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評估,在整個電視節目評估體系中是首要且必不可少的一環,也可以叫節目播前評估系統。可以說,節目播后評估是節目播前評估的延伸,播前評估是播后評估的一個基准值,是節目運作目標的事前預測。在電視節目評估體系中,播前評估並非簡單的“防患於未然”,或者防止質量不高的廣播電視節目出現在屏幕上,沒有播前評估,節目創作不僅沒有目標,而且會造成大量模仿或被模仿節目的產生,從而造成電視節目資源的浪費。從這個意義上說,隻有具備研發評估這一播前評估系統的節目評估體系,體例上才稱得上完整。但實際上,國內目前一些廣播電視媒體實施的節目評估體系主要針對節目生產或播出之后,也被稱為“馬后炮”評估,雖有必要,但遠遠不夠。
一、電視節目研發系統評估指標的選擇依據
節目研發的過程實質上是一個節目精確定位的過程。通過節目定位,辨別節目的特定受眾與關鍵客戶,並由此制定出節目的目標及其實現細則。研發評估中“目標”的設定和考量是整個廣播電視節目評估體系的准繩,是制作評估系統的依據所在,也是節目購銷評估、傳播效果評估和品牌評估的參考標准。現代評估方法多以“目標”為中心,即根據具體工作中的職責建立起配套的特定目標,用以衡量實際績效的達到程度。目標具有多項顯著功能:目標是組織努力的方向﹔目標是激勵組織成員的工具﹔目標是分工與控制的基礎﹔目標是管理科學的依據。廣播電視節目研發評估系統中的目標設立,不僅可以用來檢查節目先期策劃,為節目的生產制作質量把關,還可以用來評估其后期運營的可行性,並對其“終極價值”施加作用和影響。
(一)節目研發系統的特點
研發系統在整個評估體系中的前置性決定了其具有全面性和全員性的特點。此外,作為一個獨立的子系統,其必然具備系統性的特點。
1.系統性
節目研發評估系統是節目生產經營和科學管理過程中首先需要涉及的環節。作為電視節目評估體系的子系統,節目研發評估系統本身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系統,對其他子系統有指導作用。這種相對獨立的系統化,包含的意義是從節目研發內容的系統化轉化為節目研發指標的系統化。
2.全面性
這裡的全面性主要是指電視節目研發評估系統包含對節目生產經營乃至效益的全過程的預估。它要對節目生產經營整個價值鏈中所涉及的一切組織和一切環節進行預估,包括總體的綜合性預估指標和具體的專業性預估指標,借以實現對電視節目全過程的管理。
節目研發評估系統的全面性體現在其所構建的指標系統中,包括節目總體規劃、節目制作、節目購銷、節目播出、節目品牌等方面的內容。這也構成了節目研發評估系統的總體框架。它與節目生產經營的各個相關組織都發生關系,包括節目生產經營全過程的各個環節。因為,在節目評估體系的所有子系統中,節目研發評估系統處於最基礎、最重要的上游地位。節目研發評估系統的科學性,與后期的節目制作、節目播出、節目品牌傳播等環節關系密切。
3.全員性
研發評估系統將涉及節目生產經營各個環節的所有參與人員,具有統籌性。在總體規劃的指導下,使節目生產經營的每一個環節都具有相應的目標,並且嚴格地按照計劃辦事。例如,設立主題、題材、節目形態、制作方式等指標,主要是為節目制作部門與人員設立目標,每一位參與的人員對目標都要做到心中有數,這樣在節目的制作階段,才能按照研發評估的目標去完成任務,從而保証“差節目”不會被制作出來。
(二)節目研發評估系統指標設立的基本原則
1.整體性原則
廣播電視節目,歸根到底是要滿足整個社會和人民對文化娛樂以及信息、教育的需求,同時,要有凝聚社會價值共識,促進社會科學、和諧發展的功能。因此,研發評估系統的指標設立,要有全局觀念和整體觀念以及平衡意識,避免過度追求單一指標的效應。
2.可行性原則
節目研發評估系統指標的設立要符合客觀的國情民情和節目市場的規律,克服各種不切實際的假大空設想和盲目性指標。這就需要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設立科學可行的預測目標,制定出合理的評估指標系統,避免人力、物力、財力和廣播電視播出資源的浪費。
