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型年播欄目是一種中國特色的電視欄目類型,已經成為國家話語表達、民族文化傳播的主流平台。本文通過探析央視著名欄目《感動中國》基於不同類別的具體節目而構建的多重媒介鏡像以及由此而生發的多維輿論導向,總結了大型年播欄目打造中華文化典型、形成巨大影響力的基本傳播規律。
【關鍵詞】大型年播欄目﹔感動中國﹔媒介鏡像﹔輿論導向
本文探討的大型年播欄目,指的是一種類型化、欄目化、年度化的大型電視節目,它一年一度於某一特定日子以晚會節目形式把年度性典型內容串聯在一起集中播出,具有固定的欄目名稱、固定的欄目宗旨、固定的播出時間和時長。它是一種中國特色的欄目類型,肇始於1983年央視《春節聯歡晚會》,目前在央視已經發展成為大型年播欄目系列(包括娛樂類如各種春晚和新聞類如《感動中國》《“3•15”晚會》等),並有向省市級電視台蔓延的趨勢。多年來,以央視系列欄目為代表的大型年播欄目在媒介議程設置、社會輿論引導、民族共識形成等方面作用顯著,該類型欄目已經成為國家話語表達、民族文化傳播的主流平台,如《春節聯歡晚會》“已經成為中國新的文化現象和民俗習慣”﹝1﹞,《感動中國》已經成為“一部讓整個民族為之動容的年度精神史詩”﹝2﹞,《中國經濟年度人物》已經成為“大國崛起的時代標本”﹝3﹞,等等。
筆者認為,大型年播欄目的地位及影響,來源於其具體欄目的節目所構建的媒介鏡像體系,系列媒介鏡像是該類型欄目設置議程、引導輿論、達成共識的基本憑借。30多年來,以央視系列欄目為代表的該類型欄目構建了復雜的多重的媒介鏡像體系,從不同維度對社會輿論產生導向作用,影響巨大。本文嘗試以《感動中國》為例探討其多重媒介鏡像和多維輿論導向以及二者關系,並在此基礎上總結大型年播欄目打造中華文化典型,形成巨大影響力的基本傳播規律。
《感動中國》的多重媒介鏡像分析
CCTV的《感動中國》是一個以“找好人”和“評選讓人感動的年度新聞人物”為主旨﹝4﹞的大型年播欄目。自2003年播出以來,該欄目“始終以鞏固共同思想基礎、凝聚民族精神力量、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己任,堅持鮮明的價值導向,彰顯深切的人文關懷”,致力於“梳理一年重大事件,發掘人物精神內涵”,成為“記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年度發展報告”和“給人以力量,給人以鼓舞”的主旋律精神品牌。﹝5﹞自2002至2012年度共11年,總共有122個獎項(其中個人獎98項,2人或2人以上團隊獎24項)的獲獎人物通過欄目走進了人們的精神世界﹔其以龐大的獲獎人物群體為中心的節目群落,構建了復雜的多重交叉的媒介鏡像體系。
系列人物鏡像的類型性分析
一方面,《感動中國》節目構建了類別分明、含義清晰的獲獎人物媒介鏡像系列。如果按照人物成分來劃分,其獲獎人物鏡像大致可以劃分為以下六種類型:
第一種,普通人鏡像。普通人是指崗位平凡且處於社會較低階層的個體,或由普通個體組成的集體,或成分復雜但以普通個體為主的民眾集合體。