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體“改文風”新聞報道創新實踐探析--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3年第4期

重視民生 報道多元 平民視角——

主流媒體“改文風”新聞報道創新實踐探析

彭艷嬌

2013年05月08日14:28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摘要】隨著中宣部《關於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 切實改進文風的意見》的下發,各主流媒體在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的同時,開始了一系列改進文風的創新實踐。本文通過對《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央視《新聞聯播》等近期新聞活動實踐的觀察和分析,總結出其在新聞報道領域的三大變化:內容變化、報道方式變化和視角變化。這些變化表現出重視民生、報道多元、平民視角的特點。

【關鍵詞】主流媒體﹔改文風﹔新聞報道﹔平民視角

隨著十八大的召開,領導班子的換屆帶來了政治上的簡約新風:講話脫稿、力戒空話、外出訪問輕車簡從、拒絕橫幅不封路等,隨即,這一股新風也吹到了新聞界。繼2011年中宣部等五部門聯合開展的新聞戰線“走轉改”活動之后,2012年12月,中宣部再次發出《關於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 切實改進文風的意見》,要求宣傳思想文化戰線把改進文風作為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落實中央政治局八項規定的重要任務。

《意見》指出,文風是黨風的體現,關系黨的形象,關系事業成敗。宣傳思想文化戰線要堅持“三貼近”原則,發揚“走轉改”精神,著力轉變思想作風、工作作風,著力提高針對性實效性、親和力感染力,提倡“短、實、新”,反對“假、長、空”。

當央視《新聞聯播》的頭條新聞不再出現國家領導人的消息,取而代之的是人民生活的事務﹔當各大黨報轉變筆鋒,字裡行間充盈著通俗朴實的言語,各大主流媒體都已經開始了新的“改文風”嘗試。在這一新聞活動實踐過程中,主流媒體在報道選題、方式以及報道視角上主要呈現出了更加注重民生,更加務實,姿態更低,風格通俗化、平民化等特點。

一、報道內容更加傾斜民生

(一)增加民生新聞報道關注一線實踐經驗

隨著“改文風”活動的實踐開展,各主流媒體紛紛將民生新聞與基層經驗放在了報道的首選位置,一是從量上加大了對民生問題的報道與關注,逐步減少政治性新聞和會議新聞等內容﹔二是在報紙的頭版、電視新聞的頭條也都紛紛出現了民生新聞,取代了過去的政治性硬新聞。

央視《新聞聯播》自2013年起,先后增加了“新春走基層在崗位上”和“新春走基層溫暖”等專題欄目,關注身邊的人和事,內容真實飽滿具有感染力﹔對於特別值得關注的民生問題,專門設立話題報道,給予特別關注,如1月20日播出的三條“關注菜價上漲”消息和1月25日播出的“聚焦農民工討薪難”等報道。

據統計,2013年2月期間,在央視《新聞聯播》播出的約428條視頻消息中,有將近116條從平民視角給予報道的民生新聞,約佔總數的27%。特別是2013年2月14日,在所報道的15條視頻消息中,有9條內容直接關乎民生,包括了4條“新春走基層”報道、2條“新春服務台”、1條“春運服務台”以及2條“過大年”報道,佔到了當天播報總數的一半以上。可以說,央視《新聞聯播》大力著重挖掘各行各業具有正能量的故事,將社會上的好人好事呈現在觀眾面前。

紙質媒體中,《人民日報》等也在內容和版面上做出了調整,加大民生新聞的報道,逐步減少領導人的政治新聞和會議新聞,將更多的目光投向基層,關注當下最為熱點的民生話題,關注老百姓的當前困惑等。其分別開設了相應的專欄,包括《民生調查》《評論》《連線基層》專版,《最美中國——尋找中國最美鄉村》系列報道,推出“十八大精神在基層”“新春走基層”等專欄報道,記者親歷一線進行體驗,從百姓視角報道基層萬象,圖文並茂。

在剛剛結束的“兩會”報道中,《光明日報》和《中國青年報》的《兩會特刊》也將更多的內容集中於老百姓的生活和需求。其中,《光明日報》3月3日採用一整版報道了調查所得的“百姓最關心的兩會議題”﹔3月6日開設專欄《基層連線》,從基層採訪並搜集普通群眾觀看“兩會”的真切感受。

除了內容選題上的變化外,民生新聞也已經開始“搶佔”頭版頭條了。2012年11月26日,央視《新聞聯播》頭條新聞不再播出國家領導人的政治消息,而是播出了沈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羅陽去世的消息﹔2013年1月9日的頭條新聞是老百姓特別關注的“菜價觀察”﹔1月20日的頭條是“關注菜價上漲”這一專題新聞。

2013年3月21日《新華每日電訊》在頭版中間位置刊登《藏族女村醫九妹高山峽谷堅守50年》的基層故事,兩大幅身著少數民族服飾的九妹圖片和文字特別顯眼。這些報道位置的變化說明,民生新聞和基層經驗正逐步成為主流媒體首要關注的焦點。

