米倫等國際出版機構的合作中,滿興遠切實感受到差距與差異,“也許有摩擦,我們既要溝通,也要學習”。

  而市場蛋糕的誘惑,偶爾也會令人盲目。郝振省認為,“每個出版社都有自己的先天優勢,不要盲目跟從他社,要把優勢變成走出去的強勢。”而這也是中國出版走出去的“內核”:在把握國際市場需求的同時,還應考慮自己在哪類圖書出版上資源更豐富,找到兩者的結合點。“突出走出去的出版社品牌,增強對外文化傳播力。”郝振省說。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