計有:礦工張前東,三峽移民(2002)﹔孝子田世國(普通律師),支教者徐本禹(2004)﹔農民工魏青剛,赤腳醫生李春燕,哥哥洪戰輝(大學生),退休工人陳健,郵遞員王順友,青藏鐵路建設者(2005)﹔少年黃舸,農村婦女林秀貞,微塵(2006)﹔普通醫生陳曉蘭,退休工人謝延信(2007)﹔唐山十三農民兄弟,支教者李桂林、陸建芬(夫婦),工人韓惠民,全體中國人(2008)﹔退休工人朱邦月,家庭婦女阿力馬洪,小學教師李靈,媽媽陳玉蓉(會計),農民張正祥,長江大學見義勇為大學生集體(2009)﹔工人郭明義,中學教師王茂華和農民譚良才,洗腳妹劉麗,K165次列車乘務組,中國志願者(2010)﹔教師胡忠、謝曉君(夫婦),小販阿裡木,孝女孟佩杰(大學生),白領吳菊萍,三輪車夫白方禮們(2011)﹔中學教師陳斌強,中學教師張麗莉,小學生何玥,農村婦女高淑珍,台灣老兵高秉涵,村醫周月華及其丈夫艾起(2012)。
第二種,軍警鏡像。軍警是指我國武裝力量和公安隊伍及其所屬機構的在職或離退休人員。計有:派出所原教導員趙新民(2002)﹔航天員楊利偉,衡陽武警消防兵(2003)﹔特級試飛員梁萬俊,縣公安局局長任長霞,緝毒支隊長明正彬(2004)﹔原二炮基地司令員、少將楊業功,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2005)﹔武警副政委丁曉兵,外科主任華益慰,排爆專家王百姓,紅軍(2006)﹔正團職飛行員李劍英,中尉孟祥斌,教授方永剛,二級警司羅映珍(2007)﹔士官學員武文斌,武警少校李隆﹔神七航天員(2008)﹔原中央軍委顧問卓琳(2009)﹔武警中尉王偉,上士何祥美,看守所民警孫炎明,八位維和英烈(2010)﹔院士吳孟超,公安部副部長劉金國(2011)﹔少將、院士林俊德,專業技術大校李文波,公安部湄公河“105案”專案組(2012)。
第三種,專家鏡像。專家是指在科學教育領域造詣很高並取得杰出成就的人士。計有:社會活動家王選,研究員劉姝威,院士黃昆(2002)﹔院士鐘南山,醫生高耀潔教授,日本律師尾山宏,文學家巴金(2003)﹔院士袁隆平,醫生桂希恩教授(2004)﹔院士黃伯雲(2005)﹔院士葉篤正,教授季羨林,“藍領專家”孔祥瑞(2006)﹔院士錢學森,香港教育專家鐘期榮、胡洪烈夫婦,心靈教育專家李麗,院士閔恩澤,嫦娥團隊(2007)﹔航海家翟墨,德國盲文專家坦貝肯,院士宋文驄(2009)﹔院士錢偉長,主任醫師王萬青(2010)﹔院士朱光亞,台灣特殊教育專家張平宜(2011)﹔研究員羅陽(2012)。
第四種,干部鏡像。干部是指各級黨委和政府的現任干部或離退休干部。計有:原省委副書記鄭培民,村支書張榮鎖(2002)﹔村支書阿西木,市紀檢委副書記梁雨潤(2003)﹔原省委常委牛玉儒,“大使”孫必干(2004)﹔縣長經大忠(2008)﹔村委書記沈浩(2009)﹔村社長才哇(2010)﹔原地委書記楊善洲(2011)﹔縣人社局副局長陳家順(2012)。
第五種,明星鏡像。明星是指在演藝、體育領域取得杰出成就的知名人士。計有:姚明,濮存昕(2002)﹔陳忠和,成龍(2003)﹔劉翔,中國女排(2004)﹔叢飛,邰麗華(2005)﹔金晶,張藝謀奧運團隊,吉吉(2008)﹔劉偉(2011)。
第六種,商人鏡像。商人是指從事工商業生產經營的人士。計有:海爾集團CEO張瑞敏(2002)﹔香港實業家霍英東(2006)﹔小建筑商孫水林、孫東林(2010)。
由以上列舉可見:第一,在122個獎項中,普通人、軍警、專家、干部、明星、商人獲獎分別為41項(佔33.6%)、29項(佔23.8%)、26項(佔21.3%)、11項(佔9.0%)、12項(佔9.8%)、3項(佔2.5%)﹔前三者獲獎份額均分別超過20%(是后三者任一類別獲獎份額的2倍以上)且相加約佔獎項總數的79%,是獲獎人物群體的多數類別,后三者獲獎份額均不到10%且相加隻佔總數的約21%,是其中的少數類別。第二,三個多數類別獲獎者幾乎貫穿始終(普通人2003年空缺、軍警無一年空缺、專家2008年空缺),為基本類別﹔三個少數類別獲獎者或者零散出現在部分年度,或者出現多年的獲獎空缺,為非基本類別。第三,普通人、軍警、專家三大類別獲獎人物鏡像,構成欄目系列媒介鏡像之基本鏡像。
