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最美的時光。黃浦江畔,流光溢彩。
始於1993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今年迎來20歲生日。作為中國唯一的A類國際電影節,也是全球成長最快的電影節,她當之無愧地成為中國、亞洲乃至國際電影藝術與產業的風向標。
20年來,她始終披肝瀝膽,以務實創新的精神,向全世界講述中國的故事,在對話中觸摸世界電影的標杆。
20年來,她始終與中國電影同呼吸、共命運,是中國走向世界的橋梁,也是世界觀察中國的窗口。
上海國際電影節,她的家鄉在中國,她的夢想在世界。
海納百川
上海國際電影節初長成
人們依然記得,1993年的那個初夏,首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閉幕后,當時的上海電影局局長、導演吳貽弓站在燈光漸暗的舞台上,熱淚盈眶。
盡管比歐洲遲滯了半個多世紀,但中國電影人畢竟邁出了第一步——上海國際電影節打開了中國銀幕對外開放的國際空間。“這是中國文藝創作觀念的一大步,中國電影自此踏上了一個新的台階。”電影節首屆評委會主席謝晉曾經如此激動不已。
這是中國的第一個電影節。上海是中國電影的發祥地,在相當長的一段歲月裡,幾乎就是中國電影的代名詞。上海的電影為中國的民族電影工業帶來了最初的繁華,上海也曾經為中國電影長廊奉獻了最豐富的影像。
20年后,曾與謝晉一起擔任第一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評委的美國導演奧利弗·斯通再度抵滬。時光沒有抹去他對於海上光影的美好記憶,“上海國際電影節是一個美麗的電影聚會,東西方文化在此匯聚、碰撞,奇妙而且引人入勝。”
從最初的兩年一屆,到如今的一年一屆﹔從1993年33個國家和地區167部參賽參展影片,到2013年112個國家和地區的1655部影片報名﹔從當年16家制片商設展台,到如今僅項目市場便收到224項報名……一連串數字,記錄了上海電影節的成長軌跡。
“20年的成長,上海國際電影節朝著有鮮明特色和更具影響力的成熟期發展。”導演賈樟柯說,電影節幫助專業人士了解當前國內乃至全球的電影創作、產業走向,提供與海內外專業人士交流的平台,“吸引越來越多電影人相聚此地。”
海納百川的包容度,是上海國際電影節最鮮明的性格。“電影節不懈追求電影創作中國式表達,追求電影產業的國家化渠道,這種追求是電影節立足的品質,也是電影節發展方向。”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組委會副主席、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陳東說。
當然,一個成熟電影節的標志更重要的在於權威性與影響力。英國著名導演湯姆·霍伯憑借奧斯卡獲獎影片《國王的演講》、《悲慘世界》成為當下世界影壇炙手可熱的導演,70后的他出任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評委會主席,足見中國電影乃至中國的世界魅力。
“評委會主席是電影節的一面旗幟,彰顯電影節的權威性。”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組委會執行副主席、秘書長任仲倫感慨,“上海國際電影節是亞洲最具影響力的電影節,我們希望,她在未來能夠躋身世界一流電影節的行列,讓中國的電影形象在世界更鮮亮。”
水滴石穿
專業化讓上海國際電影節卓爾不群
評獎、影展、論壇、市場,是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四大主體活動。
絕大部分參與者都會對上海國際電影節品類繁多的論壇活動印象深刻。20年來,數百場論壇,始終以敏銳的目光和全球化的視野對焦電影脈動。上海國際電影節組委會執行副秘書長傅文霞評價說,電影節論壇發展的10年與中國電影快速發展的10年高度契合,充分印証其“深層的推動和發展作用”。湯姆·霍伯說:“上海國際電影節打動我的,除了不斷發展的中國電影市場的巨大吸引力之外,便是其對電影行業不遺余力的扶持。”
仍有人記得,寧浩、張猛、薛曉璐、徐崢這些中國電影“正在崛起的一代”,最初得到的肯定都是在上海國際電影節,他們曾分別以導演、編劇、演員的身份獲得上海國際電影節的肯定。
上海國際電影節還用心培育觀影市場。每年,電影節總要從世界各地精心挑選數百部影片展映,被影迷們稱為全球電影的盛宴。第十六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正式對外售票首日,主會場上海影城排隊超過50米,不少影迷甚至通宵排隊購票。