3.彈性原則
彈性原則是一種全面的綜合平衡。社會需要和環境條件是瞬息萬變的,在前置的節目研發評估時,完全預見所有情況是不可能的。因此,節目研發需要留有適當余地,一旦情況出現變化,可以及時調整,以保証節目生產經營全過程的主動性和靈活性。
二、電視節目研發評估指標系統的構建
節目研發評估階段主要是論証節目的潛在價值或可行性,涉及的指標包括主題、題材、節目形態、潛在受眾、制作方式、財務模式、盈虧平衡點、成長性、增值性和創新性等。
(一)主題
所謂主題,就是電視節目所蘊含的中心思想,是節目的主旨和靈魂。
電視節目反映或表達的主題在社會中影響力的大小和受關注程度的高低,對節目播出后的收視率和節目一系列價值的深度開發起到決定性的預測作用。
這一指標的內容主要包括:節目主題是否具備顯著性﹔其所反映的內容在相應社會群體中是否能夠產生強烈的認同感﹔所報道的事件與人物是否被受眾所知曉﹔內容的時效性強弱﹔是否能使受眾產生新鮮感﹔等等。
(二)題材
題材,是指構成電視節目內容的一組完整的生活現象。它一般由人物、環境、情節這三個要素組成。在節目題材日益同質化的今天,以何種題材去反映主題是評判廣播電視節目質量優劣的重要標准之一。
節目題材擁有獨特的組織密碼和運行規律,不同的組合與運用方式,會使制作出來的節目產生大相徑庭的市場效果。節目題材是否能夠做到減少受眾與節目間的交流障礙,簡化閱讀和認知環節及難度,是題材指標的評估內容之一。[1]由於節目與受眾在時間、空間和心理距離上存在一定的差異,所以節目題材的布局與安排可以體現出不同的視知覺定位,直接制約著節目與受眾間的互動。優秀的廣播電視節目,盡管內容不一,但無一例外具有同一特點,即盡量將節目建立在一個完整的、與受眾閱歷相似的生活事件中。
但是,在承認題材認知容易帶來觀眾共鳴的同時,也要體認到異質題材可以帶來審美上的“陌生化效應”。因此,節目研發評估系統在鼓勵創作者深入生活,真實、全面地反映社會現實的同時,也要鼓勵題材創新。在相同的節目主題下,獨特而有新意的題材是預估節目市場吸引力的重要指標之一。
(三)節目形態
節目形態,是節目存在的獨特形式和狀態。[2]構成節目形態的基本單位是節目元素,主要包括視覺元素、聽覺元素、刺激元素、情感元素、故事元素、時間元素、空間元素,甚至經濟元素、政治元素、文化元素、社會元素、技術元素等。不同的節目元素、不同的排列組合構成了不同的節目形態。從理論上說,有多少種節目元素的排列組合或編碼方式,就會有多少種節目形態。不同節目形態的元素相互交叉,互為文本,已成為當代廣播電視節目形態發展和演變的一個重要特征和潮流。
節目形態是由傳播主體與受眾客體共同建構起來的、憑借某種內在機制運行、調節和規范而顯現的一種穩定的信息狀態。也就是說,節目形態不是節目創作者的專利,而是同時需要得到一定規模受眾、一定時期的認可,否則,任何節目形態都將曇花一現。事件、整體性與互動參與是節目的基本動力。同一般的廣播電視節目相比,優秀的廣播電視節目盡管內容不一,但都有一個最大的共同點,就是善於與受眾進行廣泛的視知覺交流。對節目形態的把握,應力圖使節目一開場就制造出觀眾對事件發展最終結果的期待與氛圍﹔中間階段則要保持這種受眾與節目間交流的基本節奏,避免受眾注意力旁移﹔最后要有一個具有開放性策略的結局,進一步強化受眾對節目的需要與期待。浙江衛視在2012年6月開播的綜藝性勵志節目《中國好聲音》就屬於這一類,因而在短期內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是,並非任何節目都具有形態意義,隻有部分節目的出現才意味著一種新節目形態的產生。那些單純抄襲模仿的節目隻會增加節目的數量,卻談不上對節目形態有任何貢獻。創新的節目形態設計,是節目生產經驗和創意的完美結合。節目形態不僅決定著節目的制作方式,同時也提供著適用於不同內容和觀念的節目處理方案。但是,沒有內容和觀念的節目形態,就像沒有血肉和靈魂的軀殼,無論多麼完美,也是沒有價值的。(四)潛在受眾
