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年來,中國電影市場高速發展,年度票房不斷攀升,各種國片洋片、大片小片持續引燃觀眾觀影熱情,形成社會熱點,影視業也不斷吸引資本關注,其中一部分投資用於拍攝影片,也有很大一部分投資用於開設影院。所以,近年來大城市影院比鄰而起,中小城市影院更如雨后春筍。據統計,2011年,全國影院數量突破2800座,2012年僅1至5月國內新增影院就有340多家,截至今年底,全國城市影院已經擁有銀幕1.3萬塊。但是,影院越來越多,卻推高了地產商的租金,攤薄了影院的利潤,電影院變成給房地產“打工”。
影院收回投資,5年很理想,8年很正常
在業內人士看來,相比美國平均8000人擁有一塊銀幕,日本與韓國平均2萬人佔據一塊銀幕,中國30多萬人共享一塊銀幕,目前國內的影院數量還遠遠不夠。然而,影院投資熱潮所換來的,未必是真金白銀。影院建設的“大躍進”,各路資本涌向電影院投資“跑馬圈地”的結果是,地產商爭相抬高租金,高價中標者何時收回成本,正變得遙遙無期。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劉藩說,通過他的調查,“前幾年,一般影院收回投資大約花費3到5年左右,現在,好日子已經結束,影院投資的回收期普遍為5到8年。”
北京唯一藝術影院當代MOMA百老匯電影中心負責人吳靖告訴筆者,雖然已經開業3年多,在京城“文青”中很有口碑,也有了9000名左右的會員,而且影院也採用邊同步放映大片、邊獨家放映藝術片的“兩條腿走路”的策略,但這個開設在東直門附近高檔居民區裡的影院,何時可以開始盈利,仍是未知數。
今年賀歲檔開始前,電影出品方和院線方因票房分成而掀起的一場風波世人皆知。雖然已經塵埃落定,但院線方面回應片方時表示,近年來,影院水電費、房屋租金費用的大幅增長,遠高於制片費用增長的幅度。
有業內人士表示,過去10年,國內房價翻了多倍,房屋租金也水漲船高。現在的大型電影院,為自身人氣考慮,往往選擇建在一些地段上佳、人流量較高、走高端商場業態的商業廣場,租金成本之高可想而知,而這些商業廣場往往還要求將電影院租金與影院票房收入直接挂鉤,分賬比例從13%-15%不等,此外還要從電影院商品銷售與電影院廣告收入中提取相應比例的提成。
“現在的電影院基本按五星級標准建造,根據租金增長情況測算,平均一個座位的投資成本已從幾年前的8000元漲到了2萬元左右,一個電影院按1400個座位計算,投資成本近3000多萬元,至少要5年到8年才能收回成本。”時代今典影院負責人介紹說。
當然也有院線例外。2012年1-9月全國電影產業數據顯示,萬達電影院線股份有限公司以接近17.68億元的票房收入位列票房收入榜首。萬達能夠較快實現盈利,是因為其本身擁有強大的地產商背景,在自己的地產上發展電影院,顯然更具競爭力。盡管如此,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曾在採訪中表示,其並不靠電影院為其帶來多大的利潤。對於其他靠租用地產建大型影院的電影院來說,可就沒有這麼幸運了。所以,萬達的盈利模式隻能讓人羨慕嫉妒恨,卻不能復制。
出路:影院經營多元化,提高影片質量
“如果電影拍得好,自然會有高票房﹔隻要有地方可以看電影,看的是好電影,而且沒有漲價,那就行。”剛走進百老匯電影中心的一名觀眾說。
盡管商業地產房租昂貴,但由於商業中心地區客流量大、配套設施完善等原因,還是有眾多電影院願意“扎堆”商圈。除了日趨飽和的市場造成的“搶客”現象之外,靠團購打價格戰成了許多影院的常用手段。
比如北京市朝陽區東大橋附近幾平方公裡的范圍內,就雲集了8家影院,這樣的密度不知道是不是全中國甚至全世界絕無僅有的,可想而知的是,它們之間會經常發生惡性競爭。
筆者在互聯網上搜索團購信息發現,一般20元出頭就可以團購到一張正在熱映影片的電影票,而價格相差不大的電影票,卻有許多家電影院可以選擇。
電影院的分布不均衡,同質化嚴重,也是阻礙電影院盈利的一個原因。據相關數字統計,國外影院的爆米花、飲料、玩具等賣品的收入能達到總收入的30%以上,而目前國內一些大影院的賣品收入停留在10%左右。影院不斷提升管理水平,做好衍生品與廣告等方面的營銷也將是趨勢。
劉藩認為,影院租金持續上漲這個現象,在未來應該不會愈演愈烈。“現在網上購物越來越流行,商場需要利用電影院吸引人氣,這樣的話,電影院在跟地產商談判時,就有了更多的籌碼。現在中國電影產業的主要問題,是國內電影院擴張的速度較快,而國產片的吸引力不足,很難滿足影院發展的要求。影院必須在多元化、差異化經營上想辦法。”
所以,當電影院的擴張到了一定程度時,一方面光靠票房來產生收益顯然是不夠的,需要影院自身積極探索,尋求自我發展道路﹔另一方面,最終影院的出路,很大程度上還是取決於國產電影的質量和人氣。隻有提高國產電影質量,不斷推出優質的、高票房電影,滿足觀眾的口味,才能使電影院走出泥沼,從為地產商干活,變成自己是自己的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