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真人秀,原創為何那樣難--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24小時滾動新聞

電視真人秀,原創為何那樣難

2013年08月03日03:53    來源: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電視真人秀,原創為何那樣難

  國內的“真人秀”以音樂競賽類為主,大多靠購買海外真人秀節目的版權。例如,《中國好聲音》就購買了荷蘭同名節目的版權。資料圖片

  以《中國好聲音》《中國夢之聲》和《快樂男聲》為代表的電視真人秀節目眼下正霸佔著國內各大衛視的黃金時段。觀眾對選手表現、收視排名乃至節目品質的高度關注和津津樂道,似乎印証了這樣一個“事實”:電視真人秀節目歷經多年仍熱度未減。

  真人秀節目的高收視率與關注率,讓國內的電視工作者自以為找到了一道賴以立足的生計。當年,湖南衛視的《超級女聲》曾引爆全民的追星狂潮,從而形成了真人秀節目在國內的第一次高潮。然而,隨之而來的各省級衛視換湯不換藥地不斷重復,導致觀眾審美疲勞,於是開始了無情的淘汰。即使是國內選秀類真人秀節目的鼻祖——湖南衛視,也難以靠《快樂男聲》延續曾經的輝煌。

  可見,在中國電視真人秀節目再次幸運“復活”的背后,仍然存在著一個至今無法回避的硬傷——缺少原創。

  真人秀節目大多是“舶來品”

  “中國有多少電視台,就有多少真人秀節目。從中央台到地方台,大家無不把真人秀當成競爭的必備武器。”中央電視台資深綜藝節目制片人劉正舉這樣描述當下電視真人秀的火爆現狀。據他介紹,僅央視今年上半年就一下子推出了《中國好功夫》《舞出我人生》《開門大吉》等數個新的真人秀節目,而像《星光大道》《非常6+1》等老牌選秀節目也紛紛進行改版升級。

  不過,話鋒一轉,劉正舉隨即一針見血地指出電視真人秀節目火爆的背后,實則面臨著原創性不足這一致命短板。“內地90%以上的真人秀節目都是從國外引進的,百分之百原創的寥寥無幾。”

  事實的確如此。《中國好聲音》《開門大吉》購買了荷蘭的節目版權,《中國達人秀》《夢想合唱團》《頂級廚師》《激情唱響》引自英國,《媽媽咪呀》《我是歌手》來自韓國,《一站到底》則原產西班牙……“近些年來,內地包括真人秀在內的電視綜藝娛樂節目的生產,幾乎都遵循著一條不成文的規律:歐美韓日首創——港台移植——內地‘星火燎原’。”《中國電視》雜志高級編輯陳芳一語中的。

  中國傳媒大學影視藝術學院副研究員張國濤認為,學習借鑒國外的節目模式無可厚非,但一味模仿、不思創新,隻能走入死胡同,因為任何外國的節目模式都是針對當地觀眾的特點研發的,直接拿來很可能遭遇“水土不服”。以央視《夢想合唱團》為例,張國濤分析道:“雖然2011年第一季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進入2012年的第二季時,收視和口碑卻未能達到預期——這一方面暴露出引進節目的短板,另一方面也說明開發原創節目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國內節目制作產業鏈不成熟

  “其實,我們圈內人都明白原創節目的重要性,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劉正舉一臉無奈。

  據了解,國外的電視真人秀節目大都由專業的節目公司進行研發,特點是高度專業化、產業化。比如,為了研發一檔新節目,前期需由調查機構針對市場和觀眾進行調研,再由專門的團隊負責腳本創作,節目投放市場后還要不斷地進行驗証和修正……最后形成一套少則幾百頁、多則上千頁的“制作寶典”,對節目的理念、制作方式、攝錄美、服化道乃至主持人的表情、站位等進行詳細規定和說明。通常研發一套節目需要3到5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先不說別的,就這3到5年的研發時間,國內哪一家電視台能耗得起?即便花錢、花時間去搞原創,誰又能保証成功?”劉正舉反問。可見,“成本高,風險大”的業態現實,使國內的電視台寧願出高價從國外購買成熟節目的版權,也不願自己搞節目研發。

  那麼,將節目研發的任務交由國內的制作公司來做,不就可以了嗎?

  “由專業的公司進行節目研發,肯定是個趨勢,不過現在國內條件還不完全成熟。”在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看來,一個成熟電視節目制作模式的形成,需要高度專業化的運作,離不開產業鏈上下游環節的配合。“其中,市場調查機構不專業不行,缺乏腳本寫作團隊也不行﹔節目研發出來,營銷環節出了問題,還是不行。真人秀節目的鼻祖《美國偶像》之所以超過10季依舊人氣很旺,依托的正是背后完善的創作、制作產業鏈。”

  重“術”輕“道”致理論支撐缺乏

  張國濤指出,解決電視真人秀節目的原創問題,除了需要產業支撐外,還離不開理論批評和學術研究的鼎力支持。

  在張國濤看來,雖然我國電視綜藝娛樂節目的理論研究整體上能夠緊跟熱點,挖掘出深度,做到了實踐與理論相結合,但在研究的問題意識、學理基礎、理論創新和理性借鑒西方理論、彰顯獨立批判精神等方面,還存在一定不足。“比如選秀類節目,從《超級女聲》開始至今,研究已有近10年之久,成果也頗為豐富,但基本集中在實踐制作層面,更傾向於引用和接受在國際上受到關注和認可的理論,例如美學理論、符號學理論、結構主義等進行闡述。”

  目前在某傳媒公司工作的張莉錦向記者透露,大學裡老師的教育方法就是上課看片,然后講解一下片子的拍攝技巧等。“記憶中老師沒講過太多理論性的東西,所以現在做節目,要麼憑經驗,要麼靠感覺,沒啥理論指導。”

  業內專家認為,正是理論界和教育界長期以來注重“術”而忽視“道”,導致國內電視節目的研發和制作缺乏“頂層設計”和理論支撐,很多時候研發出來的電視節目總比觀眾的需求和口味“慢半拍”。可見,加強理論研究和形式創新,是研發真人秀電視節目必須繞過的一道坎﹔也惟有走一條自主創新的可持續性發展之路,中國的電視真人秀節目才能夠賴以生存、發展和壯大。(本報記者 韓業庭)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