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夫山泉“標准”之爭持續發酵,而且這場罵戰還可能會鬧到公堂上。5月6日的新聞發布會,成了農夫山泉與京華時報激辯的舞台。也就在這一天,農夫山泉宣稱已向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京華時報賠償名譽權損失6000萬元。
綜觀這起水質標准之爭,主要焦點是企業標准、地方標准和國家標准,誰更嚴格的問題。通俗而簡潔地概括一下:媒體認為農夫山泉的生產標准還不如自來水,指責企業沒有執行國家標准﹔但企業聲稱,他們採取的浙江省地方標准,比國家標准更嚴格,而且在遵守嚴格標准的基礎上,他們還採取了更嚴格的企業內部標准……
雙方這樣爭來爭去,相信大多數消費者都沒聽明白。當然大家也沒辦法弄明白,因為這是一場拉鋸戰,且標准之爭所涉內容非常專業,消費者畢竟並非個個都是專家,無從判斷誰是誰非。消費者隻想知道一件事,那就是這水到底能不能喝。很遺憾,水和媒體的交鋒將近一個月,答案還沒弄清楚,農夫山泉已經決定關閉在北京的工廠了。
出現這種局面,有一個重要原因,便是相關職能部門一直沒有現身和發聲,他們似乎與消費者一樣,在旁邊瞧熱鬧。假如兩支球隊在比賽過程中,因一方犯規而引發斗毆,必然會有裁判站出來主持公理。假如沒有裁判,或裁判也在旁邊瞧熱鬧,那麼打球就會變成打人,比賽變成全武行。
農夫山泉與京華時報之爭,始於4月10日。據農夫山泉董事長鐘先生統計,截至5月6日,京華時報共使用了67個版面質疑農夫山泉的水質標准,創造了“一家媒體批評一個企業的記錄”。其間,全國各地媒體自然會跟著報道、評論。而農夫山泉也花了大量人力與財力,發布廣告和新聞來為自己辯護。一時間,企業與媒體都鉚足勁地花錢、花版面,消耗著社會資源。可是,在將近一個月的時間裡,我們的職能部門在哪裡?
這顯然已成為一起公共事件,涉及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和企業生存發展。飲用水不合格,職能部門應及時檢測、發布結果,並採取強制下架措施﹔如果水是合格的,也應及早澄清事實,避免摧毀一個企業乃至一個行業。職能部門對此類公共事件的反應越慢,對社會公共利益的影響就越大。可現在,事情鬧這麼久,這麼大,相關產品還在市場上銷售,企業和媒體的罵戰仍然沒有分出勝負。
真不知,究竟是這場“水門事件”的水太深,還是職能部門已對此類事件審美疲勞了。在此,我也忍不住要跟著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新聞縱橫”節目呼喚一聲:食藥監部門,該出來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