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丁山的故事多次被翻拍成影視作品,不論是1986年黃日華版的《薛丁山征西》,2002年馬景濤版的《移山倒海樊梨花》,還是2004年馬德鐘版的《烽火奇遇結良緣》,都把電視劇拍出了傳說和神話的感覺。但是新版由遲帥主演的《薛丁山三娶樊梨花》則以拳拳到肉的打戲為主,該劇動作導演李才是張藝謀御用的武術指導,而飾演舒寶同的吳樾和飾演羅通的樊少皇都是“好打”之人,劇中少不了秀腿腳功夫的場面。日前吳樾、樊少皇、傅淼等幾位主演接受採訪,披露劇中看點,吳樾笑稱初拍時遲帥腿腳不及自己快,惡補之后飛速長進,認為該劇會是最能打的一版薛丁山。目前該戲正在廣州台綜合頻道每晚七點十五的《合家歡劇場》播出粵語版。
打得過癮
吳樾提議與遲帥加打戲
薛丁山西征救父保國,與西涼王舒寶同有多場對打戲份,因為小說本身具有神話色彩,所以過往的幾部同類作品都是以特效場面為主,很少有主演出招對打的動作場面。由於吳樾是武術健將,遲帥是舞蹈學校畢業有扎實功底,自然不會滿足於打斗場面流於形式。為了打得精彩逼真,吳樾和遲帥還特別找動作導演李才溝通。吳樾說:“薛丁山與舒寶同之間有精彩的打斗,可是原來劇本裡寫我跟遲帥的打戲,多數是他在馬上,而我在城牆上,我用飛鏢攻擊他。那感覺就好比用手榴彈對戰手槍,根本沒有火花,所以我向李才提議,是不是能飛下城牆跟遲帥交手。”小說中,薛丁山的武功天下無敵,但現實中,吳樾功力要在遲帥之上。吳樾說:“因為遲帥畢竟不是動作演員,所以手腳要遲緩些,剛拍的時候總要喊’慢點,慢點’,后來逐漸進入狀態,加上他有替身幫忙完成,所以打戲效果還是不錯的。”
而從小愛看動作片、科幻片的遲帥則一直有著一種很深的英雄情結,雖然飾演的眾多角色中不乏高富帥的角色,可他一心向往飾演一位英雄人物,這一次終於如願。除了在台詞和語氣上尋找那種霸氣的感覺,還由於打戲多又要吊威亞,遲帥盡量親身上陣,因此也是傷痕累累,十根手指都被磨破,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各種流血”。連傅淼這種不善武藝的文藝妹子,也都勤學馬術,她說:“好幾場邊騎馬邊拿兵器打斗的場面都好危險,馬上很難平衡,同時我也不是雙手拉?繩,還好有武術指導幫忙在旁邊保護。”
兵器講究
樊少皇配“羅家槍”
《薛丁山三娶樊梨花》中的陣法頗具特色,而且名目繁多,最重要是這些陣法融合了中國武學中的各種陣式、兵法、招數。為了體現他們在戰場上的英姿,每個人都有獨一無二的兵器,導演為吳樾設計飛刀飛鏢的暗器,而像樊少皇飾演的羅通,使的則是家傳的‘羅家槍’,配上盔甲耍起槍來就是很威風很犀利。這樣的設計讓武打出身樊少皇“苦不堪言”,他說:“羅通是大將軍要成熟穩重,經常要粘胡子和穿戴厚重的盔甲,而拍的時候是很熱的夏天,要戴著像電飯鍋一樣的頭盔在頭上,同時還要舉著很重的兵器,真的很難受。隻能隨身帶著小風扇一直吹,到開拍前一刻才關掉上場。”與以往戰爭戲以男人為主不同,傅淼飾演的樊梨花征戰沙場也同樣精彩。她說:“樊梨花跟我以往飾演的偏賢慧隱忍的女性角色有很大的差別,這次也是我真正意義上穿盔甲飾演一個很有女俠范兒的角色,有興奮,也有壓力。”這一次她在劇中的造型也是英氣十足,金色與紅色為主色的盔甲,還有一條紅色的斗篷頗有大將之風,相當威風。
畫面唯美
三維場景設計參考《阿凡達》
薛丁山的故事之所以歷久不衰,是因為它當中富有想象力的大場面,“百萬大軍會戰鎖陽城”、“羅通盤腸大戰”、“智取怪獸七殺陣”、“玉龍關之戰”、“巧破金光八卦陣”等等戰役,都用全新的拍攝技術呈現在觀眾眼底。導演在三維空間下以多機多鏡頭齊拍的方式體現陣法的玄妙效果,還參考了電影《阿凡達》中的布景設計,單“金光八卦陣”就動用了一百多名美術師和美工用了30多天完成場景搭建。四座高達50米的空中烽火營盤動用上萬根粗大圓實木建成,陣中的強力唐朝弩弓炮,光炮彈直徑就達3米。整個“金光八卦陣”的戲就拍了足足二十天。吳樾大贊當中舒寶同戰亡的場景拍得唯美,他說:“導演把舒寶同的死拍得很唯美,李才導演跟我說,過去拍美女都沒有拍得這麼用心,他把我拍得比美女還美女,因為那場戲我有點披頭散發平躺在地,同時攝像機從高處拍下來有種夢幻的感覺。”
(來源:新華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