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報道,記者不能逞英雄主義--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最新資訊

災難報道,記者不能逞英雄主義

劉海明

2013年04月25日09:52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手機看新聞

4月20日,四川雅安強震后,無論電子媒體還是報紙,紛紛推出地震專題,讓公眾在第一時間了解到地震造成的損失和救災的進展。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媒體的災難報道經歷了從不報道到以政治挂帥渲染民眾的斗志義氣,逐漸向及時、透明邁進。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災難的報道徹底告別了被少數媒體壟斷的局面,進入真正意義上的新聞競爭時代。當年的災難報道,絕大多數媒體因為缺乏報道經驗,和國外媒體的災難報道相比,特別是與鄰國日本媒體相比,存在著明顯差距。對生命的漠視,對公眾知情權的片面強調,少數記者的採訪問題,電視主持人的煽情,曾招致輿論的批評。

  整體來看,雅安地震后,中國媒體的災難報道水平,較2008年有了長足的進步。反應的迅速,細節的把握,報道內容的全面程度,公眾的評價明顯增高。尤其對四川媒體一些現場記者的評價普遍不錯。

然而,微博上網友在肯定中國媒體災難報道成績的同時,也在不斷挑刺,比如不顧受訪者的感受,“打破砂鍋問到底”;和醫生爭搶受傷者,干擾電力、通信搶險人員的工作,以偏概全,看到一個地方有人辦婚宴,斷言整個縣區災情不重;追求眼球效應,把鏡頭對准官員,而非災民。再者,就是扎堆涌進地震災區,對抗震救災造成一定干擾。所有這些,足以表明中國媒體的災難報道還存在著不少亟待提高的地方。這些問題,是中國媒體理性修養不足的寫照。

  災難報道和普通的新聞報道不同,它更需要愛心。各國的新聞倫理公約,都會要求新聞從業者尊重生命。西方媒體人在報道災難新聞時尤其注意不能造成二次傷害。雅安地震后,有記者纏住一位剛剛失去女兒的母親,盡管那位母親已經泣不成聲,不願意回答問題。總有些記者喜歡消費遇難者家屬的淚水,以為隻有呈現這樣的鏡頭,報道才真實,更有“人情味”。這樣的癖好絕不僅國內地方媒體。在這方面,日本NHK的災難報道准則給我們不少啟示。他們不去抓拍災區居民因悲痛而昏厥的場面,恐怕與他們不願去煽情追問促成的“劇場效應”有關。

  災難造成的巨大損失,給災區居民的精神造成的沖擊,可能超乎外人的想象。作為媒體,應比受過驚嚇的人更加理性,客觀描述自己的所見,客觀記錄他們的感受,而不能自己進入“劇情”,以動情的方式賺取公眾的眼淚。災難報道需要悲情,但過度的悲情就有害了。這一點,已經成為多國新聞媒體災難報道的倫理共識。

  理性,要求記者擯棄英雄主義,採訪報道不添亂,追求新聞文明,還災難一個全息的景觀足矣,這是災難報道走向成熟的表現。要做到這一點,顯然需要中國媒體具備良好的理性應急能力。▲(作者是西南科技大學新聞系主任)

分享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