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兒童媒介素養教育在理念上,應超越保護主義,讓兒童學會建設性地享用大眾傳媒﹔注重培養兒童對媒介信息的解讀和批判能力﹔兒童媒介素養教育的最高目標,是讓兒童學會通過媒介發出自己的聲音。在方法上,學校及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可將媒介知識融進相關課程或課外活動﹔傳媒應通過制作多樣化的媒介素養教育節目向兒童普及媒介知識﹔研究者、志願者等社會力量可通過參與式行動的開展培養兒童的參與意識和行動能力。
【關鍵詞】兒童﹔媒介素養﹔參與式行動
在當今媒介化社會,大眾傳媒已成為兒童獲取信息、了解社會的主要工具,並在兒童社會化過程中扮演著愈來愈重要的角色,甚至動搖、瓦解了家庭和學校在兒童社會化中的權威地位。﹝1﹞諸多實証研究亦表明,在一些發達地區和城市,兒童的媒介接觸時間正在接近他們在學校的上課時間,媒介成為他們完成社會化的“第二課堂”。
對兒童開展媒介素養教育,已經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媒介素養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兒童利用媒介為個人生活和學習所用的能力,以及對媒介信息進行理性、批判解讀的能力。本文主要闡述了兒童媒介素養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一、兒童媒介素養教育的理念
(一)超越保護主義,讓兒童學會建設性地享用大眾傳媒。保護主義的媒介素養教育理念源自20世紀30年代的英國。在英國,保護主義理念的擁躉認為,傳媒傳播的信息中,包含大量對社會公眾,特別是對涉世不深的兒童有害的負面信息,媒介素養教育應培養兒童的免疫力,幫助兒童抵制不良信息的影響。在當時的美國,保護主義理念亦站在維護道德的立場,將媒介視為傳播不良信息和誘導失范行徑的罪魁禍首﹝2﹞,呼吁通過媒介素養教育來保護包括兒童青少年在內的社會公眾免受媒介信息的不良影響。在我國,媒介素養教育起步較晚,自上世紀90年代媒介素養教育才開始在內地零星開展。受傳統文化及保護主義的影響,我國關於媒介素養教育的理念中,教導兒童遠離媒介從而保護兒童免受媒介不良影響的觀念亦長期存在。主要表現在:家長限制兒童的媒介接觸時間,甚至不讓兒童接觸媒介﹔對於媒介中兒童難以理解的信息或不適宜兒童接觸的信息,家長沒有向兒童進行闡釋、幫助其理解,而是簡單粗暴地切斷兒童接觸這類信息的途徑﹔忽略兒童在傳播中的主體地位,以成人的知識和經驗取代兒童的真正需求,比如不讓兒童看電視和接觸網絡,認為電視和網絡會影響到兒童的學習,而以書籍代替。
保護主義理念的前提,是將兒童視作易受媒介信息影響的、缺少能動反應的弱者。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指出,我們過去的錯誤在於將兒童看作“一個未來的存在”,在他成為一個社會成員以前,他是無甚價值的,兒童的“現在”沒有被認真地考慮進去。所謂“現在”,就是“兒童能夠按照他們自己的心理需要來生活”﹝3﹞。超越保護主義,將兒童視作獨立的、能動的個體,讓兒童建設性地享用大眾傳媒,應成為兒童媒介素養教育的重要理念。接觸和使用大眾傳媒,是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中規定的“兒童權利”之一。建設性地享用大眾傳媒,對於兒童來說意味著兩個層面的意義:第一,傳媒的各類節目應成為豐富兒童生活、讓兒童充分享受到童年快樂的工具,而不是剝奪兒童的童真,使其快速成人化的工具﹔第二,成人的知識與經驗可以用來指導兒童使用傳媒並幫助他們形成自己的意見,但不能強加或灌輸給兒童。
(二)注重培養兒童對媒介信息的解讀和批判能力。媒介已經成為兒童成長的重要環境之一,媒介信息已經成為兒童了解世界、作出判斷、付諸行動的重要依據。在這樣的現實情境下,培養兒童對媒介信息的解讀和批判能力,應成為兒童媒介素養教育的重要內容。具體而言,這種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內容:1.能夠從浩如煙海的媒介信息中選擇出所需要的信息,而不是沉迷於信息的海洋不知所從﹔2.能夠區別媒介文本所建構的“媒介真實”與“現實真實”之間的差異﹔3.能夠對媒介信息真偽及其隱藏的價值觀念進行理性判斷並作出批判性解讀。
從學會利用媒介為個人生活和學習所用,到理性解讀媒介信息和批判性對待媒介信息,意味著媒介素養更進了一步。作為現代社會公民必備的素質之一,培養兒童理性解讀媒介信息和批判性對待媒介信息的能力,亦是培養他們成長為現代社會合格公民的必需。
(三)教育的最高目標是讓兒童學會通過媒介發出自己的聲音。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第12條和第13條對兒童的“發表權”進行了如下規定:“締約國應確保有主見能力的兒童有權對影響到其本人的一切事項自由發表自己的意見,對兒童的意見應按照其年齡和成熟程度給予適當的看待。”“兒童有自由發表言論的權利,此項權利應包括通過口頭、書面或印刷、藝術形式或兒童所選擇的任何其他媒介,尋求、接受和傳遞各種信息和思想的自由,而不論國界。”﹝4﹞但在當前,兒童往往被作為成人活動的裝飾品而出現。例如在一些慶典上,兒童被要求向領導或模范獻花﹔在一些有關兒童的活動中,按照成人的授意對著鏡頭說出一些慷慨陳詞。兒童雖然在媒體上出現了,但他們仍是沉默的,他們的想法和真實的聲音並未得到表達。
媒介素養教育的最高目標,是培養兒童的參與意識和表達能力,讓他們學會通過媒介發出自己的聲音。James與Prout曾指出:“兒童作為社會行動者,他們的行為也會成為引發社會變革的力量。”﹝5﹞當兒童學會了通過媒介表達想法和發出聲音時,他們的參與意識和表達能力得到激發﹔更進一步地通過參與媒介,兒童獲得自尊和自信,增強自身行動能力,從而成長為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的優質公民。