潛在受眾,是指“能看”和“想看”電視節目的人。除了受智力水平、理解能力、身體狀況、經濟條件等限制的人之外,其他所有人都屬於潛在受眾。或者說,在一個新的節目播出之前,任何人都隻能是潛在受眾而非必然受眾。潛在受眾在人口結構中的比例比較固定,且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是一個常數。潛在電視受眾研究的理念,在於將受眾看成一個整體,即應將所有具有社會意識的人都作為研究對象,即使有些人因種種原因目前尚未接觸電視媒介,也需要了解其不接觸的原因,努力創造條件改善他們的收視環境,使他們從潛在受眾變為現實受眾。
研發評估階段需要對節目潛在受眾的情況進行科學客觀的分析。這一指標的設立也可以作為評判節目設計與播后各個環節效果的參考標准之一。隨著廣播電視行業的發展,受眾研究已從“受眾反饋”研究逐漸轉變為“潛在受眾”研究。潛在受眾研究可以更客觀、更細致地把握目標受眾群的總體狀況,減少節目生產的盲目性和主觀性,降低節目產品在各個階段的運作成本,提升傳播效果。
在節目研發評估階段,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潛在受眾需求進行預估:
1.潛在受眾規模
潛在受眾規模是指根據節目的主題、形態、頻道覆蓋地區的人口數量、收視偏好和播出頻道影響力強弱等指標評估節目收視可能達到的人口數量。節目設計首先要對本節目的核心受眾和潛在受眾進行規模預估。節目研發評估就是不僅要學會“看客下菜”,而且要學會預估“有多少客,做什麼菜,做多少菜”。例如,娛樂類節目和新聞類節目的受眾規模,一般來講,要大於教育類、專題類節目的受眾規模。
2.潛在受眾構成
潛在受眾的構成可以依據不同的標准進行劃分,例如,年齡段構成、學歷構成、職業構成、收入構成和地域構成以及性別構成等。對節目市場價值評估產生最大影響的是受眾的收入評估。潛在受眾的收入水平將導致其對節目內容的收視偏好產生較大的差異。因此,節目生產者必須對潛在受眾的經濟情況有一個准確的調查和判斷。根據央視-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的調查數據,收入越低的受眾,越喜歡電視劇﹔而隨著受眾收入的增長,對體育、專題和新聞類節目的收視興趣會相應增長。
受教育水平的高低也是潛在受眾指標需要考量的重要內容之一。不同文化水平的受眾,對節目的選擇與收視時間長短都會有較大的差別。因此,受教育水平是影響受眾收視偏好的重要因素。根據央視-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的調查數據,中學文化程度的觀眾熱衷於收看電視劇和電影,小學以下和大學以上文化水平的受眾則對同類節目觀看較少。
3.潛在受眾收視習慣預估
收視習慣主要是指受眾收看節目的時間、場所、節目類型、長度以及媒介選擇等。對這些因素的研究,可使廣播電視節目從研發階段便更有針對性、更貼近潛在受眾。視聽習慣是一種行為習慣。行為習慣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有著與自己的經歷和教育程度相應的固定行為。這種行為有很強的潛意識作用,在生活中會成為一個人在行動時的首要選擇。如一個人習慣了在早上看新聞節目,那麼,一旦哪個早上沒有看到,他就會感到焦躁。習慣是在固有的價值觀念和特定的環境下形成的,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改變或調整,但一般不會是根本性的改變,更不會成為常態。不研究和順應潛在受眾的視聽習慣,任何節目都隻能是自娛自樂,或者事倍功半。
(五)制作方式