系列人物鏡像的多重性分析
另外,由於獲獎人物的具體身份和獲獎原因的千差萬別,在基本鏡像的基礎上,《感動中國》所構建的系列媒介鏡像還呈現以下幾種面相:
一是共產黨人鏡像。共產黨人是獲獎人物群體的核心鏡像:122個獎項中完全由非黨員獲得的隻有36項,不足30%﹔獲獎者獲獎時身份全部為黨員的有68項,加上大部分集體獎與黨員密切相關,約70%的獎項由黨員個人或以黨員為主的集體獲得﹔此外,許多獲獎者獲獎時身份是非黨員,但后來入了黨,如魏青剛、金晶、孫東林等。就欄目鏡像的意識形態選擇取向而言,作為中國社會中流砥柱的共產黨人當仁不讓地佔據了獲獎人物群體的核心地位。
二是科教人物鏡像。科教人物是獲獎人物群體的主導鏡像:獎項中共有57項獲獎人物的事跡與科教興國命題密切相關,約佔獎項總數的47%﹔除以12名院士為代表的各類科教工作者之外,其他如霍英東、郭明義、白方禮等許多從事其他行業者,甚至像艾起這樣的村醫丈夫,都為科教興國事業做出了特殊貢獻,成為科教人物鏡像的組成部分。在五花八門的獲獎理由中,撇開共同的道德模范作用不談,就欄目鏡像的事業選擇取向而言,科教人物成為欄目報道的主要對象。
三是“小人物”鏡像。眾多的“小人物”構成了獲獎人物群體的主體鏡像:共有54個獎項頒發給了普通人、基層干部、小建筑商、普通軍警等“小人物”,約佔全部獎項的44%。在總體社會系統中,他們或崗位平凡、或職級低下、或缺乏名望,甚至以上數者兼而有之。與“大人物”相比,“小人物”天然個人能量小、社會貢獻有限。但是,作為一個具有共同特點的較大的社會結構,他們佔據了將近一半的獲獎份額,構成了該群體中與眾多的“大人物”並列的另一主體。
四是逝者鏡像。為數不少的逝者構成了獲獎人物群體的特色鏡像:共有25個獎項其全部或主要獲獎者已逝世,約佔獎項總數的21%,每年度都至少有一個獎項頒發給逝者或以逝者為主的團隊,有的年度多達3項(2006、2009、2011、2012年度)乃至4項(2010年度)。中央電視台每年一度用隆重的新聞晚會典禮為過去一年內去世的、其生平事跡足以感動整個國家和民族的人樹碑立傳,恐怕是世界電視史上的一大特色。
《感動中國》的獲獎人物往往具有多重身份、折射多重鏡像。以2012年度的獲獎者羅陽為例,他同時兼具專家、黨員、逝者等身份,其媒介鏡像折射出包含基本鏡像、核心鏡像、主導鏡像和特色鏡像等在內的復雜狀況。《感動中國》所形成的多重媒介鏡像,反映了國家話語系統、精英話語系統和大眾話語系統的合力作用,是多維話語系統競爭和共生的結果。
《感動中國》的多維輿論導向分析
獲獎人物群體所構建的多重的復雜的媒介鏡像體系,是《感動中國》進行輿論引導的物質基礎。正如德謨克利特所言,“感覺和思想是由鑽進我們身體之中的影像產生的”﹝5﹞,透過獲獎人物群體所形成的多重媒介鏡像,受眾可以以不同身份、從不同角度觀照社會和自己,而這些媒介鏡像也會作為一種客觀存在,從不同方位和層面持續觀照受眾和社會。在媒介鏡像、觀眾、社會三者的相互觀照中,受眾會受到感染,欄目的社會影響會不斷發酵,從而形成鮮明而多維度的輿論導向。
