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V字仇殺隊》自上映之日起,就因其反烏托邦的主題設定和一系列非主流社會元素而飽受爭議,2012年12月在CCTV-6播出之后,更是在媒體上引起了熱議。本文認為影片通過設定未來社會場景,於科幻中注入政治隱喻,審視極權國家統治,並刻意塑造反叛角色通過暴力革命手段實現對極權主義的審判,從而表達對於自由意志的強烈訴求。
關鍵詞:《V字仇殺隊》﹔權力審判﹔自由意志﹔極權政治
自由與專制、極權主義與無政府主義,烏托邦與反烏托邦等政治敏感話題的主題定位,加之以同性戀、戀童癖等非主流社會元素,使《V字仇殺隊》無可置喙地成為2005年到2006年間最值得期待和飽受爭議的一部宏大影片。
影片講述的故事設定在虛擬的未來英國,灰白色的基調營造出一個極權統治下沒有靈魂的沉悶社會,國家機器以秩序和穩定的名義,綁架了民眾的自由權利,於是真實不再,謊言橫行。影片展現了奧威爾在《1984》中對於獨裁極權統治下思想禁錮與民眾集體失語的描述,但相對於主人公溫斯頓面對極權的隱忍無力,影片中的V怪客顯然以一種對抗社會暴力的個人暴力,成為獨裁者權力的審判者與捍衛自由意志的孤膽英雄。
這部影片由《黑客帝國》的執導人沃卓斯基兄弟編劇,秉承了其華麗盛大的視覺效於幻想中注入政治隱喻,審視極權國家統治,並刻意塑造反叛角色通過暴力革命手段實現對極權主義的權力審判,表達對於自由意志的強烈訴求。
一、400年后的“火藥陰謀案”
1605年火藥成為世界的關鍵詞。在英國,一群夢想復辟天主教統治的狂熱分子策劃炸毀議會和王室。11月5日是議會大典,福克斯將36桶火藥偷運到國會的地下室。這一陰謀在5日凌晨奇跡般地敗露,福克斯等人被處絞刑。英國逃過人類政治史上最大一次恐怖策劃,他們實在有足夠理由紀念這個日子,因為這批火藥足可將整座國會炸毀20次。就這樣,11月5日成了英國傳統的火藥節,人們上街慶賀,將福克斯的人像反復焚燒了400年。
陰謀的流產對英格蘭天主教產生了巨大的負面影響。它使得天主教解放全面停止:天主教徒們隻得再等待200年直到獲得近乎同等的權力。
魯迅說:“革命的策源地亦可以成為反革命的策源地”。400年前這一群宗教徒冒犯了君主的原則,成為政治運作的犧牲品,這一出於宗教狂熱而反抗政治權威的行動也隨著福克斯等人在絞刑架上被公開處決而幻滅,但人可能失敗,可能會被捕,被殺死,被遺忘,思想卻不會流血,不會感到痛苦,且會以其洞穿時空的力量暗流涌動。於是,它在400年后重新以復仇者V的姿態出現,攜一身改變世界的力量,以匡扶正義為名,意圖喚醒“沉默中的大多數”,通過暗殺制造恐怖,讓昔日的極權見識到思想的威力,最終在捍衛自由的麾下,集結了浩浩民眾,內心中自由意志的覺醒使他們如洪水猛獸般沖破了極權統治下的最后一道防線,形成了全民皆V的宏大場景。當11月5日零點的鐘聲敲響,一列裝滿火藥的地下列車通向了英國議會大廈,那象征著獨裁專制的建筑,伴隨著激揚高亢的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大廈在絢爛的焰火中有節奏的爆破,最終傾倒。在這樣的時空對照中,我們看到了歷史的重復上演,歷史總在不斷的前進,人也在不斷地進步,所需的只是一些時間,一些覺醒的時間,傳承的時間,哪怕隻有一點思想的火星。
二、“謊言監獄”與極權網絡
羅爾斯在《正義論》中提到,正義是“無知之幕”下人們的自然選擇。所謂無知之幕,就是假定人們在沒有任何社會經驗背景和其他外力驅使的狀態下,所作出的選擇[1]。也隻有這種選擇才符合真正意義上的正義。但是,影片中的英國民眾,卻處於一種極度的不自由中,他們將希望寄予這個強有力的極權政黨,在最大限度的出讓自己的權利以后,終於也使得自己生活在牢籠之中﹔藝術家用謊言來揭穿事實,政客用謊言來掩蓋事實,為了重建社會秩序,維護其保守的極權統治,英國政府高呼“團結通過信仰”的口號,迅速打造“謊言監獄”,建構自己的極權網絡。
他們開動國家宣傳機器——BTN,顛倒黑白,偽造事實,操控輿論,以一場場不間斷的謊言游戲取代著真實事件的演進。於是,貝裡大樓被V炸毀變成了國家爆破組的一次創意拆遷﹔被警察無辜打死的約旦塔工作人員變成了V的替罪羊﹔為了維系民眾完全徹底的服從,不斷散播惶恐與恐懼,國家無端陷入了內戰、缺水、犯罪、傳染病之中,恍若正處於湮滅的邊緣。值得注意的是,在影片中,BTN電視塔被置於整個城市的最中央,且佔據了制高點,它就像一種無面孔的眼光,整個城市都是它的感知區域與受傳范圍,它使謊言無所不在,又使一切隱而不見的事物變得昭然若揭[2],在這裡,所有的人們都被囚禁在這“謊言監獄”裡。