制作方式是衡量節目技術質量的重要指標,也是節目成本控制的重要途徑。隨著廣播電視數字制作技術、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網絡寬帶技術和衛星與移動通信技術的融合發展,廣播電視節目的制作方式也不斷變革、不斷豐富,既有一擲千萬金的大成本制作,也有接近免費的隨機制作。這一指標要解決的問題是:依據節目的主題、形態、題材等前置要素,來評判節目的制作方式是否適宜、制作的難易程度和成本大小。
(六)資金來源
資金來源是指產品獲得資金的渠道,即錢從哪裡來。資金來源主要分為自有資金和吸收資金兩大類。這一指標要解決的問題是:根據節目的類別和成長的不同階段,判斷所需資金的多少和資金的可能來源,並在此基礎上決定採取合適的節目財務管理模式。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的資金來源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1.自有資金,包括由國家財政投入的資金(國家基金)和企業內部形成的資金(企業基金)。
2.吸收資金,也稱“借入資金”,主要包括企業向國家銀行的借款及結算過程中形成的應付未付款等。
財務模式(財務管理模式)是依托於特定的理財環境,以價值為導向,綜合運用財務目標、財務資源配置、財權配置、業績評價等要素,發揮整體管理功能的結構體系。在廣播電視節目的開創、成長和成熟階段,應採用不同的財務管理模式。
(七)盈虧平衡點
盈虧平衡點,經濟學上又稱零利潤點、保本點、盈虧臨界點、損益分歧點或者收益轉折點。通常是指全部銷售收入等於全部成本時,即銷售收入線與總成本線的交點時的產量。
盈虧平衡點分析主要是利用成本的固定性質和可變性質來確定獲利所必需的產量范圍。在廣播電視節目產業鏈上,節目全部成本可以劃分為兩類:一類是隨產量而變化的可變成本,另一類是不隨產量而變化的固定成本。成本匯集總額在扣除可變成本之后,必須被純收入——節目銷售收入所補償,這種經營才能產生利潤。如果扣除可變成本之后的純收入剛好等於固定成本的匯集總額,那麼這一點或是這樣的銷售水平就稱為盈虧平衡點。低於這一點就會發生虧損,超過這一點就會產生利潤。任何節目的創辦都需要一定的投資,任何投資都希望實現一定的經濟效益。因此,任何節目在創辦之初,都要進行盈虧平衡點的評估,否則,將陷入財務赤字的無底洞。隻有不計成本地宣傳節目或許才不需要評估節目的盈虧平衡點。
在節目的生產和銷售過程中,相關因素的變動將對盈虧平衡點產生直接影響。從盈虧平衡點的計算模型中可以看到:節目銷售價格、固定成本、變動成本以及節目品種結構等因素的變動都會對節目的盈虧平衡點產生影響。
(八)成長性
廣播電視節目的成長性是對節目未來發展趨勢的評估測量。管理學理論中,成長性的定義是對目標對象成長內在本質的明確。企業成長性的衡量標准是,由於自身的某些優勢(如資金優裕、技術壟斷和管理高效等)而可能在將來迸發出潛力,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能得到高投資回報。廣播電視節目的成長性則是指在節目自身發展過程中,生產要素與生產成果之間的聯系及節目價值的可持續增長能力與趨勢。有成長而無持續或有持續而無成長的節目都不能被稱作具有成長性的節目。因此,廣播電視節目的成長性應包含持續性、動態性、波動性、效益性、擴張性等特征。其中,持續性和穩定性是發展的重中之重。
(九)增值性
優秀的文化產品或廣播電視節目應具有超越時代和市場區隔傳播的保值性和增值性。這也是廣播電視節目文化價值和終極價值體現的關鍵所在。隻有那些能夠跨越時間、跨越空間、跨越種族、跨越文化傳播的文化產品或廣播電視節目,才有可能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和終極價值。媒體如果急功近利,生產的廣播電視節目只是為了滿足於一台、一地、一時、一次的播出或需求,那就不僅是對廣播電視資源的巨大浪費,而且是放棄了自己的歷史責任和未來使命。
