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災情賽跑中的新媒力量 --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最新資訊

  

與災情賽跑中的新媒力量 

張  音

2013年04月25日08:2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人民圖片

  災難事件的傳播,因其突發性和高關注度而有特殊一面,但也蘊含著全新輿論格局中的常態規律,值得深入探討

  

  從四川蘆山地震發生那一刻起,信息就與災情展開爭分奪秒的賽跑,一刻不停地推動著救援的腳步。

  在第一時間,信息傳播的速度、規模和格局,因新媒體的全面介入而呈現出全新形態。當記者還在馬不停蹄趕往災區,網絡上已經有大量信息匯聚﹔當震中還有一座座“孤島”未被打通,微博和微信已成為尋親與報平安的重要平台。震后不到一分鐘,第一條微博發出﹔不到12小時,相關微博總數已經過億。無論是獲知還是互動,新媒體都在對災難中的信息場進行著前所未有的擴張與重構。

  傳統媒體也主動將新媒體導入自身報道形式之中。通過對新媒體發布的信息梳理,不但可以勾勒出全景式的狀況,還可以發掘更多個體狀態。不同網站也拋開“門戶之見”,開放救災信息,資源共享。如果說五年前汶川地震時,新媒體的作用還更多體現在電腦“刷屏”的階段,而蘆山地震的信息傳播格局,因為社交媒體興盛產生的能量,已經在深刻推動不同形態媒體間的融合與成長。

  當信息出現的時間迅捷到以秒計算,產生的數量呈幾何級數增長,能夠“呼風喚雨”的新媒體為傳統媒體報道格局帶來什麼樣的沖擊與契機,也有更多觀察的角度。

  新媒體帶來海量的、碎片化的信息聚合,但需要細致的、專業的整合與解讀,才能真正體現全景式的視野。無數細節與個體故事的涌現,往往激起紛紛議論,傳統媒體應該“挺身而出”,憑借其權威性和公信力,對公眾心態進行積極、有效的引導。災難事件的傳播,因其突發性和高關注度而有特殊一面,但也蘊含著全新輿論格局中的常態規律,值得深入探討。

  同時,新媒體使得公眾發言“門檻”降至最低,災難事件中也會呈現泥沙俱下的傳播特點。對片段的截取引起誤導和過度煽情,行騙夾雜在愛心中,真偽莫辨的信息帶來無謂爭執和熱情虛耗。不久前美國波士頓爆炸案中,社交媒體的傳播鏈條中也有這樣的現象存在——某個自稱波士頓馬拉鬆的賬戶聲稱每轉發一次,將捐贈1美元,被刪除前已轉發超過6500次……對“權威新媒體”的期待,既是新媒體自身發展的必然訴求,也給傳統媒體拓展空間、贏得未來帶來新的機遇。

  災難來臨,人們對信息的渴盼比平時更為強烈。而與信息一同傳遞的,還有溫暖與力量。由無數個體組成的新媒體集群,正織就了這樣一張傳遞諸多價值的大網。同時,在傳遞中尋找公眾言論的邊界,尋找傳統媒體的定位,尋找媒體融合的模式,這是和震后重建同樣具有現實意義的話題。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