一是基本鏡像的導向。普通人、軍警和專家三大類別的獲獎人物,構成欄目的基本鏡像,成為支撐社會主義大廈的三根巨大脊梁。三大類別佔獲獎份額的絕大多數表明:在社會轉型期的中國,能成為魯迅筆下“埋頭苦干”“拼命硬干”“為民請命”“舍身求法”式的“中國的脊梁”的人,更多的是在平凡的崗位上勞作的普通民眾、保家衛國的軍警和致力於發展“第一生產力”的知識分子,他們是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三股基本力量﹔在總體的社會系統中,他們的精神面貌是我國主要人群的基本精神面貌。
二是核心鏡像的導向。欄目廣泛報道各類別獲獎共產黨員的先進事跡和精神,如專家鐘南山的“人生准則和職業操守”、干部鄭培民的“身居高位而心系百姓”、明星劉翔的“不斷超越”、商人張瑞敏的“創新與開拓”、普通人張麗莉的“人生最美的一課”、軍人李文波的“二十年堅守”等等,讓鮮活的足以讓人平心靜氣思考人生意義的事實與社會大變革中的喧囂和浮躁形成鮮明的對比。核心鏡像表明:共產黨人是國家建設的核心力量,其追求和信仰構成中國社會的核心追求和信仰,其事跡和精神是欄目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要精髓。
三是主導鏡像的導向。對獲獎人物與科教興國事業相關的事跡和精神進行深入挖掘,如氣象學家葉篤正的“讓外國人同我們接軌”、航天員楊利偉的“中華民族飛天的夢想”、助學者叢飛的“不惜向生命借貸”、支教者徐本禹的“一己之外的理想主義和沖動激情”、工人孔祥瑞的“150項革新”、農村婦女高淑珍的“粗糙的手支起課桌”等等,使欄目的敘事框架顯得宏大而壯闊。以科教人物為主導鏡像,給科教興國戰略以充分的展現空間,把欄目的敘事納入以國家發展和民族命運為基本命題的總體框架之內,是欄目的主要輿論導向。
四是主體鏡像的導向。眾多的“小人物”在接近性方面與民眾有著千絲萬縷的“血緣關系”,是社會核心價值觀與民眾嫁接的千百道橋梁。從2002年度的4項(張榮鎖、張前東、趙新民、三峽移民),到2012年度的7項(陳斌強、何玥、陳家順、高淑珍、張麗莉、高秉涵、周月華艾起夫婦),11年來“小人物”一直是獲獎人物群體的主體之一,近年還呈現出越來越被重視的態勢。不斷積小流而成滄海,讓“小人物”身上匯聚的人間溫情、民間道德和職業精神成為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核,是欄目的另一重要輿論導向。
五是特色鏡像的導向。欄目非常重視挖掘逝者給生者帶來的感動,如牛玉儒的“孺子牛”、霍英東的“赤子之心”、卓琳的“歷盡滄桑絕不動搖”、孫水林的“為尊嚴承諾”、楊善洲的“老驥伏櫪”、白方禮們的“愛”、林俊德的“以智殉國”、何玥的“平凡善舉”等等。眾多逝者的感人事跡和精神,成為欄目引導輿論的一條特別線索。為逝者樹碑立傳,在“視死如生”的中華民族文化大環境中,能產生一種獨特的輿論引導效果,“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對活著的人而言,這難免有某種程度的激勵作用並可能產生某種微妙的心理預期。
值得注意的是,獲獎人物無論屬於何種類別、構成何種鏡像、可以產生何種維度的輿論導向,其感人事跡和精神,都不同程度地與年度重大事件或時代重大話題相關聯,能及時反映時代精神的主要年度特征和年度輿論導向的基本線索。結合多年的獲獎人物,可以描繪一部恢弘的國家級別的時代精神發展簡史:從三峽移民十周年到紅軍長征勝利七十周年,從“奧運中國年”到“航母下海元年”,等等,重大歷史事件及其人物精神在欄目中脈絡清晰,“國家符號”成為節目表達中的主題性符號。﹝6﹞循此脈絡和符號進行傳播,《感動中國》“成為國家級別的公共媒介事件”,“具備了國家乃至中華民族的含義”,“產生一般節目難以產生的巨大影響”。﹝6﹞
