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3年·第9期

淺談全媒體戰略下新聞報道模式轉型

陳文麗  孫國紅

2013年08月30日14:54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新興媒體異軍突起,平面媒體向全媒體時代轉型,信息的生產模式從過去“一次生產,一次利用,單一發布”的傳統模式,向“一次採集、多次發布、多層次生成,多媒體傳播”的全媒體生產模式轉型。與傳統的紙媒相比,全媒體戰略下的不同媒介平台對於新聞產品有不同的需求。在這一過程中,傳統的採編模式很難適應這一發展需求。新的生產方式需要媒體在思想觀念、管理方式、技術平台、採編人員的業務能力等方面隨之轉變。對於傳統媒體來說,如何適應這一需求,將所獲得的新聞信息進行多層次、多樣式、多手段的整合和處理,在更短的時間裡,以更靈活的手段,推送到不同的媒介上,讓同一信息以不民方式滿足不同受眾的需求,這是平面媒體在轉型過程中必須解決的課題。

關鍵詞:媒體﹔數字化﹔新聞報道

 

 在新興媒體異軍突起的競爭壓力下,平面媒體向全媒體、數字化方向轉型,成為其在未來發展中最大的機遇和挑戰。在全媒體框架下,報社不再是“報紙社”,而是“報道社”,報業也不再僅僅是“報紙業”,而是從“報紙營銷”轉向“內容營銷”,內容從單一的報紙發布轉向多樣式、多手段、多平台發布,媒體資源復合式開發,多層次整合利用,最大限度地挖掘媒體優勢,通過數字化的手段,使傳媒形態向數字化、網絡化、移動化升級,使媒體的影響無處不在。

全媒體運作模式不是將各種資源作簡單的物理疊加,而是真正形成新聞生產的集約化,這是一項非常復雜的系統的工程,需要在機制轉軌、管理模式、技術平台和隊伍建設等方方面面進行調整,本文僅就採編環節如何轉變新聞報道模式進行探討。

一、全媒體模式下新聞採集手段的升級

傳統紙媒的記者從新聞報道任務,到新聞採集的技術手段和新聞產品都是相對單一的,記者僅需根據實際情況,在消息、通訊、專訪、特寫等新聞體裁上做選擇,所需技術手段也無非是電腦、相機和錄音設備。而全媒體記者則需要具備“多功能”,他們面對多個傳播終端,必須具備傳播的復合能力,還要具備多媒體的思考能力。在技能上,記者需要集採、寫、攝、錄、編和各種網絡技能運用及現代設備操作等多種能力於一身。 在專業素養上,記者則要對新聞快速做出判斷,確立新聞主體,然后從不同角度豐富新聞內容,該寫文字的寫文字,能圖像的出圖像,需要解說的現場要有解說,需要搶時間的通過手機就可以快速將核心內容上傳給網絡編輯。這樣就將同一個新聞事件以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手段進行多層次開發,這些信息通過編輯加工,報紙可以發消息、訪談、通訊、圖片,這些內容再加視頻信息可以連接到網絡上,通過報紙網站、手機報、微博、微信等平台進行數字化發布。每個記者還可以在網上開設新聞微博、微信,把報紙上容不下、發不全的聲像、圖文,現場花絮全部傳到記者微博、微信上,實現對新聞的全方位、立體化發布,讓讀者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獲取更加全面、生動的信息。使新聞信息資源可以得到最大化的開發利用,以適應讀者多視角、快節奏的閱讀需求。

因而,全媒體記者需要在新聞現場就開始策劃和採集適合手機報、網站、視頻、報紙上發布的“融合信息”。這需要記者們在觀念和採寫能力上全面轉型,要求記者由過去單一的文字工作者向綜合型的傳媒人轉型,不再僅僅是一次採集完成,而是要熟悉多種媒介類型的內容生產,要利用多種採訪手段進行動態跟蹤報道,這對記者的個人素質、新聞視野、價值判斷等都提出了挑戰[1]。

二、全媒體採編流程的整合再造和資源共享

原有的媒體集團傳統的報業集團的各個媒體都是自成一體,擁有自己獨立的記者、編輯隊伍,新聞運作模式和經營管理模式,基本上以單一媒介為單位平行、封閉進行。既不符合現代企業集團流程化、集約化的要求,又難以形成集團整合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而數字媒體的即時性和集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表現形式於一體的特點,對信息具有海量需求,如果也單獨建立自己的採編隊伍,勢必在人員、設備、管理、信息資源等方面造成巨大的成本浪費。

解決方案是將各種新聞生產資源整合在一起,這就需要建立一個統籌各傳播載體的策劃、發布和編輯平台。這是一個核心平台,如同指揮部,各種新聞信息都在此匯集、分派。為了實現新聞信息的整合利用,以最小的成本,實現對新聞資源最大限度地開發利用。一些成功實現轉型的報業集團,都採用建立“全媒體新聞中心”的方式,借助集團已經形成的採編隊伍,將所有的記者集中起來,形成一個內部的“通訊社”,在此基礎上對現有記者隊伍進行培訓,將文字、攝影、攝像技術融為一體,既可以為各個媒體提供特定的稿件服務,又可以實現信息資源共享。一改過去單向、單一的平面報道形式,將網絡的廣度、報紙的深度、手機的速度融為一體,共同搭建全新的媒體平台,形成全時段、寬受眾、立體化信息傳播的全媒體新聞中心。

