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上海電影節舉辦了主席講壇,本屆電影節金爵獎評委會主席、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獲得者、英國導演湯姆·霍伯與中國導演張元到場。談到中國電影人的沖奧情結,湯姆·霍伯認為不能為了奧斯卡去迎合奧斯卡的口味,拍民族的電影才是世界的。
>>湯姆·霍伯
先講好故事再想賺錢
70后導演湯姆·霍伯2011年憑借《國王的演講》收獲4座奧斯卡小金人,今年又以《悲慘世界》紅遍全球。實際上,霍伯從13歲就開始拍短片了,在成名之前為HBO電視台拍過《伊麗莎白一世》《朗福鎮》《約翰·亞當斯》等幾部電視劇。
霍伯提到,他當初拍《國王的演講》時可謂阻力重重,“制片公司拒絕我,明星拒絕我,但是我還是拍了,而且用1400萬美元的成本,得到了4.25億美元的票房。作為一個導演,如果一直擔心電影的商業成功,可能就會在外界的壓力下亂了陣腳。現在電影市場的困境是,大家都在想怎麼去賺錢,而不是怎麼去講這個故事。”對於本屆電影節熱議的“唯票房論”,霍伯也談了他的看法,他認為好票房是拍了一個好故事以后的附加價值,不是目的所在。
>>張元
先做好導演再談票房
當這位年輕的導演被問到是否早就料到他的作品會得奧斯卡獎時,霍伯說:“我要是那麼想就太好笑了。也有人告訴過我可能得獎,我當時聽了大笑特笑,覺得太瘋狂了。《國王的演講》是一個非常本土的故事,語言也是當時英國人說話的口音,我沒有想過把它拍得全球化,反而是真實性讓它更國際化了。”他建議中國電影人,“要想在全球獲得成功,就要拍特別中國特色的電影,拍中國當下的事情,民族性的東西可以吸引全世界觀眾。不要以為迎合別人的想象,把中國拍成一個特別奇幻的中國,別人就會喜歡了。”
談到奧斯卡,霍伯認為,奧斯卡是一個對的方向,因為它既重視商業也重視藝術,而把作品的藝術性和商業性結合,正是他所追求的,“我發現中國導演都在講票房,他們創造好藝術的壓力實際上沒有票房的壓力大。”對此,張元抱怨道,他經常遇到很多可笑的事情,“有一些記者張口就跟我談票房,我就反問,老板跟你什麼關系?老板都還沒想這個事呢,你著急什麼?我覺得票房不應該成為影片唯一的衡量標准,首先應該先做一個好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