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熒:記者採訪應多走“下層路線”--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第四屆中國傳媒領袖大講堂>>嘉賓演講

強熒:記者採訪應多走“下層路線”

2013年07月16日13:43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強熒
強熒

人民網7月16日電(趙光霞 楊繁)2013第四屆中國傳媒領袖大講堂於7月12日至24日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辦。本屆大講堂邀請50多位傳媒領軍人物,一線編輯、記者、主持人和著名專家學者,為來自海內外130多所高校的350余名學子講授傳媒業改革創新的經驗與教訓,幫助學子們了解傳媒業界和學界的最新發展動態,深化對傳媒業和新聞傳播學科的認識。以下為上海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所長強熒7月15日在第四屆中國傳媒領袖大講堂上的演講。

強熒以“輿論現狀與對策”為題,分析闡述了當前社會的輿論現狀,以及在這種背景下,記者應該如何應對,進而更好地完成新聞的採訪報道工作,促進社會的良性循環。他認為,當今我們正處於一個邊緣模糊、人心普遍浮躁的時代,突發事件變為常態。記者在報道事件時往往隻重視報道新聞事件本身,忽略對其產生原因的探究。

強熒著重分析了媒體具有的三大輿論場,分別是主流媒體、新媒體和街談巷議(社區口碑)。傳統媒體包括行政型主流媒體和市場型主流媒體﹔新媒體具有資金、技術、人才的優勢﹔而街談巷議代表民意,是始終存在的卻極易被忽略的一大重要輿論場。

目前,我國社會正處於轉型過渡的時期,輿論危機與經濟危機共存,媒體也處在一個轉型發展的時期,強熒教授認為,媒體在轉型過程中,“要理念新、體制新、有激情,要始終堅持以人民利益為中心的新聞理念。”記者應多走“下層路線”,關注基層民眾的訴求,真正做到為民發聲。記者要及時獲取真實有效信息,更快更好地傳達給民眾,促進社會的良性循環,把社會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把經濟效益轉化為社會效益。

針對專業記者應該如何進行新聞採訪的問題,強熒認為,要選取最佳的角度,要以小見大,要做到樹后有林,具有人情味,注重挖掘細節。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