內容上傾斜於民生,無疑讓人民成為新聞報道的“主角”,從人民身上挖掘故事,更加有利於贏得老百姓對於新聞報道的接受、認同和喜愛。

(二)增加服務性報道,直接解決群眾所需

加大民生新聞的報道,體現出了記者深入基層,了解群眾需求,報道真實具體的生活新聞,內容充實且有價值。這其中,各大主流媒體特別側重服務性內容的報道,或是本著為群眾釋疑解惑的目的,針對群眾的生活或閱讀需求,給予直接的解答與幫助,避免了新聞報道內容的空泛與套話,有針對性地解決群眾所需。

央視《新聞聯播》在春節期間專門開設了“春運服務台”和“新春服務台”等服務性專欄,針對群眾在春節和春運期間所遇到的現實問題,分別進行釋疑解惑以及直接支招。

除了直接提供服務的內容外,還有一種報道,其力圖用多種報道方式對復雜專業的問題進行知識普及性的簡單介紹,方便讀者或觀眾理解,這種報道可以稱為服務於閱讀或觀看的報道。例如,《北京青年報》在3月16日的“兩會”特刊中,利用兩個通版,通過通俗的語言和清晰的圖表,為讀者詳細解釋了總理、國務院、最高法院和最高檢察院職責和構成等問題。對於廣大讀者來說,這樣的信息不僅能夠幫助其更好地了解關於國家各部門的基本知識,同時也輔助其更好地閱讀。

通過增加服務性內容,直接將新聞報道的出發點落在為群眾解決某一生活困難實事上,為其生活提供各種便利和服務,這正是群眾喜歡並願意接受的內容。

(三)增加調查性報道,用事實說話

關注民生的另一個體現則是增加調查性報道,根據群眾對所關心的熱點問題的質疑,開展相應的調查報道,使得新聞內容均來自第一手的調查所得,做到報道有依據,用事實說話,拒絕假、大、空,調查出真知。

特別是《人民日報》所推出的《民生調查》專版、《求証》專欄以及各種調查性報道。如2012年12月31日《人民日報》的《民生調查》專版中所報道的五個民生“往事”,記者深入一線進行採訪,對過往曾經報道過的新聞事件進行后續跟蹤和調查,關注其發展和解決情況,所關注的領域分別涉及教育、福利房、住房拆遷、基礎建設等民生問題,五篇民生調查都針對具體的新聞事件和新聞人物,報道呈現了這一事件的最新進展與最終結果,這既是對民生問題的調查關注,同樣也是對過往新聞的追蹤和延續,體現出了新聞的完整性。2013年3月19日,《人民日報》在第6版刊登了題為《解析“死豬漂浮”疑團》的調查性報道,是針對近期上海市政府所通報的已打撈上萬頭死豬的新聞事件所展開的報道,記者通過實地採訪、調查,圍繞公眾的質疑點,對這一公共事件的發生原因、過程以及目前所處階段進行了細致的調查。

調查性報道的增加與突出,不僅是媒體關注民生的又一體現,同時,調查所得的生動、權威、具體的信息,既滿足了讀者對於熱點問題的知曉欲望,也有助於反映現實,總結經驗教訓。

二、報道方式更加多元

(一)從單一媒體到網絡微博互動

最新結束的“兩會”新聞報道中,網絡論壇、網上調查、微博、微信等新興互動方式同樣成為各大主流媒體爭相利用的寵兒。從單一的媒體報道到加強網絡互動,不僅能夠更大程度地融入百姓的參與,給媒體帶來新的訊息,同時也能夠加強媒體與群眾之間的對話交流,第一時間給予及時反饋。

這其中,網報聯動十分突出。如《人民日報》和人民網開展的“2013兩會熱點調查”,《光明日報》和光明網聯手發起的“2013兩會調查”等。其中,《人民日報》和人民網的調查共有117萬名網友參加投票,網友留言1.7萬多條,通過投票結果和調查,得出了12個公眾今年最關心的熱點話題排行榜,並將結果刊登於2013年3月3日的《兩會特刊》。《人民日報》根據網友在人民網“我替網友問代表委員”欄目中的留言,選取不同問題提問相關委員,並將委員的回應刊登於報紙上,正面回答了群眾的問題,為普通百姓和委員之間直接搭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梁。

除了網站外,微博可以說已成為媒體當下爭相利用的輿論平台,其便捷性和自由性讓它已經成為發布與報道新聞的重要“第一現場”,而其草根性更是讓廣大普通群眾充分參與到新聞事件的討論、互動與傳播中。為此,各大媒體先后注冊了自己的微博,如央視的@央視新聞、新華社的@新華視點、《人民日報》的@人民日報以及《中國青年報》的@中國青年報微博等,一是進行新聞發布,二是獲取民意。

微博的新聞報道極大彌補和豐富了報紙、電視、網絡等單一報道的局限和空白,特別是微博直播,成為當下最快最全面獲取新聞訊息的途徑。如2013年2月2日至6日期間微博對於習近平等人甘肅之行的直播報道,更是凸顯了微博的新聞報道同步性。@央視新聞不僅及時更新習近平同志的最新動態,包括了准備前往哪裡、正在哪裡做什麼等,做到了同時同步發布訊息,這是電視和報紙等媒體無法企及的。

