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且行且珍惜--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學者專欄>>詹新惠>>傳媒述評

自媒體,且行且珍惜

詹新惠

2013年08月02日10:30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近日,在手機上下載安裝了兩個傳媒、科技類“自媒體”,一個是新華社新聞研究所唐潤華研究員的個人app——《傳媒觀察》,一個是IT知名人士程苓峰推出的《孕峰》微信公眾帳號。吸引我訂閱的理由很簡單:前者在於對創辦者的認知和認可,后者在於對原創和甄選內容的認可。原本只是將兩個“自媒體”作為日常閱讀的補充,但看著看著,這兩個“自媒體”逐漸成為每日都要打開看看有無更新的“日用品”了。

說到自媒體,其實不算新鮮事物。如果把自媒體概念泛化,把互聯網初創時期的個人建站算上,自媒體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且每個階段都有一個主導中心:以技術為主導的個人主頁和個人網站階段,以內容為中心的論壇、博客階段,以渠道、內容和品牌綜合實力為核心的個人公共產品階段。

無論是第一階段的技術控,還是第二階段的內容控,個人主頁和博客的發展都沒能善始善終,個中原因很難用三言兩語解釋明白。正是因為過往的歷史,因此,當以微博大v帳號、微信公眾帳號和個人app等形式的新型自媒體出現時,社會公眾“盛贊和唱衰”的聲音同時涌現。

盛贊者的溢美之詞不必一一列舉,特別是一些自媒體獲得幾十萬訂閱量和相應的廣告收入后,自媒體更為認為是“信息碎片泛濫”的終結者,會以“有種、有趣、有料”來“再造傳統媒體價值”。自媒體的價值得到印証的是門戶網站的在為自媒體開放入口,新浪微博正在為自媒體提供藍V認証,搜狐新聞客戶端將自媒體與傳統媒體一並放入“欄目訂閱”中,自媒體在與社交媒體和移動媒體的融合中獲得了廣泛的傳播。

唱衰的聲音也不少,僅從媒體評論的標題可見一斑,“自媒體看上去很美”、“自媒體:前景很美發展道路曲折”、“‘自媒體’逆襲 難邁公信力門檻 ”、“自媒體的淘汰期快出現 產品化才會有出路” 、“投資自媒體是個蠢主意”。特別是當自媒體不能站著掙錢,而是靠背后那些不可說的“寫槍文,打黑槍,搞事”時,關於自媒體的“壽命”就成為了一個不斷被提及的問題。

盛贊是一種捧殺,唱衰是一種棒殺。聽著自媒體周遭的各種聲音,想起了一句歌詞:“且行且珍惜”。也許,在自媒體剛剛起步還不知就裡的時段,這句歌詞是最合適不過了。從媒介生態學角度看,媒體進入多元格局是大勢,自媒體無論是以“奢侈品”還是“日常用品”的形象展示,它的出現與發展都是歷史的必然﹔而從歷史發展的眼光看,任何一種新生事物、任何一類新媒介都需要一個成長的時間和空間,自媒體應當也需要有一段行走的歷程。在行走的過程中,給它一個自由、寬鬆和包容的外部環境呵護、珍惜,不失為一種理性而明智的態度。

珍惜自媒體還因為今日的自媒體不同於第一、第二階段的自媒體。這類新型的自媒體更接近於媒體性質,渠道、內容和品牌兼而有之,它搭載在公共平台上,借助強力渠道進行廣泛傳播,它有發布者精心撰寫和甄選的高品質內容,個性化的風格帶給閱讀者專業知識和“悅”讀享受,它是社會“公知”個人價值的外化,負載著個人品牌及影響力。在媒體內容同質化、媒體風格趨同化、媒體思想一律化的當下,自媒體或許能帶來一絲清風,吹皺一池春水。

自媒體值得珍惜,但能為自媒體贏得珍惜空間的還得是自媒體人。查閱“WeMedia聯盟”下的多個自媒體帳號發現,大多數自媒體難以做到定時更新,對熱點話題及時反應,文章良莠不齊,口語化的隨性、隨意表達少了點媒體應有的深度和厚度。文章開頭提到的兩個自媒體之所以能讓我將其作為閱讀的“日常用品”,恰恰在於自媒體創作者對高品質內容的堅守、對獨立思想的堅持。

經營自媒體無可厚非,但在商業利益與媒體責任之間如何體現自媒體的話語權,也是對自媒體人的一種考量和成色檢驗。自媒體人如果能在“妙手著文章”之外,再多一份“鐵肩擔道義”的社會責任和擔當,那自媒體就更值得呵護和珍惜了。

分享到:
(責編:韓鑫(實習生)、宋心蕊)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