二、兒童媒介素養教育的方法
(一)學校:將媒介知識融進相關課程或課外活動中。早在上世紀70年代,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夏威夷、紐約等州就將媒介素養教育納入1—9年級的課程體系之中,或以獨立課程的形式開設,或將媒介知識融進相關課程之中。﹝6﹞
在我國,當前媒介素養教育尚未成熟,且中小學課程設置已經非常繁多,單獨設立媒介素養教育課程不太現實,在此情況下,筆者認為將媒介素養教育融入相關課程,不失為一種靈活而有效的做法。如:可將媒介素養教育融入語文、科學、品德與社會等課程的教學中,或者跳出課堂教學的局限,將課外活動與媒介素養教育結合起來,通過板報、校園廣播、自拍音頻視頻節目等課外活動,通過這些課外活動培養兒童的媒介技能和媒介參與能力。
(二)傳媒:制作多樣化的媒介素養教育節目。台灣的公共電視台曾於2001年制作了面向10—14歲兒童的媒介素養教育系列節目《別小看我》,將各節目單元設計成“在做中學”課程,讓兒童以“親身體驗”的方式探討其生活經驗中的媒介現象與話題,深受台灣兒童的喜愛。《別小看我》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如解讀媒介信息、認識廣告說服技巧、知曉新聞消息來源及守門人角色等,節目組還帶領兒童探索各種媒體節目的“幕后”,兼具教育性和娛樂性。在內地,尚未有傳媒制作專門的媒介素養教育節目,一些電視台少兒頻道播出的節目中,會有零星的媒介知識融入。如中央電視台少兒頻道播出的節目中,偶爾會涉及如何正確使用網絡和正確看電視的內容,但多是站在保護主義的立場,指導兒童如何免受媒介不良信息的傷害。通過開辦多樣化的媒介素養教育節目,向兒童普及媒介知識,引導他們理性、批判地處理媒介信息,並為兒童了解和參與媒介信息的生產提供機會,應是兒童媒介(頻道等)參與媒介素養教育的不二選擇。
(三)社會力量:通過參與式行動培養兒童的行動能力。在近些年的兒童媒介素養教育實踐中,諸多研究者對媒介素養教育的方法進行了反思,認為媒介素養教育不是向兒童傳授所謂正確的知識,而是通過教育使兒童重獲被剝奪的權利。據此,有研究者提出,媒介素養教育不是要傳授給兒童一種正確的價值觀和所謂的精英品位,而是要幫助他們發展形成自己意見的能力。要達到這樣的目的,就要變“灌輸式”為“賦權式”,使用參與式的學習方法。[7]發展傳播學中,以充分尊重研究對象的本土知識與地方經驗、動員研究對象與研究人員一起參與到行動中,使研究對象通過親身參與獲得知識及技能的參與式行動法(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PAR)為兒童媒介素養教育提供了新視角。參與式行動的最終目標是“賦權”,即通過參與每一個環節的決策,使兒童重建對自身知識與能力的自信,增強行動能力。這與媒介素養教育的最終目標是一致的。事實上,近些年國內一些研究者在兒童媒介素養教育實踐中已經開始嘗試運用參與式方法。如2006年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合作開展的“傾聽兒童心聲”項目﹔2008—2009年,中國傳媒大學張潔等研究者在北京市東城區黑芝麻胡同小學開展的“媒介素養教育實驗”課程等。面向兒童的參與式媒介素養教育行動需要包括研究者、志願者、公益組織、政府部門在內的社會各界力量的通力協作。研究者的角色是制訂活動方案、活動內容,志願者與公益組織負責行動的具體執行,政府部門可通過行政力量為兒童的媒介素養教育提供政策支持。
[本文為2012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農村留守兒童媒介使用與媒介素養教育研究”(12CXW027)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為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博士)
參考文獻:
﹝1﹞倪琳.迷失在媒介圖景叢林中的孩子——一份來自上海三至五年級小學生媒介素養的報告[A],和諧社會建設與青少年發展研究報告——第三屆中國青少年發展論壇暨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優秀論文集[C],2007年11月.
﹝2﹞Buckingham,D.(1998),Media Education in the UK: Moving Beyond Protectionism[J].Journal of Connmnication,48(1):33-43.
﹝3﹞蒙台梭利.兒童教育[A],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系、杭州大學教育系編譯:現代西方資產階級流派論著選[C],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90-91.
﹝4﹞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R],1989年11月20日第44屆聯合國大會通過.
﹝5﹞James,A. and Prout,A.(eds).Constructing and reconstructing Childhood[M],London:Falmer Press,1997,p27.
﹝6﹞陳曉慧,袁磊.美國中小學媒介素養教育的現狀及啟示[J].中國電化教育,2010(9).
﹝7﹞陳韜文,陸曄,卜衛,等.學術對談:媒介素養的國際發展與本土經驗[J].傳播與社會學刊,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