隨著數字技術的普及,新媒體如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新舊媒體的分化和融合都在加速,媒體增值的空間也在不斷拓展,新方式層出不窮。以電視媒體為例,戶外電視、網絡電視、手機電視等新興電視媒體和業務的出現使得廣播電視節目的消費方式也日益多樣化。傳統的節目消費方式,只是消費純粹的節目內容,沒有其他附帶的增值信息,導致節目的制作隻有單一目標,節目制作本身就是節目制作周期的全部。然而,各種新媒體電視終端出現之后,廣播電視節目要實現最大程度的增值,就需要制作不同格式和制式、適應多種媒介傳輸手段和消費方式的節目版本,以使其增值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這就需要最大限度地利用自身和其他傳媒的資源進行多渠道的整合營銷。
也正因為此,在節目的研發階段,節目的制作者就要對節目的增值方式和增值能力進行指標性的預估,從而決定節目的上下和投資的大小,並提前做好相應的准備。
(十)創新性
創新在現代管理學中是反映企業的競爭優勢與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指標,是判斷企業成長潛力的關鍵依據。廣播電視節目毫無疑問屬於創意產業,創新應當是它的本質特征和自始至終的要求。
廣播電視節目的創新性評估首先要看節目的創意。沒有新意的節目要麼是克隆他人的跟風之作,要麼是沒有生命力的速朽產品,不但永遠成不了品牌,而且根本沒有投資價值。節目的創意體現在節目的理念、節目的形態和題材的拓展以及主題的深化等多個方面。
廣播電視節目的創新性評估還要看節目的科技含量,包括節目場景的設計水平、節目形態的科技應用、節目制作的科技水平以及節目內容的科技應用等。廣播電視產業是高科技行業,節目的科技含量往往決定節目的質量和市場競爭力。例如,中央電視台2009年的改版中,在運用網絡、衛星傳輸等技術發展的基礎上,廣泛採用新聞報道的新模式,選擇公眾關注度最高的新聞事件,以演播室主持人的調度為軸心,利用網絡傳播、衛星互聯的優勢,通過自己的技術優勢,以多視窗的形式實現主持人與記者或有關嘉賓的談話在同一時間、不同地點展開,從而完成對新聞事件的透視分析。
廣播電視節目的創新性評估還表現在對其他藝術形式的借鑒、對境外節目的本土化改造和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吸收開發。正如西方電視美學家赫拉斯•紐肯默所指出的那樣:“我認為情景喜劇和電視創造了一種特殊的現實感。每種類型都有它自己的價值系統……打破這種現實也就是創造一種新的配方。在某些情況下,這也就創造出一種新的電視藝術形式。”[3]境外節目本土化近年來已成為節目形態創新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但是,借鑒他人,是為了提升自己的創新能力,有關媒體或機構如果在引進外來節目時不能進行合理的、帶有文化和價值再創造意味的本土化改造,不但不能達到“西體中用”、傳播中華文化的目的,而且長此以往還會遏制中華民族的創新能力。因此,創新性在節目研發評估系統中雖然是最后一個指標,但卻是最重要的指標。
三、廣播電視節目研發評估指標系統的應用
節目研發評估指標系統的上述10個指標在實際應用中,並不是同時在起作用,也不是所有的節目研發評估都全部需要,更不能自動地產生功效,而是按照節目的需要和一定的程序與步驟,有計劃地進行。
(一)數據採集
廣播電視節目研發評估系統的指標數據採集,可選取直接調查法。直接調查就是通過某種方法或途徑直接探尋觀眾對未來某種節目的評價,借以決定是否生產或繼續生產某節目。目前,節目研發階段評估的數據採集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依靠節目測試室,另一種是節目試播反饋。