《感動中國》對大型年播欄目傳播的啟示意義
通過塑造與年度特征緊密結合的“時代的先鋒”系列,《感動中國》在引導社會輿論、構建核心價值體系、傳播民族文化方面作用巨大,得到中央領導、專家學者和廣大觀眾的廣泛認可。探析該欄目的多重媒介鏡像與多維輿論導向及二者的關系,可以至少得出三個方面對大型年播欄目傳播的啟示:
大型年播欄目的立身之本,是精心打造特定領域的文化典型。作為由高端媒介平台隆重播出的年度性大型儀典,大型年播欄目傳播中華文化的責任與生俱來。因此,全力打造某具體領域內以年度為代表的精英、具有風向標作用的中華文化典型,如《感動中國》的道德標兵、《中國經濟年度人物》的經濟標兵、《體壇風雲人物》的體育標兵、《春節聯歡晚會》的文藝典型、《“3•15”晚會》的反面商業典型等,既是大型年播欄目的基本生存之道,亦是其核心競爭力之所在。
大型年播欄目打造文化典型、產生巨大影響的關鍵,是構建基於具體節目的媒介鏡像體系。首先,體系的構建基礎,是欄目長期形成的“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可以劃分為不同類別的具體節目鏡像,該節目鏡像應因欄目的不同而具備相應的領域特色、類型特色和年度特色,並為廣大觀眾所喜聞樂見﹔其次,體系的上層建筑,是可以依其地位和作用歸類為基本鏡像、核心鏡像、主導鏡像、主體鏡像、特色鏡像等在內的系列鏡像,該系列鏡像因具體節目的豐富多彩而顯得多重交叉,能夠從不同方位和層面與受眾和社會進行相互觀照,從而產生多維多義的輿論導向。
大型年播欄目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是多重維度話語的綜合和合理表達。該類型欄目的多重媒介鏡像和多維輿論導向,是多維話語系統競爭和共生的結果。綜合反映國家話語、精英話語和大眾話語的需求並合理表達之,使欄目所構建的媒介鏡像體系既能夠得到主流意識形態的容納和肯定,也能夠得到廣大民眾的圍觀和傳播,還能夠得到眾多專家學者的關注和推廣,是大型年播欄目作為中國特色的電視欄目應有的面貌和品格。
﹝本文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關系視角下的全媒體新聞模式研究”(10YJC860031)和“當代媒介轉型中的傳播規范問題研究”(10YJE860002)的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廣東商學院人文與傳播學院)
參考文獻:
﹝1﹞趙玉明,王福順.廣播電視辭典﹝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9:133.
﹝2﹞胡佔凡.給人以力量 給人以鼓舞——《感動中國》的10年回眸與啟示﹝N﹞.人民日報,2012-02-03.
﹝3﹞中央電視台財經頻道.中國力量﹝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11:27.
﹝4﹞劉凱.感動的力量﹝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2:6.
﹝5﹞王淑波,賀傳勝.淺議媒介鏡像中的社會扭曲﹝J﹞.山東工商學院學報,2004(4).
﹝6﹞莫繼嚴,麥尚文.新聞儀典•公眾性格•國家符號——《感動中國》影響力生成機制探析﹝J﹞.電視研究,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