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記者甘勇(右)在武漢綠地中心工地與工人一起抬鋼筋。
與時俱進報道農民工
《湖北日報》記者 甘勇
在建中部第一高樓——武漢綠地中心工地,巨大的施工基坑旁,是中建三局鋼筋工王延慶的崗位:鋼筋折彎加工。
跟著王延慶,分揀、對齊、折彎、搬運……一道道工序下來,鋼筋加工成型,人已滿頭大汗。“工作雖然辛苦,但一天工錢180元,值得。”王延慶沾滿黑灰的臉,笑得生動燦爛。
今天的新聞,就是明天的歷史。翻看過去的報道,很多媒體曾斥責農民工“盲流”,甚至夸大農民工帶來的社會治安、城市環境等問題,而對農民工建設城市、促進發展的成績視而不見。輿論的錯誤引導,導致農民工社會評價降低,歧視農民工的現象時有發生。作為記者,多走近農民工,多報道他們的貢獻和付出,讓全社會了解農民工,是我們的職業要求,更是社會責任。
然而,矯枉容易過正。在如今的農民工報道上,“戰高溫、斗酷暑”“頭頂烈日、連續奮戰”等詞匯頻頻出現。雖然展現了農民工艱苦工作的狀態,但卻忽視了對農民工合法權益的保護。新聞報道,必須與時俱進,我們應該體現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
王延慶的宿舍裡,看報紙是工友們最喜歡的休閑方式。“以前最愛看農民工討工錢的新聞,現在最愛看教人當老板發財的新聞。”
王延慶的話語朴素真誠。是啊,一張報紙能得到農民工的閱讀、認可和喜愛,何嘗不是我們新聞記者作為建設者,為社會貢獻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