與此同時,以信仰為依托,建立了一整套嚴密的審查制度和監視體系,形成國家持久而穩固的運作機制。過去的一切都遭到篡改,經典被禁,每一個塑像,每一幅畫,乃至街道大樓都已改了名字,多彩的油畫換成了單調的蘇特勒元首的畫像,使他以洞察一切的全能形象壓迫式的進入人們的思想,仿佛隨時都在發號施令,察覺和裁決一切過錯,手持利刃的衛士替代了自由女神像,成為統治者信仰的標志﹔秘密警察橫行於世,異教徒和同性戀者被指為“國家公敵”,在一夜間消失﹔片中的女主角伊芙的父母由於參加了利茲的暴亂慘遭殺害,而她也被強制通過一類不同於粗暴的人身佔有的更具高雅性的紀律學習的方式,實現一種“修道院”式的徹底思想改造,將統治者的個人意志移植入大腦,最終得以確立全面持久,不可分解的無限制的被支配關系。
洛克說:人生而自由,擁有最大程度的權利,政府是理性的人們為了更好的生活在一起而在民主的基礎上訂立的一個契約,個人為了社會秩序,為了對付共同的困難,將自己的部分權利讓渡給政府,以此來保護作為弱者的單個的人。而影片中獨裁者卻將這一公權力無限制的擴大,為了滿足權欲而將民眾置於他們精心設計的“謊言監獄”與極權網絡中,還要他們緘口沉默。因而可以說,這種情形下的人們的選擇不可能是出於自己的真實意願,也因此得出邏輯推斷:民眾擁有推翻自己在非自願情況下所做出選擇的自由。從而,為V怪客的暴力抗爭賦予了無可厚非的正義性。
三、復仇的自由斗士V
奇怪的面具,非凡的身手,淵博的學識,幽默的談吐,充滿仇恨的靈魂,還有一顆布滿傷痕的心靈,這就是電影中的男主角——V怪客。他一出場便以救世主的形象利落地干掉兩個意圖不軌的秘密警察,拯救了伊芙。伊芙是體制內的良民,安分守己,但卻殘留著革命者的基因,V以自己的思想和行動,一步步完成了對於伊芙的救贖,克服了內心的恐懼,直面死亡,最終與他站在了同一戰線上,為民眾和國家的希望而戰。
V是當年極權政府在拉克希爾拘留所的人體試驗品之一,不過他僥幸逃脫一死,成為48個試驗者中唯一的幸存者。殘酷的折磨並沒有腐蝕他的智慧與思維,反而磨練了他超人的體格和意志。最后他縱火焚燒了拘留中心,趁機逃脫。卻付出了被重度燒傷的慘重代價。離開前,他發誓要報復獨裁政權。
他潛入BTN,通過電視演講,揭露政府的劣跡和暴行,並呼吁全英國的民眾在一年后的11月5日站出來,與他一起在議會大廈前示威以反抗獨裁統治。他又通過一系列暴力暗殺無情懲罰為了一己貪欲而做生化試驗、殘害生命的社會渣滓。
在這樣一種顯赫的、無限制的個人“至上權力”體制下,民眾早已被國家佔有、像奴隸從屬於主人一樣從屬於國家,他們一勞永逸的接受了社會的各種法律,契約、也接受了可能用於懲罰他的思想犯罪[3]。而V卻脫離了國家與民眾之間的契約,甚至不斷破壞著這一契約,成為了這一體制的敵人,他自願剝奪自己“公民”資格,顯露出自身被視為“不正常”“瘋子”的自由本性。他是復仇者,是極權統治者的掘墓人,大膽審判“黨天下”無所不至的膨脹權力,銷蝕集權帝國最堅固的政治鎖鏈﹔但他更是民眾的思想啟蒙家,提醒這個國家它所忘記的事情——公平、正義、自由,重新建構起人們頭腦中的自由意志,通過一次次行動讓人們認清了統治者的殘暴、不公、歧視與鎮壓,並由對政黨的質疑進而親手推翻自己的政府。
V代表了一種對抗社會暴力的個人暴力,是一種對抗理性枷鎖的代表,他用敏捷的身手和火藥來實現他眼中的仁義。他用頑固的傲慢暴力反抗獨裁統治,並以此讓民眾重新意識到自己不僅有不服從的自由,更有以暴力反抗的自由!
四、自由意志的勝利
當11月5日的鐘聲響起,伊芙扳下手柄,裝滿火藥的列車載著V的遺體呼嘯駛向議會大廈,緊接著議會大廈在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幻化成絢麗的煙花,人們紛紛摘下面具,如獲新生。這是民眾的勝利,是自由意志的勝利,同樣是民眾圍觀,從400年前冷眼旁觀一種思想被絞死到400后自由意志的煙火沖天,不得不說,這是自由理想的復興,是公民權利的回歸。
事實上,從V一出場,獨裁政黨的每一次失敗,都是自由意志的一次勝利,隻不過到此,由個人英雄主義對極權主義的勝利,演變為人民群眾對極權主義的勝利。V作為一個殉道者,以自己的死終結了一個舊時代,迎來了一個新時代。正如他所說:明天將會是不同的世界,該有不同的人來塑造。
那麼V是誰呢?他是基督山伯爵,他是你和我,也是每一個人。
因為你即自由[4]。
參考文獻:
[1] (美)羅爾斯著.何懷宏,何包剛等譯.正義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2] (法)福柯著.劉北成,楊遠纓譯.規訓與懲罰[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
[3] (意)切薩雷•貝卡裡亞著.黃風譯.論犯罪與刑罰[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4] 熊培雲.自由在高處[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