“今年長達9小時的知名紀錄片《浩劫》,如果沒有電影節,很難想象能夠和觀眾在大銀幕見面。”賈樟柯說。
“我們能夠看到不同國家和不同語種的電影,是以藝術的角度和方式在呈現他們對於電影的熱愛。”法國著名影評人、電影節評委米歇爾·西蒙評價。
2007年起,上海國際電影節首次獨立開設電影交易市場、項目市場,吸引國際買家和投資人﹔2011年起,上海國際電影節啟動中國經典電影拷貝修復活動……水滴石穿,撐起所有努力與成就的背后,是上海國際電影節獨特的市場化運作機制。
世界上大部分電影節的舉辦都是由國家與地方政府聯合出資,如戛納電影節、柏林電影節有七成資金由政府負責。而上海國際電影節走出了一條不同的市場化運營模式。電影節由專職團隊運作,三成政府資助、七成社會集資,這在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在他們心中,一個健康持續的電影節最重要的還是自身的“造血”能力。
“市場化是上海國際電影節20年最了不起的成就。”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組委會副主席、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局長胡勁軍說,“我們沒法回到政府辦節的模式,不可能說‘媽媽再愛我一次’。”
水漲船高
增強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電影,是造夢的藝術。電影,也是一門世界通用的語言。
然而,由於歷史原因,中國是一個電影文化與電影文化環境相對落后的國家。作為世界電影進入中國最早的平台,上海國際電影節為中國觀眾與國際影片的零距離接觸做出了最積極的貢獻。“我們與中國電影一起成長。”任仲倫說。
中國電影產業持續繁榮發展,讓上海國際電影節比以往更具吸引力和關注度。2006年開始,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始請國際評委擔任金爵獎評委會主席。近年來,世界首映、亞洲首映的影片數量迅速上升。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証明:一個電影節的成長成熟,不僅與一個國家的電影文化密切相聯,還與國家實力休戚與共。“這就是水漲船高的關系。”任仲倫說,“電影節的成長,根本原因還在於中國電影的復興。沒有這樣的水,就沒有電影節的船!”
“不斷發展和繁榮的中國電影越來越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具有20年歷史的上海國際電影節,已經成為世界電影交流和交易的重要平台。”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局長張宏森說,國際電影界對中國電影的重視和矚目,一方面得益於中國電影敘事能力的不斷提高,一方面得益於中國電影市場的不斷壯大。
截至目前,國內的銀幕數已增加到15000塊,上半年電影票房已經突破100億元,作為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中國電影具有全世界不容忽視的潛在力量。
“中國在電影演進的歷史中扮演了重要而迷人的角色。”湯姆·霍伯下了這樣的結論:“到2020年時,這裡或許會成為世界上票房產出最高的市場。在最近10年裡,中國變成了一個巨大的票房市場,而新增銀幕數也不斷刷新紀錄,這在世界上其他地方是難以實現的。”
上海國際電影節就像一個巨大的磁場,吸引更多國際影人由此與中國“牽手”。近幾年,每屆金爵獎的評委多多少少都與中國電影、上海產生了某種聯系。第十四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評委會主席、《雨人》導演巴裡·萊文森,與上影集團合作影片《魔咒鋼琴》﹔第十五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評委會主席、《情人》導演讓·雅克·阿諾與中影集團合作影片《狼圖騰》……
電影夢,也是中國夢——按張宏森的話來說,“寬美和諧的中國文化、哲學、思想、觀點、表達,是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東方文化獨特表達的中國文明樣式,是中國電影敘事的重要資源。”
“應該清醒地看到,努力推動國產電影創作、做大做強本土電影市場,是我們推動中國電影繁榮的堅定不移的道路。”張宏森強調,“我們要積極推動國產電影走向世界, 增加中國文化的影響力和傳播力。這是上海國際電影節的責任所在、價值所在、意義所在。”
《 人民日報 》( 2013年06月21日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