節目測試室最早出現在商業廣播電視市場最為發達的美國。國內的北京電視台也在2010年建成一個節目測試室,並初步投入使用。節目測試室可以對節目“期貨”——一個節目正式投入規模制作前的樣片進行評估,從而最大限度地避免對失敗項目的投入。它是由若干數量的觀眾預先觀看節目樣片,之后,節目制作單位根據觀眾反應決定節目是否上馬。在美國,與節目測試室有關的操作流程如下:
廣播電視節目的創意人(creator)首先要提供一個節目提綱,即創意的具體內容。這個提綱包括節目的簡要情節、主要故事設置、人物和場景設置等基本內容。據統計,全美國的商業廣播電視網每年能收到1萬∼2萬個節目創意提綱,但是很多創意在提綱階段就被否定了,隻有大約500個創意提綱有進一步發展的可能。這500個左右的節目創意提綱能獲得各大廣播電視網提供的關於享有“第一優先購買權”的合同。接下來,廣播電視節目制作公司開始著手准備節目樣片(pilot)的腳本,這個樣片腳本通常也是由創意人主持寫作。樣片腳本隻有得到廣播電視網的首肯后,制作公司才會著手進行樣片的制作。而獲得這種首肯的樣片腳本隻有不到100個。享有“第一優先購買權”的廣播電視網節目部會組織專人對樣片進行評定,以決定該節目能否被列入該廣播電視網下一季的節目制作名單。節目部對樣片進行評定的方法一般有三種:一種是找來一定數量具有代表性的觀眾現場觀看樣片並發表意見﹔一種是在非演季播出,根據播出后的收視率進行評定﹔還有一種是請專業的節目分析師進行分析評價。
最常用的是上述第一種方法。一般來說,節目測試室的運行程序是:招募幾百位受眾來到審聽室或者影劇院收聽或觀看廣播電視節目。在每個受眾座位上設立一個鍵盤板,上有5個按鍵,分別是“非常單調”“單調”“普通”“精彩”和“非常精彩”。在節目放映的過程中,被試受眾可能會被多次要求就收聽或觀看的內容,通過按鍵記錄自己的主觀感受,受眾的反應就成為節目評估的“初始數據”。[4]
節目部在節目測試室對樣片進行上述分析評定之后,大約有三分之一的節目能通過這一輪篩選,獲得廣播電視網提供的正式的第一季訂單。
除了通過節目測試室獲得節目的相關數據外,一些廣播電視媒體還利用有線電視網中一些剩余的帶寬或頻道空間進行節目試播,並在試播前打電話給一些選中的“樣本觀眾”邀請其收看,然后由研究小組對“樣本觀眾”進行電話訪問。[4]這種通過“有線電視頻道”試播節目的方法更加逼真,獲得的數據也可能更加全面准確。當然,一個節目是否會成功、是否會吸引大多數受眾的因素是復雜和多樣的,在很多時候,是否有明星的參與,人物塑造是否成功,能否讓受眾對節目產生認同感,都是決定節目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二)評估標准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因此,廣播電視節目研發評估系統在應用中不但要考慮每個評估指標,而且每個評估指標的評估標准都有不同的考慮因素:
1.主題
具體評估內容可以用5分量表細化為:節目主題顯著性﹔其所反映的內容在相應社會群體中產生認同感的強烈度﹔所反映的事件與人物被受眾所知曉的程度﹔內容的時效性強弱﹔是否能使受眾產生新鮮感。
2.題材
具體評估內容可以細化為:題材與受眾互動性的強弱﹔題材的獨特性與新意的強弱﹔題材是否能獨辟蹊徑地表現主題。
3.節目形態
廣播電視節目的表現形式與各種表現手段共同構成了廣義上的節目形態。節目形態是否能夠與節目內容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直接影響節目價值的大小。
具體評估內容包括:節目形態是否符合時代需要或廣播電視節目發展的趨勢﹔節目形態是否符合受眾收視需要﹔節目表現形式是否新穎、風格新奇﹔節目形態是否能做到新穎獨特,並與節目內容相得益彰。
4.潛在受眾
最大限度地將潛在受眾轉化為現實受眾,是廣播電視節目研發評估的關鍵所在,也可以減少節目生產經營的盲目性。
