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3年·第9期

新聞異地傳播價值探析

李 貞

2013年08月30日13:45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與對內新聞報道不同,新聞異地傳播有著不同的傳播對象、傳播信息訴求以及不同的傳播接受文化。這就決定了新聞異地傳播蘊含著獨特的傳播規律和傳播范式。本文分析了異地傳播的新聞價值構成以及新聞發現力培養和新聞表達力提升三個問題。

關鍵詞:異地傳播﹔發現力﹔表達力 

與對內新聞報道不同,新聞異地傳播有著不同的傳播對象、傳播信息訴求以及不同的傳播接受文化。這就決定了新聞異地傳播蘊含著獨特的傳播規律和傳播范式。隻有認識、發現和把握這些規律,在新聞異地傳播的實踐中充分地遵循這些規律,並按照這些規律來進行新聞採寫,才能更好地做好新聞異地傳播工作。

一、異地傳播的新聞價值屬性構成

雖然新聞異地傳播與本地報道有很多不同,但異地報道本質而言仍然是新聞報道,屬於新聞范疇。因此,具備新聞價值屬性,是新聞異地傳播必須要遵循的首要規律。眾所周知,新聞價值是衡量信息是否具有新聞屬性的重要標准。新聞價值的屬性常常表現在及時性、重要性、顯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這五個方面[1]。這五個屬性構成了新聞價值的基本屬性,同時也是新聞異地傳播價值的基本構成。而且,對於異地傳播而言,新聞價值這五個屬性構成要更鮮明、更突出。也就是說,相比新聞本地傳播,新聞異地傳播的新聞價值屬性要求要更高,屬性特征更為切實。具體來講,有這樣幾個方面。

(一)新鮮性是新聞異地傳播價值的首要屬性

新鮮性就是新聞信息要及時、即時。這是信息成為新聞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新聞異地傳播的基本要求。無論是國內新聞,還是國際新聞,都一定是及時變動的信息。新聞一定是正在發生或剛剛發生的事實。對於新聞異地傳播而言,新聞事實的時效性要求更高,更強調“第一時間”,更注重“首發率”。因為,在異地新聞報道的過程中,隻有那些最先發出的新聞聲音,才能夠先聲奪人,才容易獲得輿論先發優勢,從而以最快速度形成輿論熱點和輿論焦點。相反,那些后發的新聞報道,不僅在搶佔輿論制高點上處於被動地位,而且不容易引起受眾關注,更不用說走進輿論場中心了。

(二)重要性是新聞異地傳播價值的又一重要屬性

重要性就是新聞信息本身所具有的能夠對社會、受眾產生重大影響的信息屬性。這一屬性是確立新聞價值大小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性質、不同類別的新聞事實,對受眾的作用和影響是不一樣的。同一個新聞事實,對不同類型、不同類別受眾的作用和影響也是不一樣的。對於新聞異地傳播而言,重要性作為新聞價值的判斷標准則更加凸顯。因為,異地受眾是在選擇本地新聞的同時選擇異地新聞的。那些具有能夠對社會、受眾產生重大影響的信息,才更容易引起異地受眾的關注。比如,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中實行的離島旅客免稅購物政策這一新聞事實,對國際國內社會就具有重大影響,因此這一新聞事實自始至終受到海外受眾的高度關注。相關新聞媒體圍繞這一主題進行的系列報道,如《海口市長透露:海口離島免稅店有望5月運營》等新聞報道,在海外華文媒體中都有著很高的落地率。

(三)顯著性是新聞異地傳播價值的不可缺少的另一重要屬性

顯著性就是新聞事實本身具有的與眾不同的特殊性。它往往是新聞事實中最能引人關注的“亮點”和“題眼”,相應地就對受眾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和影響力。以“神九”飛天為例,在這個新聞事實中中國女航天員劉洋的“飛天”,就有著別具一格的顯著性。因為眾所周知,不僅在中國航天史上女航天員“飛天”有著不同尋常的新聞“亮點”效應,即便是在世界航天史上,女航天員“飛天”也可謂寥若星辰。而有關劉洋的新聞異地報道,自然容易引起海外受眾的歡迎。

(四)關聯性在新聞異地傳播價值要素中也極其重要

新聞學理論將接近性作為新聞價值的重要構成因素。中國著名新聞學奠基人徐寶璜先生在其《新聞學》一書中指出:“新聞價值與新聞發生及登載相隔之距離為反比例。[2]”在他看來,新聞發生的地點離讀者越近,新聞價值就越大,越遠則越小。這種地理的遠近對新聞價值的影響,后來被新聞學理論稱為“接近性”。其實,接近性,不僅是一個地理的概念,還有著心理、情感,甚至利益的因素在內。在新聞異地傳播中,距離雖然很遠,但由於新聞事實中包含的某些因素與異地受眾有著密切聯系,就往往能夠受到他們的關注,能夠引起他們的興趣。比如,以對外報道為要業務的中國新聞社每年對全國各地僑鄉的很多報道,因為與海外華人有著天然的情感聯系,往往能夠引起海外華人的情感共鳴,這些新聞在海外媒體的採用率也比較高。當然,地理的接近性,在新聞異地傳播價值中也必不可忽視。比如,相關媒體圍繞中國南海權益進行的專題報道,就受到與海南周邊接近的國家,如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的高度關注。因此,用“關聯性”這一概念來代替“接近性”作為新聞異地傳播價值的重要因素,或許更為確切。

二、異地傳播的新聞發現力培養

新聞價值是記者進行新聞異地傳播的判斷標准。但是,掌握了這些新聞價值的構成要素,並不意味著就一定能夠做好新聞異地傳播。那些具備以上新聞價值的新聞事實是蘊含在無窮無盡、繁復龐雜的新聞世界中的,是需要記者用敏銳的“眼睛”去發現,用豐厚的“心靈”去感悟,用獨特的“鏡頭”去捕捉的。要做好新聞異地傳播,還有一項不可或缺的功課,那就是要培養良好的異地傳播的新聞發現力。

