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芳曼制圖
本報記者 彭俊攝影
行走災區,房前屋旁的平地上,搭建起一頂頂藍色、白色的帳篷。擱一塊床板,鋪一床被窩,有一個臨時的“家”,災區群眾心頭就開始有了一些踏實與溫暖。
強震后的蘆山災區,帳篷是群眾最急需、最受歡迎的物資之一。
4月24日,記者從雅安開始,追隨一頂帳篷的“旅程”,去看看它如何送到災區群眾手中。
10:22
雅安多營救災物資接收轉運中心
從雅安赴蘆山,走318國道最便捷。四川華峰物流有限公司就位於穿過雅安市雨城區多營鎮的318國道旁。
寬敞的庫房內,堆放著各種救災物資,有帳篷、棉被、礦泉水、大米、方便面等,一輛輛大卡車穿梭進出。安達運輸公司的川T05738大貨車車廂后,解放軍戰士和青年志願者正往車上裝帳篷。雅安田家炳中學高二學生陳浩楠和一位同學,抓住一捆帳篷鐵架的兩端,“嘿”的一聲,將鐵架扛上肩膀,抬到車廂邊,車廂上的人再接力將鐵架抬進車廂擱好。年輕的臉龐上,汗珠一滴滴往下掉。
多營華峰物流是蘆山地震后最早設立的救災物資接收轉運中心之一,“我們這裡24小時不停運轉,力求盡早將救災物資送到災區群眾手中。”工作人員說。
“一共75頂。”司機胡玉平清點完帳篷,辦好手續,拿到了蓋著“雅安市民政局”公章的車輛調度單。11時12分,老胡輕搖方向盤,駛向災區。
11:58
蘆山縣救災物資接收點
蘆山縣救災物資接收點就設在大街上,幾張桌子連在一起,架上電腦,接收、調度、分配、搬運協調……一條龍服務開始了。
胡玉平車還沒停穩,調度張宏小跑著過來,從車窗口接過調度單,又小跑著到了工作台,趕緊著說:“快一點,這一車帳篷直接運往思延鄉。”張宏告訴記者,全國各地籌集的救災物資經雅安配送過來后,如果物資與下面鄉鎮街道需求正好吻合,就不卸車直接發往接收地﹔如果暫時與需求挂不上鉤,就先卸下來,再綜合下面上報的實際需求統一配送。
“崔書記,請裝卸人員准備好,75頂帳篷馬上運到。”這邊,工作人員電話裡正與思延鄉黨委書記崔夏聯系﹔那邊,胡玉平已麻利地躍上駕駛室,駕車駛向思延鄉。記者看表,整個過程27分鐘。
13:08
思延鄉政府臨時辦公處
在思延一小操場內,用油布圍成兩頂簡易帳篷。地震后,思延鄉黨委、政府已在此辦公好幾天了。帳篷外的一塊黑板上,寫著一條通知:全體鄉干部,在思延鄉抗震救災期間,一律不准請假。
“快,卸下來。”崔夏聲音極度嘶啞。地震后,她穿著睡衣和拖鞋就往鄉裡趕,后來村民們給她找了幾件衣服湊合著。地震中,她老母親受了傷,二姨不幸遇難,可她這幾天一直沒有回過家。
20多個村民緊張有序地從車上往下卸帳篷,有的手臂上戴著“黨員志願者”紅袖章,他們都是鄉裡老百姓,自發趕來幫忙(右上圖)。20歲的任德文是思延鄉草坪村人,在呼和浩特打工,23日17時趕回家鄉,到家瞧了一眼,坐都沒坐就趕來了,“碰上什麼就干什麼活。”
副鄉長馬駿點收好帳篷后,馬上將75頂帳篷分配到了各行政村:清江村18頂,草坪村18頂,銅頭村18頂,周村18頂,“我們四個村人口相差不太大,先平均分配,剩下3頂看情況配給老弱病殘等特殊困難戶。”
14:02
思延鄉清江村
因為村道比較窄,清江村黨支部書記楊明勇自己駕駛著一台小型貨運車,拉著18頂帳篷向村裡駛去。彎彎曲曲的村道兩側,村民房屋受損明顯。
“現在大伙最盼的就是帳篷。”楊明勇告訴記者,全村730多戶3300多人,初步了解,大伙的房屋目前極少能繼續居住。為保証發放帳篷公平公正,村委會和所屬4個村民小組又再次深入調查摸底,對需要帳篷的居民排出輕重緩急順序。
這次分配帳篷,因村子裡的井河組接受了社會慈善組織和志願者捐贈的一些帳篷,所以分配給了另外3個村民小組:聶馮溝組7頂,前后壩組6頂,三江口組5頂。一個個跑下來,到最后的三江口組時,已是14時45分。
三江口組小組長楊明祥早等著了,立馬將帳篷搬下來,手寫了收條並簽了名。按照定好的次序,5頂帳篷分給5家:楊德芳,孕婦﹔其余4位分別是樂成勛、李華國、謝元香、楊春華,都是老人。
15:03
清江村89歲的楊春華領到帳篷
楊春華老人89歲,和二兒子一起住在三間平房內,房屋的一個角已被震塌了,牆壁可以看到許多曲折的裂縫。
正在參與抗震救災的川藏兵站部司訓大隊官兵,跟著楊春華“考察”了幾處地點,最后選定在一處離老人家房屋大概20米左右的平地上搭建帳篷。接好頂架,罩上藍色雨布,再用四個角的豎杆一撐,一個帳篷很快就立起來了。
在最后固定前,戰士們特別征求老人意見:“老人家,您看看怎麼樣?”楊春華走進帳篷,睜大眼睛,轉著圈瞧一瞧,摸一摸,又請戰士們將帳篷一側移動了兩米左右。
村子裡,雅安市紀委副書記余雲峰正在了解和檢查救災物資發放情況。他說,對救災物資管理、分配和使用,我們全程監管,一直延伸到村到戶,並要進行公示,以公開確保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