新的採編流程以全媒體新聞中心作為信息的集散地,與集團各子報和網絡媒體形成一對多的供應模式。形象地說,新聞中心就像一個超級市場,根據客戶需求每天採集各種品類的信息商品,供各媒體選購。這就要求新聞中心在信息的品類、內容的豐富性,以及專業化程度上都要全面上水平,形成大規模、集約式的生產方式,實現全媒體生產、全介質傳播。

全媒體的信息供應模式和採編流程需要現代化的技術手段提供支撐,目前比較成功的經驗是建立“全媒體數字採編發布系統”。全媒體數字採編發布系統是基於數字技術的信息發布、互動、服務平台,通過這一平台,實現了集團內部的用戶、內容、線索、審核、策劃、數據庫、檢索等編輯全過程的統一管理。實現了信息的集約、安全、海量和一站一式的存儲和發布。這一系統通過“統一用戶管理、 統一內容管理、統一線索管理、統一選題管理、統一任務管理、統一數據庫管理”,為資源共享提供技術和制度保障[2]。

全媒體數據庫將原有採編系統進一步完善,從而實現熱線信息管理、原始稿件庫、待發稿件庫、待發圖片庫、文字、圖片和視頻資料等所有動態信息和資料數據,在同一個數字平台上供編輯選擇、修改、發布。真正實現信息的一站式採集和發布,實現信息的高效利用。全媒體數字平台系統的建立,為採編流程再造提供有效的技術保証。

以全媒體數字平台系統為核心,形成新的業務流程,即由全媒體新聞中心的記者將文字、圖片、視頻、音頻、動漫、資料等採集回來,生產出“初級新聞產品”,上傳至全媒體數字復合出版系統平台,集團各子報以及網絡媒體各取所需,然后進行“深加工”,通過多個媒介,實現24小時滾動發布,全天候、全方位、立體化地互動傳播內容。

三、全媒體模式下的編輯角色轉型

“全媒體”戰略對於編輯的角色要求也發生了改變。對編輯而言,如何對平台上的多媒體資源進行策劃組織報道,最大限度地利用集團內部多媒體資源,通過“深加工”最大化體現新聞事件的價值,也是個現實課題[3]。

與傳統的新聞編輯相比,全媒體時代各家媒體所需的新聞素材除特殊稿件可通過特定模式量身定制外,對絕大部分稿件來說,編輯收到的往往是“單一”的素材,而同樣的一個新聞事件,黨報、都市化報紙、新聞網站、手機報、微博、微信等不同平台,對內容的要求完全不同,有的側重文字報道,有的側重圖片和視頻信息﹔有的要求時政化,強調高度和權威性,有的則要求短小精悍生動活潑﹔有的要轉化為網絡語言才能更好地被受眾接受。網絡媒體更是具有無限容量、即時播報和時時更新等特點,這就要求新聞編輯具備多媒體的編輯和制作能力。編輯團隊要綜合各方信息,及時提示一線記者報道的重點、可能要採用的傳播載體,同時及時組織相關的背景報道和評論分析,最終形成內容豐滿、層次鮮明的立體化的報道態勢。

作為全媒體的編輯,要掌握不同媒體的定位和特點,對這些素材進行深層次加工,制作出不同的新聞產品。為避免不同媒體內容的同質化,編輯團隊需要更多介入報道活動,不但要提前策劃出方案與前方記者進行密集溝通和協調,還要根據記者傳回的眾多素材,精確選擇出適合不同傳播終端需求的新聞資源,進行二次編寫,必要時還要組織有關聯度的報道,以及背景分析和評論,通過設計出不同傳播載體與終端之間內容的區分和聯系,使得新聞產品呈現出個性化特征。特別是網站、微博、微信、手機終端產品等數字媒體,其受眾具有年輕化、思維活躍、參與意識強等特點,傳統報紙單向的傳播方式不適合數字媒體的需求。其內容應該更具貼近性,強調身邊人,身邊事,本地化,生活化,趣味性。這就要求編輯不僅要具備對素材精准的篩選能力,還要是一個網絡達人,時時站在一個讀者的角度,一個網友的角度編寫和發布信息。

全媒體的編輯還要是一個活動家,報紙追求發行數量,數字媒體看重的是點擊率,二者都離不開人氣。為了提高媒體與讀者的粘合度,吸引人氣,除了常規的新聞報道外,還需要提高媒體的服務功能,不斷地策劃各種活動,將紙媒的影響力和權威性與數字媒體的互動性和親和力結合起來,根據本地讀者和網友的需求,積極主動地開展各種線上線下活動。通過活動聚集人氣,通過活動方便用戶。 因此全媒體編輯應該具備全策劃、全溝通、全掌控、全加工的意識,才能滿足“全媒體”戰略的要求。

 

 參考文獻:

[1] 呂道寧.讀煙台日報傳媒集團全媒體模式——訪煙台日報傳媒集團社長、總編輯鄭強[J].今傳媒,2010(4).

[2] 蔡雯,劉國良.紙媒轉型與全媒體流程再造——以煙台日報集團創建全媒體數字平台為例[J].今傳媒,2009(5).

[3] 張娥.全媒體新聞報道模式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

分享到:
(責編:韓鑫(實習生)、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