(一)要具備良好的新聞異地傳播敏感

新聞敏感是新聞記者對具有異地傳播價值的新聞事實所呈現的高度靈敏的“嗅覺”。它像四面轉動、機動靈敏的“雷達”一樣,能夠促使記者從數之不盡的新聞事實中以最快的速度和最果敢的判斷發現那些具有重大異地傳播價值的新聞素材。這種敏感,從本質上來說,決定於新聞記者對新聞事實異地傳播價值的深層體認和准確把握。可以這樣說,新聞記者對新聞異地傳播價值認識越深刻,他的新聞敏感就可能越良好,他就越能在紛繁復雜的新聞素材中發現那些最有傳播價值的新聞事實。

(二)較強的問題意識是新聞記者發現力的重要構成

發現從本質上來說就是要看到或者找尋到別人沒有看到的事物。新聞發現就是新聞記者能夠在萬千的新聞素材中找尋到其他記者尚未傳播卻具有異地傳播價值的新聞事實[3]。既然是發現別人尚未認識到的有重大價值的新聞素材,那麼,這就要求新聞記者有極強的問題意識。這種問題意識,就是能夠想人所未能想,見人所未能見,從而言人所未能言。換句話說,就是要別出心裁、獨辟蹊徑、別具一格。而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記者善於質疑、敢於發問、勇於探索、樂於思考,就需要記者在獨立思考中發現新聞素材背后所蘊藏的重大新聞價值。

(三)建立廣泛的信息渠道是記者發現力培養的必要前提

新聞發現的過程,不僅是新聞異地傳播價值判斷的過程,而且也是新聞採訪、新聞素材尋找的過程。新聞採訪和新聞素材的尋找,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通過各種信息渠道獲取信源、求証信源的過程。因此,記者要培養異地新聞發現力,就不能不建立廣泛而全面的信息渠道[4]。可以這樣說,記者的社會關系越廣泛,信息渠道越全面,他獲取的新聞素材就越多,從而在此基礎上尋找到具有重大異地傳播價值的新聞素材的機率就越高。正是在這個角度上,筆者以為,建立廣泛而全面的信息渠道,是新聞記者培養新聞異地傳播發現力的必要前提。

三、異地傳播的新聞表現力提升

在新聞實踐中,衡量新聞異地報道優劣的兩個重要參數是我們新聞產品的首發率和落地率狀況。從新聞傳播效果的角度來看,新聞異地傳播的落地率更為重要。因為再好的新聞作品,隻有“落地生花”才能影響受眾、引導受眾。而要提高新聞作品的異地落地率,就要增強新聞異地報道的表現力。表現力就是新聞報道本身所傳達出的能夠吸引受眾的寫作藝術水平。這不僅是實現新聞作品落地率的保証,也是提高新聞異地傳播效果的必然要求。由於地域文化的差異,中西受眾的新聞價值理念、內容需求和接受方式都相差很大。要增強新聞異地報道表現力,就要樹立受眾為本的新聞理念,在內容表現方式、報道視角選擇和新聞語言運用上下功夫。

(一)要實現新聞內容呈現的本土化

我們知道,中西新聞報道理念的差異表現在很多方面。而內容呈現方式的不同,則是兩者的主要差異。如果將新聞報道的內容呈現分為表現和陳述兩種方式的話,那麼,西方新聞報道就比較喜歡表現,尤其是善於運用故事性情節、形象的描繪來展示新聞過程中富有感染力的場景、畫面和事實。相比較而言,中國新聞報道體現出偏愛陳述的寫作理念,講究新聞事實的和盤托出和理性呈現,而容易忽略事實本身所具有的故事性、形象化的細節。這兩種新聞內容呈現方式從新聞表現技巧而言各有優劣,無可厚非。問題是,在新聞異地報道的過程中,記者所面對的受眾不是國內受眾,而是異地受眾。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遵循異地受眾的新聞接受規律,在新聞報道內容的呈現方式上,更多地採用異地受眾耳熟能詳、習以為常的表現首手法和表現技巧。

(二)要確保報道視角的國際化

新聞報道表現力還有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報道視角問題。新聞報道視角,不僅決定新聞寫作的布局謀篇,而且影響新聞內容的思想表達,更制約新聞報道的最終效果。要確保新聞異地報道的國際視角,就要以全球視野發出中國立場,用國際視野來審視、解讀和敘述新聞事件。在中國新聞對外報道中,我們應該更加強調“國際視角”。所謂“國際視角”就是國際思維,就是能夠將發生在國內的新聞事件放到國際的大背景中考量,善於用多元思維來審視新聞事件,善於用國際思維來凸顯新聞“亮點”。

(三)要做到語言表述的生動化

新聞語言,不僅是新聞內容的表現形式,而且是新聞內容的重要組成。新聞語言的表述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新聞報道水平的高低。如果說國內新聞報道對新聞文風有著很高要求的話,那麼,新聞異地報道的文風要求則更高。生動活潑的語言,永遠是吸引和打動異地新聞受眾的不二法寶。新聞異地報道語言表述的生動化,就是要運用異地受眾喜聞樂見的語言表達形式、表達手法,包括語言習慣、語言風格、詞匯語法等。

 

參考文獻

[1] 李良榮.新聞學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2] 徐寶璜.徐寶璜新聞學論集[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9.

[3] 歐陽霞.新聞發現與表達[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4] 南振中.記者的發現力[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

分享到:
(責編:韓鑫(實習生)、趙光霞)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