具體評估方法和內容包括:依據前面評估的節目主題、形態,預計播出渠道的覆蓋地區的人口數量、收視偏好以及播出渠道的影響力強弱等指標,對本節目的核心受眾規模進行預估﹔通過性別、年齡、職業、婚姻狀況、家庭環境、民族傳統、受教育程度等受眾構成方面的差異以及習慣性的收聽收看場合、時間、長度以及節目類型等視聽習慣方面的差異,對潛在受眾進行層次性預估。
5.制作方式
具體評估方法和內容包括:依據節目的主題、形態等前置要素,節目制作方式選擇是否適宜﹔是否能力爭在提高節目制作效率的同時,又能保証節目制作質量﹔是否能有效地利用傳統線性編輯的同時,又能深入挖掘非線性編輯的功能和潛力,並使二者的優勢在最大限度內得以發揮和利用。
6.財務模式
這裡要評估的是資金來源與財務模式是否有利於廣播電視節目產業鏈的整體發展和未來的品牌化要求。
具體評估內容包括:產業鏈上涉及的企業目前所處階段﹔評估的節目是使用自有資金、吸收資金,還是專項資金適合﹔財務模式選擇適合開創、擴張,還是維穩、創新。
7.盈虧平衡點
具體評估方式和內容包括:對節目固定成本、變動成本、銷售價格以及品種結構等影響盈虧平衡點的因素進行全面估算﹔全面的成本估算與銷售預估,預測節目銷售收入(包括播出收入)是否能與成本相抵,是否能有盈余。
8.成長性
具體評估內容包括:節目發展前景是否廣闊﹔是否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節目規模能否逐年擴張、經濟效益不斷增長,是否能得到高投資回報﹔是否能基於自身的某些優勢(如行業領先、技術壟斷和管理高效等)在將來迸發出潛力﹔節目是否能在自身發展過程中通過生產要素與生產成果變動速度間的優化而獲得節目價值的增長能力﹔等等。
9.增值性
具體評估內容包括:節目能否跨越時間、跨越空間、跨越種族、跨越文化傳播﹔節目能否最大限度地利用自身和其他傳媒的資源進行整合營銷,即能否擁有不同版本的格式和制式,被多種傳輸手段播出,從而產生不同的消費方式和增值方式﹔是否能夠在不同的節目版本中吸引不同的潛在受眾,能否吸引不同的廣告客戶﹔等等。
10.創新性
具體評估內容包括:是否能在節目制作以及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中合理應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是否能通過對其他藝術形式的借鑒、對境外節目本土化的探索或是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吸收開發,達到節目形態與內容最佳匹配。
(三)賦分與權重設置
本系統內指標基本上為定性指標,採取5分打分法。分為:優秀(5分)、良好(4分)、一般(3分)、較差(2分)和很差(1分),共5個等級﹔系統內共計十項指標,每項指標的權重分別為10%。
評估小組成員的權重比可以根據本地或媒體自身的情況和需要靈活設置。領導、專家與業內人士、受眾,分別代表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的節目偏好,建議權重比分別為1:2:2。這裡,業內人士包括市場人士與專業人員。
(作者為北京大學教授、博導,北京大學視聽傳播研究中心主任)
參考文獻:
[1]肖平.從“美國秀”到“觀眾秀”——歐美電視節目策劃原理與觀眾細分[J].中國電視,2006(8).
[2]孫寶國.學習的電視[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169.
[3]金元浦.文化研究的視野:大眾傳播與接受[J].文學前沿,2000(1).
[4]《快樂中國》電視節目評估體系研究報告[EB/OL].http://tieba.baidu.com/f?kz=146012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