“兩會”期間,人民網、新華網、中國網絡電視台,強國論壇等也都紛紛注冊微博,推出“兩會特別報道”,加大信息傳播,加強與網民的交流互動,獲取最新群眾觀點和意見。[1]3月6日,《人民日報》就通過@人民日報微博征集網友看“兩會”的獨特感受,並將其刊登在《兩會特刊》,題名為《實在的成績 真切的感受》。《新華每日電訊》在3月19日的頭版上開設“新媒截屏”專欄,截取@新華視點、@中國青年報等微博“兩會”相關內容刊登其中。

各大媒體對於新興媒體的利用是前所未有的,其突破單一媒體平台的使用,緊緊抓住微博這一新興輿論陣地,意味著媒體將最大限度拓寬與群眾交流的渠道,獲取群眾之言,也將信息以最快捷的方式與速度傳播到群眾的手上。

(二)從以文為主到圖示數字說話

如何能讓群眾看懂、讀懂、聽懂?相比於文字的展示能力,圖示和數字則具備著更形象的表現力,而這也成為媒體新聞報道方式的重要變化,從以文字為主到大量使用圖示和數字來說話。

為此,《新聞聯播》專門推出了“聚焦兩會數字兩會”專題,在1∼2分鐘的內容裡,運用FLASH動畫專門詳細解釋金融政策、財政預算等各領域內的數字含義,這樣的呈現方式簡單明了地呈現了國家各項數據的意義和作用,方便普通觀眾的理解。

同時,紙質媒體更是通過多種方式,在報紙上盡可能地加大數字的展示力度、增加圖示的分析范圍,並且注重解釋的通俗性和趣味性。例如《人民日報》在“兩會”期間就專門推出了“數遞”專欄,並將其刊登在頭版右上角,運用通俗的語言羅列《政府工作報告》中的主要數字,進行解釋與分析,為廣大讀者更為通俗地解讀《政府工作報告》。

(三)從報道“怎麼說”到強調“怎麼做”

在媒體的新聞報道中,記者深入一線,通過實地採訪勘察,運用鮮活生動的事實來報道具體的行為活動,這使得報道的內容越來越多地從過去報道“怎麼說”到如今講求落實,側重報道“怎麼做”,這無疑是對各項工作落到實處的最好檢驗,同時也是落實十八大“務實”精神的最好體現。特別是此次“兩會”報道,主流媒體除了關注代表委員們闡述各個問題的意見外,也同樣將重點聚焦在其如何踐行代表職責的具體做法上。3月13日的《人民日報》在其《兩會特刊》中,報道了三個人大代表利用休會時間專門前往基層實踐調研的事情。

三、報道視角更加平民化

無論是在內容上傾斜於民生,還是在方式上更加務實,主流媒體在開展“改文風”新聞實踐活動中,以全新的新聞視角詮釋著朴素、親切、平民化和通俗化的新聞特色,而這也深深滲透在了主流媒體新聞報道的各個方面。

關注民生,將新聞眼光從以前的向上看政治到如今下移平視看人民,走報道平民化路線,避免模式化、套路化的陳舊報道方式,以更加平等的姿態,用老百姓喜愛的語言進行通俗化的新聞報道,力爭每一條新聞、每一個人物、每一個事件都展示得真實有力、擲地有聲,對實際生活有所反映和指導價值,堅決拒絕冗長、空泛、虛假的新聞報道。

以往,主流媒體對於國家領導人的考察訪問消息都採用固有的總結式、概括式和高瞻遠矚暢談意義的方式,隨著“改文風”實踐活動的開展,無論是《新聞聯播》還是其官方微博@央視新聞,抑或是新華社的微博@新華視點,對習近平、李克強等國家領導人外出訪問考察的報道都聚焦在過程中的生活化細節。

放低姿態,將報道視角對准生活中的普通細節,力推親和報道,這樣不僅更加貼近老百姓的實際生活,給他們帶去耳目一新的清新感,同時,原汁原味的語言和生動的報道也拉近了領導人和群眾之間的距離,有利於塑造親切普通的領導人形象。

在“改文風”的新聞實踐活動中,各主流媒體都在積極嘗試調整與改變,力求在踐行十八大精神的基礎之上,更好地將新聞報道聯系實際,緊密圍繞群眾所需,及時反映現實問題,推動社會發展。對此,中央電視台台長胡佔凡認為:“文風關系到黨風政風,關系到媒體的公信力,文風的背后其實是媒體的新聞觀、價值觀問題。它是中國新聞事業長遠發展的需要,是新聞媒體改革創新的需要,是遵循和把握新聞傳播規律的需要,也是強化輿論引導和傳播能力建設的需要。”[2]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

參考文獻:

[1]張薇.兩會“新聞大戰”開啟 新媒體拉近報道距離[N].人民日報,2013-03-03.

[2]胡佔凡.改文風,改出熒屏新氣象[J].中國記者,2013(2).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燕帥)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