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內地票房已破100億 國產中小成本電影逆襲--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最新資訊

2013年內地票房已破100億 國產中小成本電影逆襲

2013年06月26日08:20    來源:西安晚報    手機看新聞

  《生化危機5:懲罰》劇照

  《鋼鐵俠3》以7.5億元登上進口片票房榜首位

  《被解救的姜戈》劇照

  不到半年時間,內地票房就超過100億!今年上半年,中國電影票房繼續高歌猛進,截至6月19日,電影票房已超過100億元人民幣大關,而去年這個數字是在8月份才突破。盤點票房,最讓人欣喜的是國產片成了市場主角,《泰囧》《西游·降魔篇》均過12億,《鋼鐵俠3》以7.5億元登上進口片票房榜首位。 國產片票房高達62%,周星馳的《西游·降魔篇》在成為第一季度票房冠軍后,上半年依然獨佔鰲頭。不過,面對大幅度上漲的票房數字,電影市場仍有不少堪憂的問題。

  國產片票房大幅上漲

  2012年,中國電影全年總票房達到170.73億元,其中進口片份額佔到52%,《碟中諜4》《3D泰坦尼克號》等一度令國產片成為炮灰。去年五一檔前后,一批青年導演集體對抗好萊塢,最終以失敗而告終。而今年上半年,國產電影算是揚眉吐氣了。

  從去年年底開始,國產片一路凱歌,《泰囧》《十二生肖》《西游·降魔篇》的票房屢破紀錄,《致青春》《北京遇上西雅圖》《中國合伙人》等片以超過5億元的票房攀進排行榜前列,而上半年唯一過5億元的好萊塢片是《鋼鐵俠3》。

  從目前取得的100億票房來看,國產片總票房佔比高達62%。《北京遇上西雅圖》打敗《虎膽龍威5》《生化危機5:懲罰》等好萊塢進口大片,《致青春》的表現能與《鋼鐵俠3》這樣的超級大片相抗衡,來勢洶洶的《被解救的姜戈》經過停映事件后無力回天,好萊虎的威力相比而言暗淡了許多。

  中小成本電影逆襲

  去年年底,在賀歲檔的票房博弈中,小成本制作的影片《泰囧》脫穎而出。今年上半年中小成本影片仍不斷上演票房奇跡:3月有《北京遇上西雅圖》,4月有《致青春》,5月有《中國合伙人》。與之對應的是,一些題材相對沉重的大片如《毒戰》《忠烈楊家將》的票房卻達不到預期表現,遠不及同檔期上映的中小成本電影。

  導演陳可辛在西安宣傳《中國合伙人》時還提出了“十年大片時代結束”的概念,他認為中國的大片時代從2002年的《英雄》開始,到2012年的《泰囧》結束。導演何平近日出席上影節論壇時直言,中國電影要走出去必須拍高質量大片,“小成本影片不是中國電影的未來,而且由於今年中小成本影片屢屢跑出黑馬,許多投資人以‘賭馬’心態批量跟風生產。”

  華誼兄弟總裁王中磊認為,中小成本電影豐富了市場,但還不是主流,更不能代表全部,“每次中小成本電影取得成功都會給整個行業帶來非常大的推動力和生命力,也給新導演、新演員帶來了機會,但國產大片確實在行業當中發揮了行業標准的作用。中國電影市場可以容納很多商業大片,也需要各種高品質的大片去創造更大的市場。” 記者 曾世湘

  相關新聞

  高票房背后有隱憂

  今年上半年,中小成本電影確實逆襲了一回,在電影市場上贏得一席之地,打破了國內市場以往“中小成本電影一上映就成炮灰”的慣例。然而,讓人擔憂的是:在這票房數字大幅上漲的背后還存有一些問題。

  問題一

  好票房成營銷話題

  隨著好萊塢大片《超人:鋼鐵之軀》6月20日在內地登陸排片超過41%的強勢開局,暑期檔的銀幕大戰拉開帷幕,國產片也將與暑期檔的進口大片正面展開PK。記者注意到,國內市場在獲得高票房的同時,國產片現狀依然不能過於樂觀:畢竟賺錢的只是極少數,大部分國產片依然屬於質量不高、定位不清、取名不當等類型,最終上映難免淒涼收場。

  內地票房雖然數字增長迅猛,但需要避免經濟泡沫,電影人更需要保持清醒。華誼兄弟總裁王中磊認為,現在中國電影處於成長期,紀錄一定會不斷刷新。“全世界僅中國所獨有的現象,就是電影處在發展期,再過幾年,電影票房數字被打破會變成一個有趣的事情,而現在更多的人是把好票房跟破紀錄當成營銷的話題,今年出現《富春山居圖》的好票房和爛口碑尤其值得電影人警醒。”

  問題二

  同題材被過度消費

  隨著網絡小說的走紅,以青春為題材的電影已經成為近幾年電影界的賺錢法寶。青春類題材花費少,回報高,僅今年上半年就有《甜蜜18歲》《大野狼與小綿羊的愛情》《檸檬》《分手合約》《逆光飛翔》《全城高考》等十幾部青春電影上映。從《失戀33天》《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以及趙薇的《致青春》的高票房,青春成為電影行業的新生代“能源”。而即將上映的郭敬明執導的《小時代》也被市場普遍看好,再加上郭敬明個人的粉絲力量更是不容小看。

  不得不承認,年輕人目前已經是電影市場消費的主體,因此他們的口味也變成了市場的風向標。有業界人士認為,“青春題材”消費過度也容易讓觀眾失去興趣。與港台地區相比,國內青春題材電影曾長期與大銀幕無緣,如今終於有了成長的契機更需要良性培育。如果還是過度消費“青春”,最終的結果也隻能是“英年早逝”。(記者 曾世湘)

分享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